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T型车,大部分车迷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一定是福特的Model T,它的诞生直接标志着大批量生产和平民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它虽然不是最早的汽车,却以低廉的价格、惊人的批量化生产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1908年诞生到1927年退市,Model T累计销量达到1500多万辆。它不仅改变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也极大程度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而另一片大陆上,在大众汽车的历史中,T系列车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大众汽车实用、可靠和热爱生活的性格。
从1949年发布至今,大众T系列车型经历65年的岁月洗礼,五代车型的经典传承,逐渐从厢式多功能车的始祖发展为低调、商务的MPV车型。
厢式多功能车始祖
T1,即第一代Transporter,是大众汽车继甲壳虫之后推出的第二款汽车。不同于前者的是,T1的定位为厢式多功能车,意在承载更多的人和物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出行,甚至是旅行的需求。
第一代T1有很多的“别名”, Kombi 、Microbus、Simba Bus指的都是它。在它最早出现的时候,这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市场,主流的汽车厂商似乎很自然地忽略掉这一个隐形的市场,它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厢式多功能车的鼻祖。
最早提出Transporter这个概念的是荷兰商人Ben Pon。1947年他在西德棉登市谈判商品进口事宜,当他在大众汽车厂内看见用平板车运输物料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认为应该以此基础推出封闭结构低成本多用途的运输车辆以满足二战后重建的需要,于是,他绘制出一个椭圆形运输车。这也正是T1的雏形了,一款像极了装配了四个轮子的“大面包”。
1949年,Ben Pon的概念在大众集团内部得到了时任CEO Heinz Nordhoff先生的认可,并与1949年年底正式下线。它使用了甲壳虫的平台,最初发布的两个型号取名为“Kombi”和“Commercial”。
在动力方面,T1几乎与甲壳虫相同,气冷式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搭配四挡手动变速器,只是在两只传动轴最外侧和轮毂相接处各加了一个减速齿轮箱来提升加速能力,相对也减低了极速,最早的T1使用的这台四缸发动机排量为1131cc,最大功率为18kW,这个数据在现在看来似乎十分寒酸,但T1第一代产品周期内进行了多次动力升级,在50-60年代的运输车来讲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T1的外观十分容易辨认,圆圆胖胖的车身线条,前脸的V字脸和超大的大众标志,以及原型前大灯和两块可以独立开闭的风挡玻璃无处不彰显着它独特的个性。
实际上,当时厢式多功能车的概念还是十分新颖的。雪铁龙于1947年推出的名为H Van的厢式运输车实际上被称作“Light Truck”(小货车)更为合适,而1950年大众推出的T1进一步发展了H Van的概念,变身为更具实用主义的宜家宜商的专用车。T1的火爆销售和市场极高的认知度让这一概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发展为一种趋势,在美国,以福特E系列、道奇A1000和雪佛兰95 Corvan为代表,而在欧洲,雷诺Estafette和福特Transit随即诞生。因此,可以说,是雪铁龙H Van和大众T1开启了厢式多功能车的华丽篇章。
当然,在众多的厢式多功能车中,大众T1也最为成功。仅仅是面世的第一年(1950年),就生产了11805辆之多,且销量逐年攀升。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车能极大程度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它超强的实用性被不断地改装为厢式货车、厢式客货两用车、客车或者是房车。另一方面,大众汽车制造出一些特种车型,例如救护车、警车、消防车……

Camper,全新的生活方式
大众T 1衍生车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Camper,即露营车。在它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改装自己的房车,或是在车后面拖拽一个极为不便的专用露营车。如果说T1开创了厢式多功能车的历史,那么基于T1打造的Camper则开创了露营车的历史。
