地铁里的空气有多脏?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里,你知道自己每天所处的生活、工作场所中,哪个地方的空气质量最差吗?答案说出来,你或许有些不太相信——地铁。
  在客流高峰期搭乘地铁,除了拥挤外,不少人还会出现胸口闷、嗓子痒甚至咳嗽等不适症状。这说明,有些地铁里的空气真的不怎么样。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地铁不断新建和扩建。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现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456千米运营里程、日载客峰值达1105.52万人次。按照规划,到2020年时,北京地铁的运营总里程将超过1000千米。地铁带给我们的便捷不言而喻,但长时间待在地铁中,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有专家警告说,地铁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
  
  地铁里也有雾霾
  2015年8月,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地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当室外PM2.5浓度均值维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时,北京地铁6号线车厢内的PM2.5浓度值依然高达214微克/立方米。
  不仅是地铁车厢内空气状况不佳,地铁地下站台的空气质量也同样糟糕。
  早在2011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等专家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地铁地下车站的空气污染程度超过地上车站,二氧化碳作为判断车站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浓度最高时超标两倍。
  发表于2009年的《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一文则显示,上海地铁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在测试时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微克/立方米、293微克/立方米和372微克/立方米,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微克/立方米,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其实,对于地铁里的空气质量问题,国内外都有专家学者进行过调查研究。
  2014年5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项有关空气质量的调查研究。这项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英国的室内外各种环境中,地铁里的空气最脏。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PM2.5浓度达到64微克/立方米。其次为在路上开车,数值是33微克/立方米。再往下依次为:步行去商场和操场,数值为31微克/立方米;高峰期在路上骑自行车的数值是26微克/立方米;在隧道中开车的数值为21微克/立方米;在厨房中做饭是19微克/立方米。相对来说,花园和无油烟的家里空气质量最好,PM2.5数值均不超过1微克/立方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为保证人体健康,每立方米的空气中,PM2.5数值不应超过10微克;欧洲标准略低,为不超过25微克/立方米。
  对比上面两组数据,人们不难发现,“地铁中空气的PM2.5浓度最高值已达到欧洲标准的近3倍,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学教授弗兰克·凯利说。
  在他看来,PM2.5目前被认为是危害健康的最大杀手,即便是健康人群,长时间处在污染环境中,也会使身体出现各种慢性病变。
  
  污染空气可致命
  尽管来自专业机构和民间的检测数据都显示地铁内的空气状况不太理想,令人担忧,但一些专家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速度快,乘客乘坐时间相对较短,乘客每次乘车在站厅、站台逗留时间十分有限;此外,目前地铁系统有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运作,维持着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新鲜空气量,这也随时改变着地铁内部的空气状况,改善地铁车厢及站台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恐慌”。
  然而,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如果地铁列车车厢中的PM2.5浓度长时间高于10微克/立方米,尤其是在人员拥挤且处于封闭的列车车厢内,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前不久,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健提交了一份“关于改善轨道交通列车车厢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
  身为一名医生的李健认为,上海地铁对列车车厢空调管道定期清洗消毒的时间间隔较长,据调查,原列车车厢空调管道清洗消毒时间为两年一次,自2014年起改为每5年清洗消毒一次,这与公共场所空调设备清洗消毒的标准相差甚远,也非常容易造成空调管道滋生细菌,污染环境,危害乘客身体健康。他说,虽然为保证列车空调的洁净和作业正常,上海地铁列车会定期对空调滤网进行清洗和更换,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虽然地铁内部有经过统一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包括对地面、座位和扶手等的清洗,可是这样的消毒频次是远远不够的:地铁运行时,扶手、拉手、座位上的细菌等微生物时刻被来来往往的乘客交换着,仅仅是在车库里面的消毒不足以阻止微生物的传播。
  哈恩·卡尔森教授曾在瑞典《科学日报》上发表论文称,地铁系统中的空气成分与地面上的差别很大,地铁空气中含有多种有害微粒,它们能够破坏人体的DNA结构,可透入包括肺、脑、肝、肾等在内的主要人体器官,比汽车尾气对乘客健康造成的伤害还要大。这些有害微粒并非长期存在于地铁中,通常状况下,春天有害微粒浓度最高,冬天则最低。
  经过对斯德哥尔摩地铁空气的研究,哈恩·卡尔森教授发现,由于长期乘坐地铁吸入大量碳、沥青、铁和其他小颗粒污染物质,导致瑞典每年有5000多人过早死亡。   哈恩·卡尔森教授经过研究得出论断,在地铁的空气中含有一种铁微粒对身体DNA破坏最大,当这些铁微粒进入人体器官后,就会在人体细胞中形成一种自由基,它不仅会危害人体的遗传机制,而且还会增强人体罹患癌症的概率。一些有害物质微粒还会诱发各类炎症。
  
  谁弄脏了地铁空气?
