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缄默知识视角T的“舌尖现象”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yiy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或考试中,面对一些问题,答案就在嘴边,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这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这种现象俗称“茶壶里煮饺子”,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舌尖现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困惑。因此.研究“舌尖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正确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舌尖现象”,对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本文试图从缄默知识视角对“舌尖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的教学策略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缄默知识
  
  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M.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一种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在波兰尼之后,人们又对缄默知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更深入地认识到,缄默知识不仅具有波兰尼所说的“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等特征,而且还具有“情境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等特征。所谓缄默知识的“情境性”是指,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所谓缄默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缄默知识“体系”,既包括了缄默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缄默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所谓缄默知识的“层次性”是指缄默知识也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克莱蒙特(John Clement)在实验的基础上将缄默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二、缄默知识视角下“舌尖现象”成因探析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至少有四种形式:(1)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言传)、(2)从明确知识到缄默知识(内化)、(3)从缄默知识到明确知识(外显)、(4)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意会)。但是,在许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眼中,知识就是显性知识,不能用语言加以表述的认识成果也就算不上知识,甚至还认为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整认识的过程中只能起负面的干扰作用,正需要用科学的“显性知识”来加以取代。在这种认识论前提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漠视学生大量缄默知识的前提下向学生传递显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逻辑及其论证,或从“概念”到“命题”,或从“事实”到“结论”,或从“假设”到“证据”,而不关注它们与学生缄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冲突或矛盾(这仅仅是人类学习方式的一种——言传),忽视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另外存在的学习方式——内化、外显和意会。因此,教学对学生而言始终是一种外向活动,与自己的存在状况和认识经验关系甚少。但是,由于缺乏缄默知识的充分参与,或者说由于教师没有了解也不愿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学生就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显性知识,真正将显性知识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生活的向导;不可能将已经内化为个体的缄默知识很好地外显,变为用语言明确描述表达的显性知识,只是隐约地感觉到知识的存在。因此,学生遇到问题,有时会感到答案很清晰地能感觉到,但就是没办法说出来,形成了“舌尖现象”,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另外,对于教师具有的知识而言,可以分成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后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前者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后者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是缄默知识,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镶嵌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性知识比理论性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缄默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显性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在发挥作用。从理论上讲,缄默知识对于显性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如果教学过程仅仅是局限于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忽视掌握必要的缄默知识,也就等于放弃了显性知识背后相应的缄默知识作为其支撑物,就不可能对显性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也就必然导致学生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脱节,形成“舌尖现象”。
  此外,就缄默知识的层次性而言,缄默知识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缄默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因此,从缄默知识的“层次性”方面来看,“舌尖现象”可以认为是缄默知识的一种形态,是“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另外,缄默知识的“情境性”特点告诉我们,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因此,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也是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的。故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中回忆检索会较顺利,而在陌生的环境中检索就会较困难,“舌尖现象”就会容易出现。
  
  三、避免“舌尖现象”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了有效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缄默知识,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舌尖现象”。
  
  1 认识缄默知识的客观性,重视缄默知识的重要性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舌尖现象”的出现既与教师个体所具有的缄默知识有关,也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缄默知识有关。因此,为避免学生“舌尖现象”的出现,首先要求教师要能认识到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个体,在认知结构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无论你愿意与否,这些缄默知识都客观存在于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并且,教师所具有的缄默知识会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如果缄默知识不能被学生有意识地外化,那就会一直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当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舌尖现象”。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自身的缄默知识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学生的影响,才能想方设法去挖掘这些缄默知识并使之外化,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才可能避免“舌尖现象”的出现。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本身也已经形成了许多缄默知识,而且这些缄默知识已经被建构到学生的认知体系当中。教师如果了解或者帮助学生自己了解到这些缄默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缄默知识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缄默知识之上,而不是局限于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那么这些显性知识有了缄默知识作为其支撑物,就能够被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生也就可以避免出现“舌尖现象”。
  
  2 创建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外化缄默知识
  “舌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缄默知识的“层次性”。“舌尖现象”是作为缄默知识的一种形态存在的,是“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据此,要避免出现“舌尖现象”就必须使缄默知识外化成“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外化实际上就是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填鸭式”的“满堂灌”,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有自由感和舒适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显露出其所拥有的缄默知识,教师才有可能采取一定的措施、策略(比如借助RR模型和SECI模型等;采取隐喻、反思、交流等教学手段)外化学生的缄默知识,减少“舌尖现象”的出现。
  
  3 再现认知情境,激活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其作用的发挥也是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密切相关的。陌生环境下,缄默知识缺少熟悉的背景,容易造成“舌尖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实际需要,创造或再现学生的认知情境,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缄默知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检索过程的卡壳,避免出现“舌尖现象”。
  
