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一座“富矿”,是学生学习提取的信息源、材料库。如何“开采”它,利用它?这取决于教师。
一、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它提供的是文化的素材、教学的范例、对话的话题。作为素材和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意义建构的载体。作为话题,它是师生进行对话和交往,实现情感沟通和人格建构的中介。因此,教学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拓展”,对教材进行“迁移”。但是,教学时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迁移而迁移,为搜集而搜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的落脚点应在“毁灭”两字上。执教该课时,随着教学的推进,我适时地向学生出示了《圆明园之最》的拓展材料。浏览后,这个万园之园占地之大、珍藏之丰、价值之高,已印入学生的脑子里,为后文对“毁灭”的学习制造了情感的落差,让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充分放大补充文本的应有作用,从而在学生与作者的视域自然融合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再如教学《丰碑》后,我引领学生学习阅读《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草地夜行》等课文,使学生明白了正是小红军、老班长、老红军等许许多多像《丰碑》中的军需处长那样平凡而伟大的战士才组成了我们这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的关键段落,使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位可歌可泣的军需处长,永远记住了这座晶莹的丰碑。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超越、批判要基于例子,不能盲目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时髦而无度、无序“拓展”“迁移”,那样只会本末倒置。
二、课堂意外,即时调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把握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人。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尤其是谈见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心灵之窗——眼睛所闪现的意味;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闪光、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如教《我们成功了》。 我的预案是这样的:先说说个人成功经历和心理感受,再引出课题,进入课文学习。我走进课堂,听到了响亮的鞭炮声,大家一下子都静静地竖起耳朵在听。这时,我索性抛弃教案,随着学生的思路,顺势问:“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随即,就有学生脱口而出:“放烟花鞭炮的声音。”“你们猜猜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结婚了,有的说可能是新店开张,有的说可能是搬新房子了……这时我话锋一转,说:“结婚、新店开张、搬新房子等,这都是属于个人和家庭的成功,但你们看到过通过几千人几万人的努力才成功的热闹场面吗?你想去感受一下吗?”学生马上情绪高涨,响亮地说:“想。”这样,就把学生散乱的思维拉回课本。由于先解决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也愿意回到文本的对话当中了,在师生共同研讨文本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学生的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的生机。
三、缩小疑域,曲直有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鸟的天堂》,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好在哪里?我觉得,这种质疑没有着力点,叫人仿佛步人茫茫的雪原,找不着边际。于是提示:“你想问的真是这个意思吗?能不能把你的问题说得具体些呢?”该生思考后提出: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就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样,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种质疑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我”的心理活动?第二种质疑是: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按照常理,应该用大量笔墨写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可为什么偏偏只写“我”的心理活动?是不是作者忽略了或者有其他用意?这里的第一问是直问,第二问是曲问。由于第二问引进了常规写法与特殊写法的比较,思考的点就集中到这上面。这样的质疑,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探究文本的兴趣。相比之下,第一问就显得古板没有灵性,听起来索然无趣,也就没有探究的心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摸着了一些质疑的门道,养成了一定的质疑习惯,教师就可向他们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从质疑的质量上给予引导,使学生的质疑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容到形式,由一般到重点,养成了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习惯。每读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多问为什么,而且能针对“为什么”主动探究。
一、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它提供的是文化的素材、教学的范例、对话的话题。作为素材和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意义建构的载体。作为话题,它是师生进行对话和交往,实现情感沟通和人格建构的中介。因此,教学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拓展”,对教材进行“迁移”。但是,教学时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迁移而迁移,为搜集而搜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的落脚点应在“毁灭”两字上。执教该课时,随着教学的推进,我适时地向学生出示了《圆明园之最》的拓展材料。浏览后,这个万园之园占地之大、珍藏之丰、价值之高,已印入学生的脑子里,为后文对“毁灭”的学习制造了情感的落差,让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充分放大补充文本的应有作用,从而在学生与作者的视域自然融合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再如教学《丰碑》后,我引领学生学习阅读《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草地夜行》等课文,使学生明白了正是小红军、老班长、老红军等许许多多像《丰碑》中的军需处长那样平凡而伟大的战士才组成了我们这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的关键段落,使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位可歌可泣的军需处长,永远记住了这座晶莹的丰碑。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超越、批判要基于例子,不能盲目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时髦而无度、无序“拓展”“迁移”,那样只会本末倒置。
二、课堂意外,即时调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把握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人。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尤其是谈见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心灵之窗——眼睛所闪现的意味;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闪光、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如教《我们成功了》。 我的预案是这样的:先说说个人成功经历和心理感受,再引出课题,进入课文学习。我走进课堂,听到了响亮的鞭炮声,大家一下子都静静地竖起耳朵在听。这时,我索性抛弃教案,随着学生的思路,顺势问:“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随即,就有学生脱口而出:“放烟花鞭炮的声音。”“你们猜猜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结婚了,有的说可能是新店开张,有的说可能是搬新房子了……这时我话锋一转,说:“结婚、新店开张、搬新房子等,这都是属于个人和家庭的成功,但你们看到过通过几千人几万人的努力才成功的热闹场面吗?你想去感受一下吗?”学生马上情绪高涨,响亮地说:“想。”这样,就把学生散乱的思维拉回课本。由于先解决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也愿意回到文本的对话当中了,在师生共同研讨文本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学生的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的生机。
三、缩小疑域,曲直有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鸟的天堂》,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好在哪里?我觉得,这种质疑没有着力点,叫人仿佛步人茫茫的雪原,找不着边际。于是提示:“你想问的真是这个意思吗?能不能把你的问题说得具体些呢?”该生思考后提出: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就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样,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种质疑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我”的心理活动?第二种质疑是: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按照常理,应该用大量笔墨写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可为什么偏偏只写“我”的心理活动?是不是作者忽略了或者有其他用意?这里的第一问是直问,第二问是曲问。由于第二问引进了常规写法与特殊写法的比较,思考的点就集中到这上面。这样的质疑,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探究文本的兴趣。相比之下,第一问就显得古板没有灵性,听起来索然无趣,也就没有探究的心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摸着了一些质疑的门道,养成了一定的质疑习惯,教师就可向他们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从质疑的质量上给予引导,使学生的质疑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容到形式,由一般到重点,养成了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习惯。每读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多问为什么,而且能针对“为什么”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