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平坝“棺材洞”考

来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yu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葬曾经是苗族主要的丧葬形式之一.贵州中部平坝区齐伯镇“棺材洞”肇始于唐代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8世纪),入葬者1300余年来绵延不绝.随葬的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精关绝伦.“棺材洞”体现了黔中苗族同胞对故土的一种集体守望.
其他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已全面融合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社会这一人类活动新场域的出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老年群体也正经历着这种改变带来的“双重生活”.由于技术性知识的缺乏、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降低、内心对社会参与的抗拒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正游离于网络社会的周围.在人口老龄化状况持续加剧的背景下,需要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等帮助老年群体跨越网络社会鸿沟,共享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
冯契将金岳霖的知识论主旨——“以得自经验(所与)之道还治经验(所与)”从知识论领域引申、扩展为“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由此应用到存在论、方法论、逻辑学等领域.冯契用“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原理贯彻、贯穿于“智慧说”各个层面,获得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由此原理出发,冯契先生将“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过程理解为人和世界不断交互作用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中暗含彰显人道、抑制天道之倾向.这对于当代“天人失衡”问题隐隐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如何调适这一原理,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挑战.
德国后现代美学思想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提出的“重构美学”和“美学超越美学”的理论观点,已经成为当下西方美学研究“生活转向”思潮中的重要理论内容.韦尔施解构了原有的美学结构,形成了具有批判性的后现代美学理论,并身体力行地关注日常生活美学.他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中器物和事件的美学化,以美学视角重新审视并介入日常生活,对审美过度化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刻批判,从而重建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韦尔施日常生活美学能通过回归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建设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兼顾幸福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幸福化、遵循生物美学观,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改
陶瓷器物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沉积与承载,一直扮演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对传统陶瓷器物民族文化基因挖掘及阐析其当代价值是当前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传统陶瓷器物的民族文化基因蕴含在造物理念、文化结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中.传统陶瓷器物的造物理念认为,天人合一是其灵魂,阴阳五行是其特质,和谐对称是其追求;传统陶瓷器物将中华文化的崇德尚礼、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等观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材质、器形、纹饰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结构;传统陶瓷器物的审美情趣深受儒家、道家、佛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就公众环境信息权入环境信息法的议题而言,目前仅有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入法,理论上已经证成的公众其他环境信息权并未入法.有必要在探讨已经入法的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的赋能不足缺陷的基础上,推动公众其他环境信息权入法的重要价值意义认知,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公众环境信息入法所带来的制度红利探讨命题.就公众环境信息权整体入环境信息法带来的制度红利命题而言,公众环境信息权整体入法不仅是环境信息流“全过程”民主观念的制度性细化落实,还是贯彻执行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微观体现,且能为环境信息质量保障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撑,可
社会治理的转型事实映现着社会结构转型的演变轨迹和现实诉求,蕴藏着催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动力来源.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观察社会治理转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映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治理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间的矛盾呈现,进而从中获取创新动能.社会治理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的新时代元素不断触动着其内外动力结构发生变革.唯有从内外两方面辩证审视和考量其动力结构发生的整体性革新,才能将动力结构变革产生的创新动力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力量.
阳明心学是一门教人做“圣人”的教育学,以“学知”和“困知”之人为教育对象.“学知”之人在世上罕见,因而“困知”之人是阳明心学的主要受众.“困知”之人由于“私意”的遮蔽,无法遵循作为“性”的“良知”的指引,他们的“心”总是处于被“私意”干扰的状态.因此,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教育内容,要求“困知”之人随时随事不间断地“致良知”.以“致良知”来帮助人们成圣的阳明心学,呈现出教即学的根本特点,消解了教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能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学的建构带来有益的启示.
金秀瑶族自治县坐落于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优越的地理环置为金秀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原始的生长环境和活态传播环境.通过对广西金秀大瑶山民俗体育活态传承的PEST(即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可以提出广西金秀大瑶山民俗体育的活态传承路径:优化金秀大瑶山民俗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依靠自身区域特色推陈出新,营造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的良好社会环境等.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恪守专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媒体融合环境下,跨学科培养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符合行业用人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地方院校应不断积极探索,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出“厚基础、强素质、宽口径、重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育人是亟待进行理论慎思与追问的内在要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问题的论述,是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的根本遵循.劳动教育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共生性、系统性与互动性的思维方式理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即遵循以教育为主导、彰显以制度为保障和倡导以生活为渗透的“三位一体”育人逻辑体系.为此,构建劳动教育育人的培养体系、创新劳动教育育人的治理评价与监督体系以及营造劳动教育育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