  参考文献
  [1]石中莫.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9)
  
  (责任编辑 付一静)
其他文献
在目前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护体系下,只要中国走不出“生产大国,品牌小国”、“制造大国,创造小国”、“名义专利大国,核心发明小国”的窘境,不改变对外资的崇拜,拿不出综合应对战略,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大战中被动挨打的处境就难以改变。    知识产权(IPR)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或法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专门利用的权利。知识产权最早适用的主要是著作权,后来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纷纷被纳入,其中专利权为知识产权的
2月1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自由广场,成千上万的民众举行盛大集会,纪念伊朗伊斯兰革命28周年。  伊朗伊斯兰革命已过去28年。28年前,我曾亲历了那场“革命”和后来发生的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及两伊战争的爆发。那是我外交生涯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段经历。    暴富刺激了不是很有作为的君主    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国际市场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伊朗也赚得盆满钵满
摘 要  当前,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但技术的使用并没促使素养为本的教学得到落实,理念到行为的距离与评价改革的缺位有关。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一线优秀化学教师的评价案例素材,提出了三方面评价改革建议:信息技术环境中评价的内容要覆盖三个维度、采用技术支持的多种质性评价方式、在网络和多媒体交互教学环境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评价 核心素养  对很多老师的教学而言
一、物理阅读教学的基础性与特殊性    物理知识是物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它向人们叙述了物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物理语言则是严肃的、正确的,通常是精心设计的。既然语言的教学离不开阅读,因此物理阅读这种教学方法,就有了它的必然性、合理性。  物理阅读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物理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
摘 要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规范化、人性化、社会化等多个角度对校长职业实施管理,其中职业规范化是管理的重中之重,涵蓋岗位职责、职业发展等内容,对校长职业发展起到举旗定向的基础性作用。但当前教育实践中管理校长面临着岗位不规范、职业不规范等实际困难,必须从规范化的职业设计入手,找准管理抓手,提高管理质效,优化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校长的现实路径。唯有不断提高校长职业的规范性,教育主管部门才能抓住管理校长的“
84岁高龄的穆加贝自津巴布韦1980年独立以来,已执掌权杖28年(七年半的总理、两年半的执行总统及三次总统连任)。3月29日,津巴布韦举行了总统、议会参众两院和地方政府的四合一大选,穆加贝又以强硬姿态谋求连任。不过,反对派的呼声更高:“穆加贝时代将成为历史”。这次选举对穆加贝来说是其执政以来最严峻的政治考验。  考验来自于国内因货币贬值、通货膨胀飙高而导致的愈来愈严重的经济危机。  津巴布韦素有非
12月10日,“梅德韦杰夫”的名字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这位年仅42岁的副总理被杜马第一大党——“统一俄罗斯”等四个政党一致提名为下届总统候选人。  英国《泰晤士报》立即打出了《普京选定接班人》的标题。文章说:“现在竞猜游戏结束了,明年3月的俄罗斯大选提前落幕。”据俄罗斯一家民调机构13日的调查,在普京表态之后,梅德韦杰夫的支持率大幅攀升。《莫斯科新闻报》总编辑说,有了普京的支持,梅德韦杰夫有望重
记者:今年是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三十周年,也是中日关系经历破冰、融冰之后。走向春暖花开的一年,不久之后胡锦涛主席将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据我们所知,您曾参与了破冰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您怎样看待胡主席将要启程的这次访日?破冰之后的中日关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作努力?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您抱着怎样的期待?  中川:日中两国将迎来亚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强并存时代”。胡锦涛主席的访日将
在特定历史时期,总有一些三角关系在国际局势演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冷战时期的中美苏三角关系,以及冷战结束以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欧俄、中美俄三角关系等,都属于举足轻重的大国关系组合。对比目前的美欧俄和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俄欧三角关系才开始显现雏形。对于中国,也对于俄罗斯和欧盟,中俄欧这种泛欧亚的地缘关系结构将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中俄欧三角关系能够早日成型,将极大弥补欧亚大陆安全稳定机制不健全的毛病
“驻意(指意大利)公使王广圻者,才华卓然,为公使中有数人物。”  1919年5月18日,《大公报》发表专程采访巴黎和会的著名记者胡政之“外交人物之写真”的报道。在他辛辣而颇为传神的笔端,中国代表团一些成员“栩栩如生”,其中写道:“驻意(指意大利)公使王广圻者,才华卓然,为公使中有数人物,又为陆氏(指陆征祥)旧所信任。”王广圻一生追随陆征祥,在民国外交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踏入外交舞台  王广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