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昨天与今天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23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社会偶像变迁的故事,我把时间的长度定在30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今天。在这些年里,有的人开始向世界证明他们的存在,但有的人已经老了。
  我准备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但还是先从5个月前说起。
  2016年2月29日,有一个叫鹿晗的明星,因为要录制一个节目,出现在浙江绍兴火车站上。当他走出高铁,想出站的时候,发现已经不行了,粉丝和好奇的民众,已经黑压压地把站台挤得水泄不通。
  粉丝是来“接站”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星凡到一地,粉丝们都喜欢去“接机”、“接站”。他们既像是明星的家人,又像是在欢迎国家领导人时的那种啦啦队—不同的是明星的“家人”和“啦啦队”是疯狂的。
  在人潮的围堵中,鹿晗工作室发微博呼吁粉丝尽快疏散。但收效甚微,粉丝和围观人群依旧不愿散去。最后,鹿晗只能改从绍兴附近的上虞站下车。幸好这一临时举动并未引起太多粉丝注意,终于成功出站。
  看到“鹿唅出不了高铁站”的新闻时,我沉默了。沉默的原因之一是我并不知道鹿唅是谁。
  可是非常多的人知道。不仅是知道,他们对鹿唅的“了解”、认同,远远超过自己。从照片上,我看到的,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女性居多。这些不能平静的面孔里闪过一些很好辨识的心理内容,兴奋,陶醉,狂热,幸福,天真,但也迷茫。

认同,去崇拜,去寄生,去攀附


  每个人的故事,既是他自己的故事,也是所有人的故事。反过来也是这样。
  关于中国社会偶像变迁的故事,我把时间的长度定在30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今天。在这些年里,有的人开始向世界证明他们的存在,但有的人已经老了。
  真巧,可以划分为4个“年代”。每个“年代”还真的有点不一样。
  我设计了一个调查。如以前一样,对于我来说,有些东西属于明知故问。
  调查非常简单,就两个问题:“你觉得偶像是用来干嘛的”、“你过去或现在有偶像吗”?
  我采用了在广州街头随机采访、从00后到70后都“通杀”的方式,当然,为了防止被认为是神经病或骚扰狂,我在一开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记者。
  似乎对这个话题还挺感兴趣,我所采访的40个人都很乐意跟我说点什么。其中有几个人,还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半天—他们的偶像分别是当年的“小虎队”、姚晨、李宇春、吴亦凡,还有前面提到的鹿晗。
  在第一个问题“你觉得偶像是用来干嘛的?”中,40个人的答案惊人一致:“用来崇拜的”。一个70后的女士,说完之后还不好意思地笑了。她当年的偶像是林志颖,现在换了偶像,是吴亦凡的粉丝。
  “都是小鲜肉,”她戴着眼镜,皮肤白皙,在事业单位工作,“是不是不可思议?”
  “很正常。”
  我这个问题是很肤浅的。但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诱导他们去澄清自己崇拜、喜欢一个偶像,在心理上到底是什么意思。毕竟,一接过问题,他们会瞬间进入自己和偶像在心理上是什么关系的那种情境,往日的一幕幕将会浮现,因此理论上应该有一些超出“崇拜”二字的感触。但我失败了,他们只是像回答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那样回答我。
  这个问题隐藏的意思是:没有偶像,我们能自我独立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吗?
  于是转到了第二个问题。40个人中,过去或现在,全部都有过偶像。
  这些偶像,全都是娱乐明星。
  基督教反对偶像崇拜。《圣经》里就发出这样的训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则把偶像崇拜视为一种异化。事情看上去好像是有点搞笑。比如有一块石头,明明是人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的作品,但它好像就是某种神灵的化身,人反过来去崇拜他所制作成的这块石头。
  可是现实是:人类没有理性,其自我也没有独立、强大到那个地步。或许,没有一个偶像让我们的自我去认同、去崇拜、去寄生、去攀附,也许真的在精神上会缺失了重要的支撑,甚至在心理上活不下去。

