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防范的是我们心中无形的陷阱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fya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见那些陷阱了吗
  许多人都觉得世事难测,处处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
  其实,世间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应社会经验或人生阅历便能识别真伪,不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带着防范之心审慎行事,也不至轻易受骗。
  最难防范的恰恰在于我们自己,在于心中各种无形的陷阱。其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我们无法逃避,更在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甚至,我们在落入陷阱后还会将它越挖越深,以为这是人生出路所在。


  比如对某人生起嗔心:若这念嗔心不能及时制止,而是反复播放,我们就会收集到很多关于这个频道的素材。
  事实上,心有着奇特的编辑功能,能将种种有关乃至无关的素材统统演变为嗔心所需的证据,使我们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因这样那样的帮助爬出陷阱,但只要陷阱还在,但凡想起此人,仍会一头栽下去,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想起来就有气”。若是心灵陷阱越挖越多,那我们的一生,就会从这个陷阱落入那个陷阱,永远暗无天日,永远遭受伤害。
  所以,我们要仔细审查内心,发现陷阱所在。同时,培养正知正念的力量,彻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掩盖一番,那样就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更重的危机。
  什么才是你的终身职业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世间几十年的生存时间,看起来似乎很漫长,但如果和人类的历史相比,和宇宙的历史相比,我们每一阶段的生命实在非常短暂。
  世间上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过得百无聊赖,一天到晚想尽办法消磨日子,用各种各样的娱乐甚至毒品来打发时间。可见短暂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
  其实我们一生所能拥有的这么几十年时间,除掉睡眠和吃饭,能剩下的时间并不多。假如我们每天睡八个小时,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们能活九十年,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短暂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时间就更少:年少的时候懵懂无知,年老的时候又精力不济。佛法告诉我们人身难得,所以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一方面是要过得幸福,一方面是要过得有意义。这是我们人生的两大目标。很多人只是考虑前者,只是想怎么过得快乐,怎么过得开心,怎么过得幸福。其实: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了解幸福的内涵,没有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我们为谋求幸福所做的努力,往往和真正的幸福是背道而驰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著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
  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关于应不应该,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佛子,就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又如共产党员,也有党员的章程、守则。根据这些规范,对各种言行作了界定,有应该做的,也有不该做的。但所有规范都是根据具体对象而定,没有绝对标准。也有些人,只是根据个人好恶、利益来判断,那么,判断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
  至于命中注定一说,佛教讲因缘,但因也需要缘来造就。而且,生命历程不是电脑程序那么固定。假如一切行为都是命中注定,那么,偷盗等恶行也不应受到道德谴责,受到法律制裁。如果那样,就是机械因果论了。当然,这一行为并非偶然,既和今生的价值观有关,也和往昔的业力有关。因为好吃懒做、贪心炽盛或偷盗习气等种种因素的促发,才会导致偷盗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毕竟是有自由意志的,是有能力改变命运的。把一切归结为命中注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分别不分别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为“现量缘境”。
  我们现在所能感觉到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属于意识的作用。意识除现量以外,还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判断、推理。当然,我们的判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判断为比量,错误的判断为非量。
  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的。那么,由此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以正确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佛法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案,就要无分别。如果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真的信因果了吗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
  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就佛果?同样取决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业果真实不虚,我们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为什么还会做出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原因就在于不曾深信业果,从而怀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会是那个逃脱恶业惩罚的幸运儿。久而久之,对因果的敬畏日渐淡薄,甚而流于习惯性的麻木。
  佛教所讲的因果是三世论,不仅贯穿着我们的今生,也贯穿着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对于不具备宿命通的凡夫来说,既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来世,也看不清现在,所以才会心存侥幸。如何才能加深对因果的认识?必须时常亲近善知识,认真闻思经教,以此强化业果在内心的警策力。
  事实上,因果的另一层面是我们当下可以感觉到的,那就是心行的变化。当我们与贪嗔痴相应时,内心的负面力量随之增长,人性也随之堕落。一个贪婪无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心满意足的快乐;一个嗔心炽盛的人,永远感受不到心平气和的从容。那么,贪嗔痴从何而来?正是我们逐渐培养出来的。我们对金钱、色欲的执著,便是滋长贪嗔痴的养料。即使外在一切并未因我们的贪嗔痴有所改变,但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会对自身生命构成过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将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张扬。反之,人性中恶的力量也会随之增长。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开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宽厚;有的很吝啬,有的很大度……每一种性格,都是生命的无尽积累。其中的负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
  如果我们深知:每一件善恶行为必将对生命构成影响并留下痕迹,还会任意造作恶行吗?事实上,不仅一切行为如此,甚至起心动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电脑硬盘一样,忠实记录着输入的每一份资料。即使我们可以骗尽天下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也绝无可能逃脱因果的自然法则。
  “业决定”的道理告诉我们:有所为必将招感业果。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动念及外在行为,必将在内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乐果皆来自过去世的善业,而今生的苦果则来自过去世的恶业,所谓“业不作不得,业已作不失”。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已造作的恶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因為焦虑和自责皆于事无补。当我们认识到曾经犯下的恶业后,应至诚地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以如法的忏悔清洗人格,荡涤种种罪业。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从此深信业果,慎护身口意三业,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决不造作新的恶业。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其他文献
对于“傍名牌”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力遏制,既需要权利人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更需要个案的司法威慑形成标杆效应。  日前,经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九粮液”“九粮春”等产品的行为被认定侵犯“五粮液”“五粮春”所享有的商标专用权,行为人立即停产并赔偿损失。  历时6年,五粮液公司终于在这场“傍名牌”的官司中胜诉,其依法维权的执着令人钦佩。而更令人钦佩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此案一审和二审都判决原告败诉的情况
期刊
特朗普因何如此不待见环保?以至于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有些人甚至从作为商人的特朗普经历环保部门种种“刁难”的角度,解释作为总统的他因而进行“挟私报复”。这或许是其中
期刊
6月10日上午,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副书记袁纯清,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德铭,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士秋和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胡悦一起,轻车简从,从民主党派大
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首都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为抗击非典斗争贡献力量和智慧,在首都统一战线的历史上写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不断提高采购与招标业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在规范招标管理、发挥物资采购“第三利润源”方面取得新成绩.去年这个公司物资采购招标率达89.54%,制造商直采率73.2
期刊
查扣冒牌水泥rn9月3日18时,洪洞县工商局接群众举报,称在山头乡上村一工地发现有冒牌水泥(假冒山西焦化集团临汾建材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广胜牌”水泥),该局立即组织执法人
二、颁布的意义rn(一)是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典rn新中国的公证制度是借鉴前苏联公证制度创立形成的,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至1959年,为新中国公证制度的初创时
您是否经常因咳嗽咳痰而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呢?您是否经常因呼吸困难而不得不停下呢?您是否也会因喘息不能来回自如的上下楼梯呢?今天,我们就这些症状向大家介绍一种并不为众
期刊
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机构,导入知识管理理念和技术是其应对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如何推动其组织成员做好知识管理是公共部门导入知识管理所直接面临的
一、公证的性质rn公证的性质说的是公证机构、公证员的属性问题.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两大法系对公证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看法基本一致,但对公证性质的认识差异较大.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