  那么,地铁空气中的这些有害颗粒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哈恩·卡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它们主要是由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及车轮摩擦产生的。
  对此,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本·巴勒特博士也持同样观点:“地铁的污染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车轮与轨道摩擦时产生的灰尘颗粒物。”
  相比于地铁外来说,地铁内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铁车站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只能通过车站出入口和有限的隧道风井来进行。早晚乘车高峰期间,地铁车站和车厢内的人口密度增大,甚至出现拥挤时,地铁的通风效果会变得更差,甚至让人无法忍受。在这种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人们一举一动间,每分钟可产生500万个细小颗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喷嚏的飞沫、衣服上的纤维、鞋底的扬尘等,它们随时都可能被人们吸入体内。
  此外,地铁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也持类似看法,地下、密闭、人员密度大,是造成包括地铁在内的许多地下场所空气污浊的重要原因。人们在呼吸时会呼出二氧化碳,产生部分细微颗粒物;人身上难免会携带一些尘埃,在相互摩擦拥挤时,会导致二次扬尘……这些因素加上地下通风不良,最终导致地铁内的PM2.5浓度升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研究发现,真菌污染也是引起各类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微生物均易附着于颗粒物表面,长期悬浮于空气中。如果地铁内相对湿度高于70%、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真菌可存活较长时间,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有专家总结认为,地铁车厢内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4个方面:
  ——地铁车辆为保证车体气密性及车内装饰和节能的要求,在车厢内使用了大量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这些材料会直接向车厢内释放出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内的多种化学污染物。
  ——地铁车辆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
  ——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地铁车厢内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地铁车站系统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污染物和其他因素产生的污染物会通过地铁车辆空调的新风口和地铁车辆门的频繁开闭进入地铁车厢内。
  通过以上4种途径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醛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空气微生物、二氧化碳(CO2)、可吸入性微粒(IP)等。
  
  安全健康坐地铁
  既然地铁的空气质量需要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那么,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能够得到改善吗?PM2.5的数值能降下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监测的同时,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也派出工作人员到同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巴黎、柏林、马德里和布鲁塞尔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布鲁塞尔和柏林的地铁内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城市。伦敦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虽然比北京好些,但远差于其他几个欧洲城市。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其管状结构的地铁行驶通道内空间狭小,一些线路设备老旧、通风较差。
  在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看来,北京的地铁系统相对较新,理应应用更良好的通风设计以达到更佳的通风效果。北京地铁6号线的PM2.5浓度值比室外背景值高出6倍以上,应当引起地铁运营者的警惕。抛开乘客人数多这一重要因素,运营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出改进,例如及时更换空调滤网、降低隧道扬尘影响、保证通风设备良好运转等。
  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是改善地铁空气的有效措施。吸烟的烟气、建筑材料挥发的甲醛等都是常见污染源。因此,地铁禁烟,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有利于保证地铁站内的空气质量。另外,通风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地铁中的空气质量,地铁建设中应合理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比如,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较高的区域;送风口应尽量接近顾客,并且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积聚等。
  “有关部门应重视地铁环境,比如定期更换地铁空调滤芯、滤网;实时监测并告知公众地铁里的PM2.5数值;卫生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等。”一位专家说。
  事实上,地铁公司已经在为此进行着努力。