偶像很遥远


  在采访中,我和那位70后的女士都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记忆中,它像是一部色彩变淡的电影,年代感极强。
  崔健的摇滚、“西北风”、费翔、邓丽君、苏芮、毛阿敏,这些明星,是记忆中很重要的部分。他们好像是从虚空中突破,冒上历史的地表。刚从物质和娱乐匮乏的年代里走出的人们,听到、看到这些明星,是何等的激动。
  大家已经等候多时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明星都是“实力派”。而且,他们或者体现了某种文化观念,或者,体现了某种精神烙印,或者,体现了某种情感。这真是意味深长。
  我想在这里揭示一下,从心理上来说,为什么人需要一个偶像。
  有三个原理:
  第一个很简单,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候,自我开始成长为独特的“他”时,需要有一个充满光环的,能够在审美上、情感上可以代替他表达自我的人物,在精神或心理上陪伴他长大。父母没什么光环,而且也是大家想摆脱的对象—所以有了“叛逆”。换句话说,他需要有一个偶像。而这个偶像当然是娱乐明星。在80年代,之所以二三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崇拜崔健、费翔等明星,不过是因为改革开放前,还没有娱乐工业,他们在成长时有过匮乏,因此推迟了追星的年龄而已。
  第二个是,人有一种需要,要让自我从孤立的生活中走出来,和这个社会的其他心灵联系在一起。它的浅薄版就是人特别喜欢围观各种热闹,深刻版就是要通过某个公共媒介,共享某一种认同、理念、情感,融入一个“大我”。所以我们看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肯定是有号召力的。但对个人自我成长的深层心理、审美、情感来说,明星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他们身上的光环,可以照亮一个人压抑、无趣、灰暗的生活,带一个人逃离他的生活,进入一个比较高档的精神空间,好像在这个精神空间里才能找到价值感。   第三个是,人需要有一个“精神提升师”,或“精神抚慰师,或“心理治疗师”,或心理上的消费对象,来进行审美、情感、价值的投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治疗”,对自己缺失的需求进行补偿。所有的偶像崇拜,无论是宗教的,政治的,还是娱乐的,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区别只是在于程度。
  我们发现,80年代的人,他们离偶像其实很遥远,偶像只存在磁带里、屏幕上、梦中。这种社会空间上的距离,更适合想象而不是自我的逃避,它有力地阻止了人们把自我全砸到偶像那儿。
  而在当时,整个社会又有理想主义气质。娱乐体系还附属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并没有“娱乐至死”,明星和思想家、文学家的区别更多是代替表达思想文化观念以及审美、情感的区别。所以,那个时候,偶像并不是用来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排序的,也不是用来治疗心理问题的,而是用来在精神上超越庸常生活的。
  但进入90年代后,情况变化了。
  在另一次调查中,我问过几个90后,有谁知道“小虎队”。他们的回答让我有点尴尬,一个也不知道。不过,他们知道有个明星叫吴奇隆,他娶了一个比自己小17岁的明星叫刘诗诗。
  吴奇隆大叔正是“小虎队”的成员。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吴奇隆他们唱《爱》这首歌时的情境。太震憾了。那个时候,我正是对时尚最敏感的青少年时期。
  当时的背景是,台湾是经济发达地区,而我所处的大陆中西部,则是贫穷、偏僻和落后的区域。台湾、香港地区,其富裕繁华时尚,和中西部对比,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堂一样。显而易见,从社会价值排序上来讲,我极度偏低。
  所以当时尚、帅气的吴奇隆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边唱边跳,潇洒自如的时候,看着他们,我就像是小吊丝看到了高富帅(那时还没这些词),激动、自卑、艳羡、向往,各种心理内容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和80年代的人,听到、看到明星时肯定不太一样。
  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明星已经具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让我们在心理上逃避自己的生存处境,提升社会价值排序。
  偶像,跟精神的提升,跟文化的想象,已经不是主要的关系了。
  他们有了另外的功能。

