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极大地改变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依存着诸多问题,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一、当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 缺乏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与深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准确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尤为关键。但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不够准确,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多元化理解,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和思路缺乏设计,教学设计不够科学,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传统教师仍采用听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一问一答教学模式、完全放任自由教学模式等,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与小学生天真烂漫、活跃多思的特点不符,长期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兴趣丧失。
3. 形式化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多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课堂内容却空虚宽泛,没有重点。而且教师丧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不能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致使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4. 作业缺乏开放性
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情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目前部分教师给学生布置超负荷的作业,且作业多反复机械式的重复,即让学生机械地抄写,作业形式单调,实践训练等新型的作业形式涉及较少,导致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而且作业的评价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奏。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握教材的精髓、内涵、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等明确教学目标,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以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同时应重视课前预习,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应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使学生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前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习惯,并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网络等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促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把握文本,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乐学情境
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乐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颐和园》时,如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单纯进行课文的讲解很难达成教学目标,这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颐和园的照片和相应视频,刺激学生感官,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另外教师应创设生动和谐、合作互动、自主创新的学习情境,并运用最佳时机,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适时启发、点拨。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讲“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间长出来”这一句时,向学生提问:“运用一个字替代“长”字?”学生提出了很多答案:“钻”“伸”“冒”等。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到底用哪个字更贴切呢?最后学生得出:‘长’字更能表现出荷花的动态和生机。这一情境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意蕴的领悟,体会文字的无尽魅力。
3. 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思考,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但应注意避免各种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或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有必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选取其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以避免教学活动的有形无神。
4. 从内容、评价实现作业的开放
为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作业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合理设计作业内容,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同时注意课外延伸。如学习《翠鸟》的状物类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并完成一篇小作文;如学习《草船借箭》的节选类课文时,可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或相关的书籍。同时应注重对作业的科学评价,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终身发展出发,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郭艳丽.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03).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极大地改变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依存着诸多问题,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一、当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 缺乏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与深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准确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尤为关键。但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不够准确,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多元化理解,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和思路缺乏设计,教学设计不够科学,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传统教师仍采用听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一问一答教学模式、完全放任自由教学模式等,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与小学生天真烂漫、活跃多思的特点不符,长期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兴趣丧失。
3. 形式化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多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课堂内容却空虚宽泛,没有重点。而且教师丧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不能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致使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4. 作业缺乏开放性
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情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目前部分教师给学生布置超负荷的作业,且作业多反复机械式的重复,即让学生机械地抄写,作业形式单调,实践训练等新型的作业形式涉及较少,导致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而且作业的评价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奏。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握教材的精髓、内涵、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等明确教学目标,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以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同时应重视课前预习,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应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使学生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前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习惯,并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网络等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促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把握文本,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乐学情境
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乐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颐和园》时,如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单纯进行课文的讲解很难达成教学目标,这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颐和园的照片和相应视频,刺激学生感官,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另外教师应创设生动和谐、合作互动、自主创新的学习情境,并运用最佳时机,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适时启发、点拨。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讲“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间长出来”这一句时,向学生提问:“运用一个字替代“长”字?”学生提出了很多答案:“钻”“伸”“冒”等。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到底用哪个字更贴切呢?最后学生得出:‘长’字更能表现出荷花的动态和生机。这一情境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意蕴的领悟,体会文字的无尽魅力。
3. 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思考,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但应注意避免各种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或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有必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选取其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以避免教学活动的有形无神。
4. 从内容、评价实现作业的开放
为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作业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合理设计作业内容,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同时注意课外延伸。如学习《翠鸟》的状物类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并完成一篇小作文;如学习《草船借箭》的节选类课文时,可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或相关的书籍。同时应注重对作业的科学评价,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终身发展出发,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郭艳丽.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