  负责上海轨道运营的申通公司表示,为净化车厢空气,申通公司每月更换一次列车空调滤网,并定期对空调出风口格栅及风道口进行清洗。在列车架修、大修中会再次对列车风道进行全面清洗,清洗完成后再请第三方检验机构对空调出风口的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致病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如若发现超标情况,申通公司会再清洗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直至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达标。另外,申通公司为提升乘车环境和站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现已完成了对全路网所有隧道的清洗工作,从源头上进一步改善地铁空气质量。
  申通公司还透露,其准备着手研究将列车空调过滤网替换为空气过滤装置,进一步提升上海轨道交通的车厢空气质量。
  对于经常乘坐地铁的人,专家们建议,可以选择佩戴专业的防护口罩,比如N90、N95等系列,除了可以阻挡PM2.5等细小的颗粒物之外,也可以过滤细菌等微生物。为了最大限度地躲避车轮和轨道摩擦产生的污染颗粒物,在地铁进站和出站时,尽可能离站台远一些。
  【责任编辑】赵
其他文献
在江苏宝应,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宝应一带常遭水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许多百姓被活活饿死。一位仙姑获悉此事,便到处寻找食物,以从饥荒中解救百姓。她最后找到了一种不怕淹的水生植物,这种植物的根茎上结满了圆圆的球果,可拿来充饥度命。仙姑如获至宝,将这种植物带回宝应,栽种在湖荡边。从此,每遇水灾,人们就以这种植物的球茎为食,安然度过了一个个灾荒之年。为了纪念这位心慈面善的仙姑,人们将这种植物称为
聚氨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塑料材料,但由此也带来了废弃物污染环境等问题。目前聚氨酯材料的降解过程主要包括水解、热降解、光降解等,但这类降解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而中国科学家最近在生物降解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研究人员从城市垃圾中分离出降解聚氨酯的新的真菌,并鉴定命名为塔宾曲霉菌。塔宾曲霉菌可以在聚氨酯表面生长,并通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酶和聚氨酯发生生化反应,破坏分子间的化学键;同时,这一真菌还利用其菌
美国科学家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新设备,只利用太阳能,就可以從湿度低至20%的干燥空气中提取出水。研究团队利用金属锆与己二酸设计了一种名为“金属有机框架”的细沙状多孔材料,在这种“吸水器”中,多孔材料被夹在一块太阳能吸收器与一块冷凝板中间。设备工作时,多孔材料从空气中吸附水蒸气,太阳能板负责加热,促使水蒸气释放进入冷凝板,在冷凝板上凝结成液态水,最后滴入用于收集水的容器中。在湿度为20%~30%的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在一些抢票的环节中,复杂的验证码系统让人头疼。可是,验证码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越来越复杂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图灵测试是通过计算机回答人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来让人判别对方是人还是机器,而验证码则是机器向人提问的“反图灵测试”,目的是判别在页面上进行输入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的“抢票”软件。验证码处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
“身上穿着防水塑料外套,手上戴着手套,不停地将蒜薹梢部浸入到白色的不明液体中随后拎出堆放在一起……”这是微信中转发颇多的一段视频。不少网友看到之后非常担心,视频中的不明液体到底是什么?蘸了“料”的蒜薹是否对身体有害?刚上市的当季蒜薹还能放心吃吗?  蒜薹能否利用大棚种植?  蒜薹是大蒜幼嫩的花茎,是我国居民常吃的一种蔬菜。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在菜场买到它,这是因为有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蒜薹吗?其实,并不是
如今,抵制象牙制品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而“河马牙”作为一种象牙的替代品,其非法贸易却愈加猖獗。河马,这种在非洲大陆繁衍近6000万年的巨兽,正因为人类的贪婪而惨遭毒手。据统计,由于栖息地破坏、战乱和偷猎,非洲刚果地区的河马数量不足10年便锐减了95%以上。在其他自然保护区中,河马的生存前景也并不乐观。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决定将河马列为世界“易危”物种。  河马的巨口长牙  如果没
花朵是植物给人类最美好的礼物,在承担着繁衍重任的同时,还给人类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和无穷的艺术灵感。除了赏心悦目的外表,对称均衡的美感也是花朵为人所喜爱的重要因素。多数被子植物的花朵都是由好几轮器官组合而成的,由外至内分别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由单个或多个心皮构成)。这些花器官总是沿着某种对称方式生长排布,可谓巧夺天工。  怪物的故事  不过,花朵的对称性也给植物学家们带来过不小的麻烦。事情还要
在世界百科之林中,有三大著名的英文百科全书,被称为“ABC百科全书”。A指的是《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a);B指的是《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称《大英百科全书》;C指的是《科里尔百科全书》(Collier’ Encyclopedia)。其中又以《不列颠百科全书》最为知名和最具权威性。可是,你知道吗?最早的《不列颠百科
分泌多巴胺的特殊神经元的进行性死亡是帕金森病的明确特征。目前的治疗方法,如将多巴胺化学前体作为药物,无法改变帕金森病的进程;还有方法是尝试在实验室生成多巴胺神经元或其前体,再将其移植到患者的大腦中。瑞典研究人员最近报告了一种不需要细胞移植,而是通过作用于4种基因,让人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类似于多巴胺神经元的细胞。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用毒素杀死了小鼠的多巴胺神经元,然后利用一种仅在星形胶
动物会“治病”,这一直被认为只是一个传说,很少有人相信动物真会成为一个“医生”。多数科学家也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只有人才知道“治病”这回事。  黑猩猩自己“治病”  迈克尔·霍夫曼是一位动物学家,他还记得早年在东非丛林考察中的所见。他观察到一只黑猩猩似乎生病了,那只病恹恹的黑猩猩缓步走向一丛灌木,掰下一根枝条,剥开树皮,然后放入嘴里咀嚼,并吮吸里面的汁液。多年以后,霍夫曼来到日本从事动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