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时培养行为习惯,在初中时培养学习习惯,在高中时培养思维习惯,这是一个比较得到认同的观点.可在我们家长的长期“看管”之下,在老师长期的“填鸭式”灌输之下,许多的学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纯被动式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毫无主动性可言,一切依赖于老师家长的安排,脱离了老师家长的安排或监管就根本不知道怎样学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不能进行主动学习的人在学习中常常是缺少思考的,而学习的核心恰恰就是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是徒劳的,更是可怕的.因此怎样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性缺失的问题,恐怕是当下教研中的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来塑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学生学的层面看最根本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因为只有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有哪些好处或者被动学习有哪些害处,怎样才是主动学习,他才会在行动上自觉自愿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恰恰体现了对教学中学的重视,体现了学习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学生自主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过程.
1.1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认识
(1)在新学期开始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要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有什么区别,主动学习有什么好处而被动学习有什么害处.正如魏书生的观点:要改革一种旧的教法或学法,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它存在的利与弊,真正让学生看清其本来做法弊大于利时,他才会产生革新的动机.
(2)向学生介绍当今的时代特点,让他们认识到在这个知识呈海量增长的时代,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帮助自己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从而避免精力和时间无谓地浪费;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发展自己自学的能力,才更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3)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或学习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老师的做法是有根据的,从而让他们信任老师的做法.
1.2在帮助学生认识怎样才是主动学习的问题上我采用了枚举式的方法
主要通过举例子来介绍哪些行为是主动学习,比如说在学习上你有属于自己主动安排的学习计划而不是出于家长或老师的授意;比如说在没有家长老师监督时,没有老师家长布置的任何任务时,你还能静下心来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再比如说在课堂内外你时常会尝试着总结一些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或方法,或者学习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你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何处,而不是被动地等家长老师来找你;还有你有时会觉得老师过多的任务反而妨碍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上你往往有自己的想法……
2从教师教的层面来看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2.1教师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即让每个人对自己所选择的所从事的事情有一种胜任感,这是他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重要动机.具体实施这一策略时我的做法如下.
(1)鼓励学生自己设定自己个人目标,自己来界定成功.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一个统一的成功标准来界定所有学生的成功与否不但不公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会剥夺基础簿弱学生的成功体验,并使其丧失在学习中的胜任感,最终必然会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根本动力,从而沦为课堂的看客.鼓励学生设定其个人目标,需要教师记住每个人的起点以及其曾经的成就,这样教师就能实现差模化的学业评价方式即考察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是一种纵向比较,它可以避免学生以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不成功而感受到的挫折感.
(2)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中注意体现差别化的原则,应让布置的任务与其能力相匹配.在作业置上我通常进行分层次布置,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有时作业偏难会让很多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完成的欲望,可另一方面任务过于简单也会让一些优秀学生失去挑战的兴趣,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对课堂专注程度下降,失去兴趣.因此任务的差别化布置有其必要性,具体实施时,我通常采用和学生讨论的方法,指导其根据其自己基础和能力选择作业层次以避免投机取巧和好高骛远等心态的出现.但差别化原则决不应只体现在作业布置中,更多还应现在课堂教学本身,比如回答课堂提问时我通常会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让不同学生作答,再比如在课堂例题选择上我往往会选择同一题中设置有不同难度梯度的例题,从而让不同学生能根据其能力进行选择性做.
2.2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可能
在学习目标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提供自主进行选择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自我决定的心理需要.因为只有是自己作出的选择,自己作出的决定,才会产生相对应的责任感.事实上,教师越坚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就越抵制,越反感,当抵制不了时,他就会敷衍了事,最终丧失对所从事学习活动的责任心——因为他觉得那不是他做出的决定,效果好坏与他无关.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中自主进行任务选择.在很多探究性实验中当需要探究某一物理量和多个变量关系时,允许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变量进行探究.比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时有的小组选择探究和压力的关系,有的小组选择探究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或者探究同一个课题但允许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器材.比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有的小组会选择小方桌、钩码、沙盘,有的则选择肥皂、细线、钩码.当然这里还包括对作业的自主性选择等.
(2)减少教师的讲,而增加学生自主的学.事实上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恰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长远来看,极其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故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先学后讲即上课开始阶段通过导学案的手段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己找到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才是教师的讲.而教师的讲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疑难点,讲方法、讲规律、讲思路,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完全能解决的不讲,从而把省出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教师决不占用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决不代替学生思考. (3)自己出题进行自主反馈.这当然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一个长期的习惯培养基础之上的.事实上这一做法不仅是实现同一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不同小组成员之间良性互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有助于让同一小组的不同成员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让不同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并最终有助于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文化.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节新授课的末段或者由小组中学优者出题给其余成员做,或者由某一小组集体出题给其余小组完成,下次则换命题小组.