大众商用车在50年代以“轮子上的家”为概念,开发出第一款专为露营用途的名为Camping wagon的车型,它以T1 Simba bus版本为基础,创造性的将原有可开闭的帆布天窗改装成一个可升降的带有帆布围边的软顶帐篷。为了保证车身强度,大众取消了车侧面8个小窗。这样一来,人们不再拘束于车内的空间,而可以直立自由行走于车内。
行车时,可以将车顶收拢闭合,于其他的T1车型并无区别,也不会增加更多的空气阻力;当露营时,打开车顶帐篷,既方便人们在车内行动,也多了一个透气的窗口。这个可升降的软顶帐篷可谓是Camper车型的“神来之笔”。
发展到T2的露营车时,车主们甚至可以直接爬到上面睡觉、休息。同时,取消了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座椅,更换为长条座椅和小桌板,供乘客餐饮活动使用。这样一来,吃饭睡觉都能在这一台车上进行,Camper成为了自驾游爱好者的首选。
在满足自驾需求的同时,并不损失日常使用的任何表现,Camper车型代表了大众汽车向往自由的人文精神和美好向往。不仅仅在德国和欧洲广受欢迎,在美国市场也表现非常优秀。
五代经典传承

时至今日,大众T型车经历了五代传承,逐渐演变为更具商务气质的T5车型。
实际上,T2和T3并未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是尽可能的延续了T1的设计元素。T2新增的前进气格栅被安排在一整块挡风玻璃下方,同时前大灯、转向灯以及保险杠也经过了重新设计。而推拉式前车窗也改为升降式。一代车型中的对开式车门则改为了滑轨式。同时1.7L、1.8L和2.0升发动机逐步进入产品序列。
T3则不再是之前的圆润可爱,改成较硬朗的设计思路。后视镜、前大灯、保险杠和进气格栅也都改为方形设计。动力方面,继续沿用上一代车型的2.0L发动机,前悬挂系统改为了双叉臂的结构,后悬挂改为了半拖曳臂加螺旋弹簧的形式,提供了更佳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T4则大改之前的风格,更偏向商务风格,定位为MPV车型。最大的改变是将沿用3代的后置后驱方式改成了前置前驱。发动机被移到了车头的位置,提高了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T5则走进了高端豪华商务车的阵营,略显沉闷的外观更凸显其低调沉稳的性格, 厚实的座椅,宽大的空间,丰富的内部配置,第五代Transporter更追求乘坐的舒适性,而不再是人货混装,经济适用的概念了。不过T的理念仍然继续,拆掉座椅,T5仍然可以变身为一部超大度量的厢式车,甚至是房车。
经过了65年的发展,大众T系列已经从“呆萌可爱”的形象逐步演变为更低调内敛的商务豪华MPV。而不变的,是大众对T型车实用性的希冀。
而另一片大陆上,在大众汽车的历史中,T系列车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大众汽车实用、可靠和热爱生活的性格。
从1949年发布至今,大众T系列车型经历65年的岁月洗礼,五代车型的经典传承,逐渐从厢式多功能车的始祖发展为低调、商务的MPV车型。
厢式多功能车始祖
T1,即第一代Transporter,是大众汽车继甲壳虫之后推出的第二款汽车。不同于前者的是,T1的定位为厢式多功能车,意在承载更多的人和物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出行,甚至是旅行的需求。
第一代T1有很多的“别名”, Kombi 、Microbus、Simba Bus指的都是它。在它最早出现的时候,这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市场,主流的汽车厂商似乎很自然地忽略掉这一个隐形的市场,它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厢式多功能车的鼻祖。
最早提出Transporter这个概念的是荷兰商人Ben Pon。1947年他在西德棉登市谈判商品进口事宜,当他在大众汽车厂内看见用平板车运输物料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认为应该以此基础推出封闭结构低成本多用途的运输车辆以满足二战后重建的需要,于是,他绘制出一个椭圆形运输车。这也正是T1的雏形了,一款像极了装配了四个轮子的“大面包”。
1949年,Ben Pon的概念在大众集团内部得到了时任CEO Heinz Nordhoff先生的认可,并与1949年年底正式下线。它使用了甲壳虫的平台,最初发布的两个型号取名为“Kombi”和“Commercial”。