心理上消费


  我发现,偶像的功能的变化,跟娱乐工业的变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同步的。这真的很让人惊叹。
  9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阶层结构开始重组,穷还是富,一个人在社会价值排序上是什么位置,已经容易激起人的情绪了。而这个时候,娱乐已和思想文化不搭配,它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强大的体系,完全按照“文化工业”的模式来生产。而且,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快就将思想文化甩出了几条大街。
  既然这样,偶像就需要在心理上具有消费性,他们需要有颜值,有最时尚的感觉,能契合人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得到提升的需要。所以我们发现,90年代后,非常受欢迎的各类偶像,“偶像派”大量出现,“实力派”虽然还受欢迎,但空间已慢慢地被“偶像派”挤占了。刘德华等“四大天王”,尽管有实力,但长得帅可能是最具决定性的。
  我想说,在那个年代,一个人需要偶像,无论有哪些心理背景,其中的一个背景,肯定是社会价值排序上的焦虑。
  所以到了本世纪00年代,大家又需要偶像来干嘛了呢?
  仍然需要偶像来提升社会价值排序,这是肯定的。而且,还是很迫切的需要。
  但是,偶像又有重要任务啦。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变成粉丝的心理治疗师。崇拜偶像,本身已经成了粉丝的一种“语言疗法”、“行为疗法”—当然是通过加重“症状”来“治疗”的“疗法”。
  于是我们突然发现,粉丝变疯狂了。
  最有名的大概是杨丽娟疯狂追星的事件了。此外还有很多。所有的这些行为,其共同特征是粉丝都有心理问题,偶像成为他们自我中那个唯一的世界,其行为偏执得让人无法理解。没有偶像,他们好像在心理上真的活不下去。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一个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明星自然会成为很多人心理上的救命稻草。
  但一切都在继续进化。
  到现在,情况又有变化了。偶像确实仍然在承担让粉丝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得到提升,让他们得到 “心理治疗”的功能,但是,他们还必须被在心理上消费。消费什么呢?颜值。
  所以现在“小鲜肉”很抢手。因为只有小鲜肉,最能满足人在情欲上的投射和幻想。你长得苦大仇深义正词严的,哪怕很帅,都让人索然无味。
  但现在非常抢手的“小鲜肉”不就是过去的“奶油小生”吗?在过去,大家对“奶油小生”是持一种贬抑态度的,颇为不屑。原因在于,大家不从情欲消费的角度去看待一个男人,“奶油小生”不符合关于男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审美。现在则消解了这个角度,换一个角度了,因此不可能再有贬抑,反而是有一种可亲近的亵玩色彩。所用的词,都是直奔主题的。
  这是粉丝和偶像关系的一个重大变化。过去都是把偶像假定为高不可攀的,大家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心理上,地位并不对等,粉丝都是在仰视,哪怕把偶像当心理治疗师,都存在着“权力关系不对等”。但把偶像当成一个消费对象,粉丝就改变这种关系了,他们甚至可以凌驾在偶像之上,通过消费而获得一种满足,一种心理优势。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发现鹿晗被堵出不了高铁站,其实是很正常的,也很有玄机。被围堵最多说明粉丝疯狂,并不意味着就出不来,如果粉丝认为偶像很重要,预设偶像在权力关系上跟自己不对等的话。但如果粉丝就是想消费你围观你,他们预设了你只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的对象,那么,他们很可能不会有心理压力去考虑你要出站。
  所以,鹿晗面对水泄不通的人群,都痛苦地坐到了地上,“别挤别挤,求你们了,不挤了行吗?”
  不行的。
其他文献
社会零售药店在商品的采购、陈列、销售活动中,创造了价值,必须在商品交换活动中有回报才能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药品零差率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否定,实际上是一种取消
联系人:黎老师手机:18910793688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邮箱:zhutixuexi@joyschool.cn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 Q群:202468487,463959530初中“语文主题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将弘扬民族音乐,颂扬红色经典列入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定制,弘扬和传承并重。 In the current primary and secon
阿维菌素和氟铃脲都是防治鳞翅目害虫的高效药,将两者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用于水稻田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对棉田棉铃虫
病理诊断是诊断疾病、查明病因的主要医疗手段。为确保临床能够为患者制定和实施最为合适的诊疗方案,提高临床诊疗工作和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病理诊断的准确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
用对滚法测定膜基界面的疲劳强度(σc以作为评定膜基动态结合强度的判据。实验表明σc只对膜基结合状态敏感。与划痕法比较,Lc还与基体硬度等非界面因数有关。 The shear strength
当兵的故事系在背包带,走南方闯北方系着亲人的爱;南方的小雨背包上落,北方的雪花背包上盖,南方送来北方迎啊,走不出祖国母亲的大胸怀!
随着人民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音乐辅导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电脑音乐在群众文化音乐辅导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电脑音乐可以有效的降低音乐学习者在群众文化音乐
田彦现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是一位优秀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他出生在鸭绿江边,200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男中音歌唱家赵登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