2.3教师要尤其注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内化
在这一点,我们很多家长的一种错误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家长们常常以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读书.这一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恰恰会把学生一些内在的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转化成对外在的物质奖励的关注,最终会使学生丧失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我们教师也会同样的错误——我们非常习惯于用一些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这一做法有两个弊端:其一会让优秀者学习内在动机弱化,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获得高名次或教师的口头奖励之上而非对所学科目的深层次兴趣之上,久而久之其对所学科目的真正兴趣会越来越弱;其二是让一些学困生学会以欺骗的手段来逃避惩罚或赢得奖励,却并不会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我的做法往往是这样的,当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获得成功时,或者课堂表现很优异时,所给的奖励往往是:借给他一些他想获得的实验器材,一次和老师一起到实验室参观或准备实验的机会,一次课堂上作为老师实验小助手的机会,一次帮老师改试卷的机会,一个参加班级或校科技创新小组的名额,一次课余进一步探究课本诸多猜想之外的其它猜想的机会……这一做法的好处在于避免了外在奖励对学习动机的弱化作用,并且在奖励中包含了对学生能力认可的信息,其真正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把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作为一种奖励将有助于学生升华和深化其学科学习兴趣,内化其学习动机.
2.4教师还应在课内外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1)鉴于当下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少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并由此造成他们普遍科学素养低下、科学常识缺乏、阅读能力严重下降,同时也给物理知识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的现状.教师在平时应通过多渠道搜集、整理教材中相关章节的背景资料与趣味性知识来供学生课余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在学案中呈现出来).采用这一背景知识阅读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而且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因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所学内容与其通过阅读而在记忆中留下的思想相交集时,他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便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也会变得更加集中,自主表达的意愿也会变得更加强烈.
(2)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去创设一些新颖的、与众不同的、出乎其意料的情境来激发其思维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摩擦力的新授课伊始,我增加了一个男女生抓碗的比赛,其中男生所抓的碗上抹了油,而女生的碗上则没有,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再比如在惯性的新课中我先设置了一个悬念:站在匀速行速的船尾的人突然向上跳起,他会否落水?生猜想后继之以电动小车加弹簧发射器演示其结果,由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做法使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也让课堂上的讨论变得十分热烈.
(3)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其敢于发表其独特的个人见解.我在每个班的课堂上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怎样保证作业或考试一题不错?学生多数会一愣,我随即告诉他们正确答案:一个题目不做!什么都不做自然不会犯错——由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堂内外所犯的错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正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得到提高和积累的,让他们不怕说错了,不怕做错了,敢于主动发言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对于有些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我通常在课堂上并不当面批评其做法,往往在课后与其交流,引导和帮助他学会怎样正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这样的学生一个班级里往往并不多,只要把这几个人的问题解决了,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4)编制适于学生自学的导学案给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保障.因为现行的教材在编写上有时并不很适于自学,比如有时过于简略,对于一些难点缺少分解,再比如对一些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过于直白,缺少思考的空间等等,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编写有针对性的导学案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在其中还可以编排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1从学生学的层面看最根本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因为只有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有哪些好处或者被动学习有哪些害处,怎样才是主动学习,他才会在行动上自觉自愿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恰恰体现了对教学中学的重视,体现了学习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学生自主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过程.
1.1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认识
(1)在新学期开始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要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有什么区别,主动学习有什么好处而被动学习有什么害处.正如魏书生的观点:要改革一种旧的教法或学法,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它存在的利与弊,真正让学生看清其本来做法弊大于利时,他才会产生革新的动机.
(2)向学生介绍当今的时代特点,让他们认识到在这个知识呈海量增长的时代,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帮助自己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从而避免精力和时间无谓地浪费;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发展自己自学的能力,才更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3)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或学习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老师的做法是有根据的,从而让他们信任老师的做法.
1.2在帮助学生认识怎样才是主动学习的问题上我采用了枚举式的方法
主要通过举例子来介绍哪些行为是主动学习,比如说在学习上你有属于自己主动安排的学习计划而不是出于家长或老师的授意;比如说在没有家长老师监督时,没有老师家长布置的任何任务时,你还能静下心来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再比如说在课堂内外你时常会尝试着总结一些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或方法,或者学习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你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何处,而不是被动地等家长老师来找你;还有你有时会觉得老师过多的任务反而妨碍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上你往往有自己的想法……
2从教师教的层面来看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2.1教师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即让每个人对自己所选择的所从事的事情有一种胜任感,这是他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重要动机.具体实施这一策略时我的做法如下.
(1)鼓励学生自己设定自己个人目标,自己来界定成功.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一个统一的成功标准来界定所有学生的成功与否不但不公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会剥夺基础簿弱学生的成功体验,并使其丧失在学习中的胜任感,最终必然会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根本动力,从而沦为课堂的看客.鼓励学生设定其个人目标,需要教师记住每个人的起点以及其曾经的成就,这样教师就能实现差模化的学业评价方式即考察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是一种纵向比较,它可以避免学生以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不成功而感受到的挫折感.
