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璞琢玉护尊严 追根溯源话德育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的德育,其根本应该是引领孩子找到一种信仰,让“做有道德的人”成为一种信仰自觉,而非简单地教与孩子分清是非善恶。对“后进生”的德育转化更应如此。因此,对待所谓的后进生,必须追溯孩子“后进”之源,从孩子的内心入手,促使他们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转化;后进生;尊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36-1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英雄”和“好孩子”的标准成为学生有意识支撑“人格面具”形成的作用力。因此笔者认为,任何方式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真心”维护孩子尊严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品德教育上。
  笔者在此引入一例,旨在反思“后进生”的德育之路。
  事件重现:一日午饭时,两位高二的男生插队,引起一位高三男生的不满,高三男生将插队者赶出了队伍。这一幕被小阳(化名)看见,插队者恰巧是小阳的好友。小阳询问了情况后,便上前质问:“你高几的?哪个班的?”那高三男生当即将小阳带至德育处,并表示受到了威胁。于是整个午休时间,小阳一直在德育处接受教育,针对“你为什么要威胁那个学生”的问题,其拒不承认的态度使得德育处的老师十分恼火。而作为班主任,笔者也不断地追问自己:小阳的“你高几的?哪个班的?”话语中是否包含了威胁他人的语气?是否使其开口承认自己话语中有“威胁”之意就算完事?这种外在的逼迫式的教育究竟有多少效果呢?记得江苏省教科院彭钢老师说:“用尊重和理解这把钥匙去打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门,走进‘后进生’的心灵,去转化他们,从而达到教育的有效功能。”唯有追根根溯源、用心雕琢、建构信仰之基,真正做到理解、尊重、耐心等待孩子,方能以德育人,进而内化为自己行为的风向标。
  一、追溯后进之源,探寻德育之基
  每个孩子都是块天然璞玉,但因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智力水平、思想行为皆会呈现不同的外象,于是,一些基础薄弱、思想行为异于一般同龄人的孩子变成了教师眼中的后进生。教育中只有抓住基础性差异的根本,才有可能有效展开德育,才能在孩子意识的土壤中播下美的种子。
  二、用心雕琢璞玉,彰显德育之本
  学生小阳有着良好的教养,但却为朋友出头并说出带有一些威胁意味的话,应该可以理解为男孩的青春期冲动;拒不承认自己的“威胁”行为,可以理解为某种倔强的自尊带来的感性抗拒。德育处得知事情始末,马上就扣以“威胁他人”的帽子,然后让其承认错误,并从各种角度分析为何说“威胁他人”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这种先扣帽子再分析帽子的作法可能带来两种结局:一是学生马上承认这个帽子,其实并不以为然;二是拒不承认,坚持到底。作为他的班主任,以对其的了解,小阳当属后者。当我们面临一种极具叛逆的思想时,是否要考虑到这种极端的坚持有可能来自内心对自我的否定?那么,如果能让其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与尊重,给他一个可以下的台阶,是否能更自然地让他揭下“面具”,真实地坦露自己的内心?这样做是否将会更有效地疏导孩子其内心的纠结?
  笔者在找小阳谈心时,尽量从他的角度思考问题,摒除一切偏见,感受他当时的境况和他做出某个举动的动机和心理。如低声问: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把事情告诉老师吗?引导他对插队的看法,认可他为朋友的“义气”和“尊严”,然后再到对“义气”与“尊严”的看法,以及别人的尊严与原则。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蹲下身子”来引导他直面自己的内心,面对一些过错。
  用尊重之心细心雕琢,是学校以育人为本的德育最重要的体现,是师生平等的教育基石。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才会放下逆反心理,消除戒心,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认真地反思,道德陶冶才能达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德育教育低效的问题。
  三、建构信仰之基,巩固德育之效
  事后,小阳特地来到办公室道歉,并接受了相应的“惩罚”:给他加了点担子,负责班级卫生监督。笔者又私下与其父母沟通,达成“多陪伴,少压制”的共识。更与任课教师商量,依其基础,分层教学,使其能体会到学习进步的乐趣。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小阳在学习上和行为习惯上都有了明显进步。
  但笔者认为对其的教育并不能因此止步。如何在督促孩子养成自我道德约束的同时,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常态?以此建构其信仰基础,从而使其在生命历程中,能始终热爱生活、坚持正义。笔者参照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和小阳做了两条约定:
  第一,“我做这件事是因为这是件正确的事,而不是因为不想惹麻烦”。
  笔者希望小阳能学着自己判定所做事情的正误,其判断原则不是惧怕老师,而是相信自己良好的行为是正确的。接受了多年学校教育的孩子,总会对学校、老师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别说话,老师来了”之类话语警醒着我们去反思教育: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建立在令孩子畏惧的基础上,如若丢开这些威慑,孩子们能表现多少自觉呢?笔者认为应与孩子强化“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你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的意识,并要用实际行动使孩子们相信老师能与其真心沟通,平等交流,让他们坚持自己的道德信仰,因正义而为。
  第二,“我要遵守规则,但不死守”。
  笔者希望小阳能辨证地遵守规则。遵守规则的生活,给孩子的自由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能促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从体态到精神上有尊严的个体。但遵守规则并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新时代的德育,不能简单地将一切问题规范化地加以解决,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让其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体验、领会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让德育具有崇高的人文性与审美性。一味地强调规范学习不仅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在自主意识强烈的孩子那里会适得其反,久之便恶性循环。
其他文献
1.实施《标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1学校缺乏宣传组织领导,降低了《标准》实施的权威性  《标准》自公布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如我市就于秋季上学期开学前专门召开了实施《标准》的培训动员会并通过网络公布了《标准》的测试项目,参会的体育教师也及时向校领导作了汇报,但不少学校的领导反应冷淡,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就随便地交由体育教师自己组织,这无疑降低了《标准》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