在动力方面,T1几乎与甲壳虫相同,气冷式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搭配四挡手动变速器,只是在两只传动轴最外侧和轮毂相接处各加了一个减速齿轮箱来提升加速能力,相对也减低了极速,最早的T1使用的这台四缸发动机排量为1131cc,最大功率为18kW,这个数据在现在看来似乎十分寒酸,但T1第一代产品周期内进行了多次动力升级,在50-60年代的运输车来讲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T1的外观十分容易辨认,圆圆胖胖的车身线条,前脸的V字脸和超大的大众标志,以及原型前大灯和两块可以独立开闭的风挡玻璃无处不彰显着它独特的个性。
实际上,当时厢式多功能车的概念还是十分新颖的。雪铁龙于1947年推出的名为H Van的厢式运输车实际上被称作“Light Truck”(小货车)更为合适,而1950年大众推出的T1进一步发展了H Van的概念,变身为更具实用主义的宜家宜商的专用车。T1的火爆销售和市场极高的认知度让这一概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发展为一种趋势,在美国,以福特E系列、道奇A1000和雪佛兰95 Corvan为代表,而在欧洲,雷诺Estafette和福特Transit随即诞生。因此,可以说,是雪铁龙H Van和大众T1开启了厢式多功能车的华丽篇章。
当然,在众多的厢式多功能车中,大众T1也最为成功。仅仅是面世的第一年(1950年),就生产了11805辆之多,且销量逐年攀升。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车能极大程度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它超强的实用性被不断地改装为厢式货车、厢式客货两用车、客车或者是房车。另一方面,大众汽车制造出一些特种车型,例如救护车、警车、消防车……

Camper,全新的生活方式
大众T 1衍生车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Camper,即露营车。在它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改装自己的房车,或是在车后面拖拽一个极为不便的专用露营车。如果说T1开创了厢式多功能车的历史,那么基于T1打造的Camper则开创了露营车的历史。
大众商用车在50年代以“轮子上的家”为概念,开发出第一款专为露营用途的名为Camping wagon的车型,它以T1 Simba bus版本为基础,创造性的将原有可开闭的帆布天窗改装成一个可升降的带有帆布围边的软顶帐篷。为了保证车身强度,大众取消了车侧面8个小窗。这样一来,人们不再拘束于车内的空间,而可以直立自由行走于车内。
行车时,可以将车顶收拢闭合,于其他的T1车型并无区别,也不会增加更多的空气阻力;当露营时,打开车顶帐篷,既方便人们在车内行动,也多了一个透气的窗口。这个可升降的软顶帐篷可谓是Camper车型的“神来之笔”。
发展到T2的露营车时,车主们甚至可以直接爬到上面睡觉、休息。同时,取消了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座椅,更换为长条座椅和小桌板,供乘客餐饮活动使用。这样一来,吃饭睡觉都能在这一台车上进行,Camper成为了自驾游爱好者的首选。
在满足自驾需求的同时,并不损失日常使用的任何表现,Camper车型代表了大众汽车向往自由的人文精神和美好向往。不仅仅在德国和欧洲广受欢迎,在美国市场也表现非常优秀。
五代经典传承

时至今日,大众T型车经历了五代传承,逐渐演变为更具商务气质的T5车型。
实际上,T2和T3并未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是尽可能的延续了T1的设计元素。T2新增的前进气格栅被安排在一整块挡风玻璃下方,同时前大灯、转向灯以及保险杠也经过了重新设计。而推拉式前车窗也改为升降式。一代车型中的对开式车门则改为了滑轨式。同时1.7L、1.8L和2.0升发动机逐步进入产品序列。
T3则不再是之前的圆润可爱,改成较硬朗的设计思路。后视镜、前大灯、保险杠和进气格栅也都改为方形设计。动力方面,继续沿用上一代车型的2.0L发动机,前悬挂系统改为了双叉臂的结构,后悬挂改为了半拖曳臂加螺旋弹簧的形式,提供了更佳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T4则大改之前的风格,更偏向商务风格,定位为MPV车型。最大的改变是将沿用3代的后置后驱方式改成了前置前驱。发动机被移到了车头的位置,提高了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T5则走进了高端豪华商务车的阵营,略显沉闷的外观更凸显其低调沉稳的性格, 厚实的座椅,宽大的空间,丰富的内部配置,第五代Transporter更追求乘坐的舒适性,而不再是人货混装,经济适用的概念了。不过T的理念仍然继续,拆掉座椅,T5仍然可以变身为一部超大度量的厢式车,甚至是房车。
经过了65年的发展,大众T系列已经从“呆萌可爱”的形象逐步演变为更低调内敛的商务豪华MPV。而不变的,是大众对T型车实用性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