(2)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中注意体现差别化的原则,应让布置的任务与其能力相匹配.在作业置上我通常进行分层次布置,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有时作业偏难会让很多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完成的欲望,可另一方面任务过于简单也会让一些优秀学生失去挑战的兴趣,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对课堂专注程度下降,失去兴趣.因此任务的差别化布置有其必要性,具体实施时,我通常采用和学生讨论的方法,指导其根据其自己基础和能力选择作业层次以避免投机取巧和好高骛远等心态的出现.但差别化原则决不应只体现在作业布置中,更多还应现在课堂教学本身,比如回答课堂提问时我通常会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让不同学生作答,再比如在课堂例题选择上我往往会选择同一题中设置有不同难度梯度的例题,从而让不同学生能根据其能力进行选择性做.
2.2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可能
在学习目标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提供自主进行选择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自我决定的心理需要.因为只有是自己作出的选择,自己作出的决定,才会产生相对应的责任感.事实上,教师越坚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就越抵制,越反感,当抵制不了时,他就会敷衍了事,最终丧失对所从事学习活动的责任心——因为他觉得那不是他做出的决定,效果好坏与他无关.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中自主进行任务选择.在很多探究性实验中当需要探究某一物理量和多个变量关系时,允许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变量进行探究.比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时有的小组选择探究和压力的关系,有的小组选择探究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或者探究同一个课题但允许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器材.比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有的小组会选择小方桌、钩码、沙盘,有的则选择肥皂、细线、钩码.当然这里还包括对作业的自主性选择等.
(2)减少教师的讲,而增加学生自主的学.事实上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恰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长远来看,极其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故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先学后讲即上课开始阶段通过导学案的手段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己找到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才是教师的讲.而教师的讲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疑难点,讲方法、讲规律、讲思路,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完全能解决的不讲,从而把省出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教师决不占用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决不代替学生思考. (3)自己出题进行自主反馈.这当然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一个长期的习惯培养基础之上的.事实上这一做法不仅是实现同一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不同小组成员之间良性互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有助于让同一小组的不同成员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让不同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并最终有助于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文化.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节新授课的末段或者由小组中学优者出题给其余成员做,或者由某一小组集体出题给其余小组完成,下次则换命题小组.
2.3教师要尤其注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内化
在这一点,我们很多家长的一种错误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家长们常常以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读书.这一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恰恰会把学生一些内在的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转化成对外在的物质奖励的关注,最终会使学生丧失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我们教师也会同样的错误——我们非常习惯于用一些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这一做法有两个弊端:其一会让优秀者学习内在动机弱化,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获得高名次或教师的口头奖励之上而非对所学科目的深层次兴趣之上,久而久之其对所学科目的真正兴趣会越来越弱;其二是让一些学困生学会以欺骗的手段来逃避惩罚或赢得奖励,却并不会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我的做法往往是这样的,当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获得成功时,或者课堂表现很优异时,所给的奖励往往是:借给他一些他想获得的实验器材,一次和老师一起到实验室参观或准备实验的机会,一次课堂上作为老师实验小助手的机会,一次帮老师改试卷的机会,一个参加班级或校科技创新小组的名额,一次课余进一步探究课本诸多猜想之外的其它猜想的机会……这一做法的好处在于避免了外在奖励对学习动机的弱化作用,并且在奖励中包含了对学生能力认可的信息,其真正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把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作为一种奖励将有助于学生升华和深化其学科学习兴趣,内化其学习动机.
2.4教师还应在课内外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1)鉴于当下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少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并由此造成他们普遍科学素养低下、科学常识缺乏、阅读能力严重下降,同时也给物理知识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的现状.教师在平时应通过多渠道搜集、整理教材中相关章节的背景资料与趣味性知识来供学生课余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在学案中呈现出来).采用这一背景知识阅读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而且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因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所学内容与其通过阅读而在记忆中留下的思想相交集时,他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便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也会变得更加集中,自主表达的意愿也会变得更加强烈.
(2)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去创设一些新颖的、与众不同的、出乎其意料的情境来激发其思维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摩擦力的新授课伊始,我增加了一个男女生抓碗的比赛,其中男生所抓的碗上抹了油,而女生的碗上则没有,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再比如在惯性的新课中我先设置了一个悬念:站在匀速行速的船尾的人突然向上跳起,他会否落水?生猜想后继之以电动小车加弹簧发射器演示其结果,由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做法使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也让课堂上的讨论变得十分热烈.
(3)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其敢于发表其独特的个人见解.我在每个班的课堂上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怎样保证作业或考试一题不错?学生多数会一愣,我随即告诉他们正确答案:一个题目不做!什么都不做自然不会犯错——由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堂内外所犯的错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正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得到提高和积累的,让他们不怕说错了,不怕做错了,敢于主动发言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对于有些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我通常在课堂上并不当面批评其做法,往往在课后与其交流,引导和帮助他学会怎样正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这样的学生一个班级里往往并不多,只要把这几个人的问题解决了,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4)编制适于学生自学的导学案给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保障.因为现行的教材在编写上有时并不很适于自学,比如有时过于简略,对于一些难点缺少分解,再比如对一些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过于直白,缺少思考的空间等等,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编写有针对性的导学案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在其中还可以编排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