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再通失败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tangd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

结果

(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 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 vs. 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 vs. 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 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 vs. 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 vs. 11.8%)及死亡率(11.5% vs. 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9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术后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及其他无法分类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术前动脉瘤状态进行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癫痫发作是AE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主要为AE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作用于神经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抗原,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性紊乱,从而引起癫痫发作。单独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对AE相关性癫痫的效果不佳,而早期给予免疫治疗联合AEDs可明显改善其预后。部分患者院外仍需继续服用AEDs。目前针对AEDs用药方案的报道较少,仍有待进一步
目的探讨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桥血管在该治疗方式中的选择心得。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7年10月行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的79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血管分别为桡动脉(21例)、小腿段大隐静脉(29例)或大腿段大隐静脉(29例)。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系统生理病理变化,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现围绕RAS的产生及RAS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CINAHL、APA PsyCNET、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其中收录的自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认知干预与常规干预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作为一个新的预测因子,可以为脑卒中防控、风险分层、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测指标,故深入探索其理想水平与调控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现围绕不稳定性斑块的易损机制、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预测价值、理想水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的临床、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特征,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例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毛细血管电泳法检测所有患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1号外显子(CAG)异常重复扩增次数。结果13例患者均为慢性病程,主要以四肢肌肉萎缩、舌肌萎缩和球麻痹为临床表现。10例患者出现乳房女性化,11例患者性激素水平紊乱。
目的探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介入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行机械取栓但再通失败的29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18例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11例不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非支架组),比较分析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分
期刊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患侧后组颅神经麻痹的发生率、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由同一术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033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患侧后组颅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及患者预后情况,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033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0例(0.97%)发生术后患侧后组颅神经麻痹,其中6例表现为单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