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碎的石子路,弯弯的、窄窄的街道。站在桥上看到老街一面的建筑依着水。河道弯曲,为不能缩进被挡了好风水,又为保留河道的“原生态”,有的房子下面密密的木桩支着,房子就在水上面。
  石驳岸、河滩、拜河的杨柳。时不时看到有人从里面出来倒水、洗衣。风吹过来吹起我的头发,吹起桥下面河里波浪。我就在风里想,那时河水没污染,那时没有自来水,那时临河的这边真是热闹:洗衣服的或者是淘米的女子和对岸的、旁边的河滩下的妇女互相招呼。开店的在后门拿了桶吊水忙碌。
  那时也没有汽车。和外面的联系全靠着船。那时象我这样站在桥上的人,一定看到好多船:大的、小的;摇橹的、挂着浆突突响的机船,载客的大轮船开过,掀起的波流让河滩上浣洗的女子叫着笑着。
  下了桥到老街呢,那就更热闹了:一早就来赶市卖菜买菜的人是第一批,是他们唤醒了老街的梦。街狭人多,狭的街盛不下太多的人气,于是老街的人气就冲到了天上。两边别的店在卸那一块块门板,面店和茶馆早就挤满了人,而油条店,早就把人气冲天的老街又放锅里汆得热浪滚流。
  还有冬天的羊肉店。
  就这样挤着,喊着、笑着,老街要到中午时分才变静,闲散的逛街人,或者是时间充足不用赶早市的人。有了他们,老街虽静却依然生气勃勃。
  老街多少年了啊,以至铺路的石子都磨得光光的。
  老街失落了吗,静静的呆着!老店铺的门板上斑驳的油漆,店面石缝里微微摇动的杂草,老街是在回忆繁华的过去?偶然响起的急促的脚步声,那些人是奔新街而去的?新街在不远处一拐弯就到。
  那拐弯处不单纯是个拐弯处,更是一个时空和另一个时空的互入处,是历史的翻页处,是天和地的交接处。
  新街宽畅响亮,新街有高楼幢幢,高樓幢幢上有霓虹闪烁,有条条下垂的写着促销广告的红带子,有车流滚滚,有红男绿女,有一颗颗随超市的乐音跳动的心。
  老街安静的呆在那里,静静的,窄窄的。经历过繁华,现在弯曲在静默里,老街这样呆着有多少年了呢;墙泥剥落,老街还能在这里呆多少年呢!
  走老街上,我听自己的脚步。我感觉我的心跳合上我的脚步,我再感觉老街的宁静安详慢慢氤氲到我的身体,再由我的身体慢慢浸洇了我的灵魂。这时,我就和老街合二为一了。我看到围绕老街的千里绿野,我看到那千里绿野上唱着好听的歌的一条条小河———
  还有那些慢慢在田埂上走路的人,那些在田野里挥汗的人,那驮着夕阳晚归的老牛。
  新街上依稀传来一浪浪热闹的市声,我在老街恍如隔世。
其他文献
下雪,是一道风景;踏雪,是一种风韵;赏雪,是一种心情。赏雪,最重环境。唐人白居易善赏雪,他在诗里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时,天色向晚,彤云密布,一片片雪花斜飘下来,落英一般。掩上门,烧炉火,热壶酒,以一张窄窄请柬邀朋友夜话。友人来了,两人一杯酒,一首诗,不知不觉间,已到深夜。朋友离开,自己相送,开门一看,大雪涌山,如月色朗照,纤尘不染,不由得赞一声:“呵,好大的雪
人之伟大,或曰聪明,其中之一体现在不断创造出新名词。当各方面不再满足“你幸福了吗”的街头提问后,便不时有所谓研究机构跳出来,演算出各城市的“幸福指数”,做个类似“十大幸福城市”的排行榜。然而,人类内心复杂的情感体验怎可用“指数”进行量化?细一琢磨,大概因其既然是排名,最好能数目化(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一目了然,免生口角。这里大约暗含一种思维:我们富了,亟须某种东西来证实物质上富有的好处,选来选去
2016年1月,我去了马克思故乡,带着崇敬,带着向往,带着从小到大数十年的梦想与理想,也带着使命和责任。我应德国方面邀请,为马克思塑像。这座塑像将于201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之际立于伟人的故乡———特里尔市。光荣的使命和艺术的担当,告诉我应该去马克思诞生的特里尔寻根溯源,汲取灵感。虽然一路风尘,但神奇的遐想和迫切的愿望,使我时时沉浸在对一个伟大灵魂的创作激情中。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在我们的白纸上涂颜色的主要责任落到父亲身上。然而,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父亲画笔上的颜料是那么吝啬。他不想把我
在这个所有人都是旅行家的时代,旅游已经迅速成长为一项最“民主”的产业。50年以前,当你爷爷奶奶好不容易攒够钱准备出去玩一趟的时候,旅行还是一项跟灵魂有关的活动,经验丰富的旅行者通常还都有着传奇的个人经历。直到婴儿潮的一代长大后,出国旅游突然成了家常便饭,90后们随之变成了跃跃欲试的新一代驴友;再加上“空档年”的盛行,更是让人在成为大学生和敲键盘的中产者这段时间,纷纷削尖脑袋挤上飞机,开始到处乱跑。
以前听文人评说西湖,好是好,就是太浓烈,太多典故,反而没有了留白之美,那一定是还没有去过耶路撒冷。耶城的厚重更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黏稠,好像每走几步,都会踏在历史和宗教神秘的阶梯里。就不用去复述这座城市经历过怎样的伟大吧?总之,天堂和地狱都在你脚下,传说和现实都在你背包旁。那种感觉新鲜而不真实。转身处,是耶稣的苦路;转弯走,是阿訇的圣殿;转眼望,是犹太人的哭墙……天下十分忧伤,九分都在耶路撒冷,走在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種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
世界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50年胜利号”,载着我们向北纬90度的北极点挺进。登上舰载米2直升机,从空中鸟瞰北冰洋,银白色的冰面,幽蓝色的冰湖,红黑相间的破冰船,组成既单纯又耀眼的景致,壮观魅惑。飞临岛屿盘旋,会看到耸立的冰山,它的立剖面犹如古树年轮,鲜明呈现无数分层。外籍探险队员告诉大家,冰如同树,一层就是一年。冰川高达几十米上百米,它每年积攒的冰雪厚度,压紧后不过薄薄一层,仅几个毫米。
伶人学艺,自有渊源,包括谭鑫培先生在内,有善学、苦学、笨学、浅学和“挂号”这五种学法之分。之所以称为学之“五界”,真的是五种不同的境界。74年前,也就是1943年,京剧名伶余叔岩先生去世之后,有一位名为“凌霄汉阁”的剧评家,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于戏!叔岩》,在当时颇为出名。至今,在评论余叔岩先生成就得失的时候,仍然不能不读这篇文章。那个时代,“老生”皆尊谭鑫培先生为宗师,余叔岩学的也是“谭派”。因
一些老东北人的舌头有点懒,在以r为声母的字那里往往不肯翘一下,r都变成了y,“人”说成“银”,“日”说成“亿”,“任务”的“任”说成“印”。“任”在姓氏上读如“人”,许多人却又不知道,不知怎么转了音,往回拐了一下,有任姓大夫,硬被叫成“尹大夫”,叫得久了,大夫本人也只好听之任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陈寅恪的名字火起来了,火是火了,人虽作古,还不能算古人,陈寅恪的“恪”字的读法却弄不清了。“恪”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