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南京方言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明末清初,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孕育出了《红楼梦》。从建筑风格到饮食起居,明清时期江南居民的生活,通过文学的形式流传后世。
  故事发生地:金陵
  明末清初,南京可谓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一路上店牌招幌,商业街蜿蜒曲折。秦淮河上有龙舟、商船、乌篷船、竹筏……秦淮河畔搭建戏台供人观赏,又有文会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
  一蓑烟雨,六朝繁华,只要身处南京,便可尽收眼底。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红楼梦》中的“贾家”也正是金陵世家。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乳母,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出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曹家因此盛极一时。
  生于繁华都会,长于官宦世家,良好的教育背景让曹雪芹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织补、工艺、饮食等都有所涉猎。
  繁华都市中贾府的兴衰沉浮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而《红楼梦》中沾染浓厚“江南气息”的南京方言,更增添了书中人物的灵动。
  《红楼梦》里南京方言的词汇运用
  曾有人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一共出现了1200多处南京方言,还有不少沿袭至今。
  “辣子”
  小说第三回里,林黛玉进贾府时,贾母向她介绍王熙凤,说的就是南京方言:“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章太炎先生曾在《新方言》提到:“江宁(南京)谓人性戾者剌(辣)子。”
  在南京方言中,“辣子”指的是一个人性情乖张、不讲情理。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王熙凤迟到了不说,表现也与身旁众人的敛声屏气截然相反,显得颇为放肆无礼。
  在礼教森严的明末清初,王熙凤倒也当得上“辣子”这一绰号。
  “嚼蛆”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里,紫鹃心疼黛玉的痴情,骗宝玉说“姑娘(黛玉)要回苏州了”,害得宝玉发病,差点一命呜呼。后来经过紫鹃说明,宝玉才渐渐好起来。


  紫鹃陪护了宝玉好几天,回到潇湘馆后,跟黛玉提起件事,并称赞宝玉心实。黛玉责备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回应黛玉说:“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
  “嚼蛆”,就是胡说、瞎说的意思。这个用法不仅在南京,在江淮地区同样流行。乾隆年间吴县(苏州)人沈起凤,在评价吴县部分民间小调时用“嚼蛆”一词形容。彼时风靡江南的《笑林广记》甚至有一个段子就叫“嚼蛆”,其中的笑点就是“嚼蛆”的一语双关——
  有善说笑话者,人嘲之曰:“我家有一狗,落在粪坑中,三年零六个月,还不曾死。”
  其人曰:“既然如此,他吃些甚么?”
  答曰:“单靠嚼蛆。”
  “灌黄汤”“挺尸”
  《红楼梦》中,也不乏日常惯用语式的口头禅,不断渗透到一段对话中,出现频率相当高。
  第四十四回中,王熙凤因发现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和贾琏大闹了一场,贾琏却“倚酒三分醉”,抄起剑吓唬王熙凤,贾母要求贾琏第二日前来赔罪,贾琏道歉以后贾母还说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
  “灌黄汤”,在南京口语中是“喝酒”的意思;“挺尸”则是“睡觉”时所用,带有责备的语气。此时的贾母,活脱脱一个责骂子女的南京老太太形象。在南京方言的加持下,贾母的人物形象雅俗兼有,读者观之也更为丰满立体。
  “倒三不着两”
  南京话的口头禅,在《红楼梦》中也频频出现。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一章中,平儿评价探春的生母赵姨娘说:“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的,有了事就都赖他……”
  “倒三不着两”念做“dao(第四声)三不zuo(入声)两”,南京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好不容易揽了三件事,有两件事都办不成,明明白忙活一场,却还乐此不疲,落了个惹人讨厌。
  书中的赵姨娘看上去工于心计,处处想算计别人,贪图蝇头小利。实际上,她却因为头脑简单,反而事事出丑,言行无一得体,惹得众人鄙夷。用南京话“倒三不着两”来形容倒也十分贴合人物。
  除此之外,江淮方言中习惯以一、二……十、百、千、万等数字来表达人们各类情状的语言现象,也被人们称之为“数字俗语”,这种简练、有趣又节省篇幅笔墨的特点,也进入了《红楼梦》里,为生动情节而服务,例如,“一X一X”这类词汇,就在书中使用颇多。
  第四回中,薛蟠道:“如今舅舅正升了外省去,家里自然忙乱起来,咱们这功夫反一窝一块的奔了去,岂不是没眼色了些。”
  “一窝一块”意为一家老小。
  第六回中,“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一心一计”意思则是全心全意。
  平铺直叙中,穿插了“数字俗语”,读者阅读时的感受也更加直观。
  仅仅以上数例,在老南京人读来已经备感亲切。随着南京方言一个接一个被写进《红楼梦》,非江南背景人物的言语交谈也越来越受到影响。譬如说,南京人将烧土灶用的树枝、秸秆称为“柴火”,字面意思上讲,就是柴禾、柴草。刘姥姥讲柴草时,一开始也是称做柴草,说着说着,在黛玉等人的影响下,聊着聊着,称呼也变成了柴火,不知不觉中说出了南京方言的口头禅。
  襟江带淮,地分南北:江淮方言的一部分
  南京方言属于江淮方言的一部分。江淮不仅是地理上南北地区的划分线,也是语言上的“缓冲区”。广义来讲,江淮方言和古代南北方的方言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国及西晋以前,江淮地区的方言更趋近于独立性较强的“闽南方言”“广府方言”,因而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随着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北方门阀贵族大举南迁。跟随他们一并南迁抵达江淮的,还有北方民众和士族们的扈从。
  因为人口过多,东晋不得不经常改變当地的行政区划管理,淮河长江流域本就水网密布,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因此愈发密切。之后的时间里,在一波又一波南下江淮移民的浪潮中,江淮方言也逐渐形成。
  江淮位置特殊,东晋南朝时作为边境与北朝接壤,此外,江淮东南与吴方言区接壤,西南与赣方言区邻近,还与以古楚方言为基础的西南官话区连接。长期沟通下,各地的发音特点在江淮官话中的聚集也就不是巧合了。
  江淮方言收拢了东、西、南、北各地方言的词汇,直到今日,我们在江淮方言中仍能看到各种不同地方方言词汇的混合运用。
  南北两大汉语语音系统的碰撞,加上江淮独特的地理面貌,江淮方言形成了既兼容并蓄、又独特鲜明的方言体系。在曹雪芹笔下,江淮方言独有的魅力为《红楼梦》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实现了雅俗共赏。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8月14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即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除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形式多样的“乞巧”民俗外,自然也会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  有关史籍显示,每到七夕之时,各地一般都要吃“巧食”,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俗。
期刊
在生活中,学会不问,也是一种学问,一种修养。不要打着关心的旗号,去多问煎熬中的人。  每当放榜的日子来临,高考季就会进入开花结果的巅峰时刻。于是,许多热心人会特别关注关心那些高考生,电话问,微信问,当面问,问得不亦乐乎。四面八方狂轰滥炸地问,弄得那些考得不理想的考生特别难为情,有时候怕被问而闷在自己的屋里,不敢出门,闷闷不乐。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考试结束后,他从来不问。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他怕他
期刊
1.“劣”,少出了力  人生的优劣,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汉字“劣”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  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  大家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决定着你人生的优劣。  2.“路”,就在各自的足下  “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
期刊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交了很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潘大临。潘大临的叔叔叫潘丙,字彦明,苏轼在黄州的住所學堂以及他耕种的东坡,原本就是潘丙的土地。所以,苏轼和潘大临也有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苏轼兼任了潘大临的半个老师。  这一年,潘大临要去参加省试,作为师长的苏轼,自然要为潘大临送行。考生去参加考试,一般人都会送上美好的祝愿,希望他金榜题名,鱼跃龙门,青云直上等等。但苏轼则写了一首词送给他这位即将“高
期刊
人物小传  吕其明,1930年5月生,1945年9月入党,安徽无为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
期刊
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渭水、洛水。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民多穷苦。因此,古代政治家皆殚精竭虑,探求发展经济,振兴乡村之策。从《论语》一书可窥见孔子的乡村振兴思想、策略。  孔子力主邦国统一。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天子失威,诸侯立国,一统大坏,社会动荡。他自幼与母亲颠沛流离,饱尝国家分裂之苦。因此,孔子以为,百姓要安定,国家须统一。他曾在《论语》中多次提出“一匡天下”“天下归仁”的主张,反映了庶民
期刊
记得一本书中说,作家茹志鹃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曾说:“书,光看是不行的,只看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该是何等烂熟、透彻啊!  作家常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真正的读书,不是因为负担和压力,而是因为浓厚的兴趣和美妙情愫的吸引,此时,不应叫“读”,而应叫“煮”。  每次“煮”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从容实在最为重要。无论
期刊
像陶潜这样的士大夫,在南朝这个讲究门第的社会,自家没有显赫的家世,单凭才华,当然没法出人头地的。但是,那时的读书人要想安身立命,也只能求仕,没个一官半职,养活自己都难。  所以,陶潜在别人的推荐之下,得了一个彭泽县令的芝麻官,尽管放在王谢这样的士族大家子弟看来,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的,但他还是欣然就道。上任之后,由于好酒,就把50亩官田都种上糜子,也好酿酒。但凡是个小官,都有若干奴仆相随,他生活简单,
期刊
修复古籍,是门磨工夫的手艺。方寸之间摆满镊子、棕毛刷、糨糊、裁纸刀等工具,在工作台前一埋头,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40多年来,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杜伟生这样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曾主持过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珍贵古籍的修复工作。  2012年退休之后,他被返聘回国家图书馆,除了继续做修复工作,还会指点年轻修复师。每个工作日
期刊
《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有人评价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其实,从《荣枯鉴》中可以发现,小人的伎俩是有迹可循的,可以破解的,只有了解他,才可战胜他;洞悉其奸,才能防范在先。但《荣枯鉴》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