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小脾气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ander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陶潜这样的士大夫,在南朝这个讲究门第的社会,自家没有显赫的家世,单凭才华,当然没法出人头地的。但是,那时的读书人要想安身立命,也只能求仕,没个一官半职,养活自己都难。
  所以,陶潜在别人的推荐之下,得了一个彭泽县令的芝麻官,尽管放在王谢这样的士族大家子弟看来,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的,但他还是欣然就道。上任之后,由于好酒,就把50亩官田都种上糜子,也好酿酒。但凡是个小官,都有若干奴仆相随,他生活简单,用不了那么多,他就送了一个奴仆给他的儿子,附上一封信交代,说这也是人家的儿子,你要善待于他。
  然而,这个时候,郡里的督邮来了。南朝的制度是延续汉朝的,郡里设有督邮一职,专门巡查各县,监督各县的行政。南朝由于疆土狭小,设立好些侨州侨郡,所以每个郡都非常小,督邮已经有名无实。但是,县里的小吏说,按规矩,作为县令,依旧得束带见之,即恭敬地接待他。陶潜受不了这个,说他不能为五斗米(县令的俸禄)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冠而去。
  没有了官俸以及连带的官方收入,陶潜只好回家种地。陶潜不是富人,田产无多,不能像某些归隐的士大夫那样,田庄广有,仆役成群,享受自己无需劳作的田园生活,他必须自己像农夫一样下田干活,才能得温饱。而且,还得像一个农夫那样,应对官府的租税。
  然而,陶潜先生毕竟是当时的大才,过这样困窘的生活,引起了文坛一些做官的同道的同情。这些同道,如果客客气气地来,给陶潜一点周济,陶潜也能接受,一起喝一顿乡村的浊酒,大家一乐。有一回,刘宋朝的大将檀道济不知怎么知道了陶潜,特意来看他。见陶潜布衣蔬食,粗手大脚,于是跟陶潜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当今是文明之世,你何必这样自苦呢?当时陶潜在病中,饥寒交迫,檀道济来的时候,他已经几天没有饭吃了。但是,陶潜回答说,我不是什么贤人,谈不上什么无道隐有道仕,只不过当下的仕途不合我的志向而已。檀道济被怼之后就离开了,走的时候,留给陶潜好些米和肉,陶潜一点都不要,全让他拿走。
  陶潜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他不仅饱肚子的时候有点小脾气,可以挂冠而去;饿肚子的时候,他照旧有脾气,可以不睬一个當朝红透的大将的“关怀”。其实,以当时的情形,只要陶潜默不作声,檀道济是绝对可以给陶潜找个官儿做的,可陶潜宁可贫病交加,也不肯低一低自己高傲的头,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般士大夫所能及的。南朝二百年,能身体力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能行难得之事,所以让人佩服。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排朗读剧、上写作课、跟着唐诗宋词神州游……疫情期间有这样一群老年人,在花式阅读中安心度日。陪伴他们阅读的是银龄书院的创始人薛晓萍,尽管做了十几年的公益阅读推广,但在线上和老人们共读,对她来说还是头一遭。180多场线上阅读活动,让老人们找回了青春,也让她自己越活越有劲儿。  92岁奶奶读书会里当学生  “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银龄书院暑期创意写作班的学习,第一讲是《诗词扩展编故事》,字数限50字以内。
期刊
暖暖的春日、炎炎的夏日、瑟瑟的秋日、凛凛的冬日,没有“吃鸡”,没有“王者”,古人们如何度过漫漫长日?答案自然是——就算没有今天的高科技,古人们也绝不会让自己闲着。  推枣磨  “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乾隆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秋日的图景——静美的秋庭,凉风袭来,落红满地,意趣甚浓。  可这诗中的意象又是“枣”,又是“儿童”的,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它究竟在说什么?其实,这
期刊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倚床夜读,翻开一卷浸润着古色古香的唐诗宋词,诗意动人的蛙鸣穿过清词丽句翩跹而来,如诉如歌,如擂如鼓,似近若远,此起彼落,让我恍若置身于故乡的荷塘之畔,蓦然中有一种“青草池塘独听蛙”的禅意。  蛙声是一阙纯净的乡音,清越空灵,任你千百遍倾听,都不会生厌。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盆池五首之一》中写道:“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曰:“青塘无店亦
期刊
8月14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即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除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形式多样的“乞巧”民俗外,自然也会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  有关史籍显示,每到七夕之时,各地一般都要吃“巧食”,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俗。
期刊
在生活中,学会不问,也是一种学问,一种修养。不要打着关心的旗号,去多问煎熬中的人。  每当放榜的日子来临,高考季就会进入开花结果的巅峰时刻。于是,许多热心人会特别关注关心那些高考生,电话问,微信问,当面问,问得不亦乐乎。四面八方狂轰滥炸地问,弄得那些考得不理想的考生特别难为情,有时候怕被问而闷在自己的屋里,不敢出门,闷闷不乐。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考试结束后,他从来不问。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他怕他
期刊
1.“劣”,少出了力  人生的优劣,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汉字“劣”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  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  大家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决定着你人生的优劣。  2.“路”,就在各自的足下  “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
期刊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交了很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潘大临。潘大临的叔叔叫潘丙,字彦明,苏轼在黄州的住所學堂以及他耕种的东坡,原本就是潘丙的土地。所以,苏轼和潘大临也有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苏轼兼任了潘大临的半个老师。  这一年,潘大临要去参加省试,作为师长的苏轼,自然要为潘大临送行。考生去参加考试,一般人都会送上美好的祝愿,希望他金榜题名,鱼跃龙门,青云直上等等。但苏轼则写了一首词送给他这位即将“高
期刊
人物小传  吕其明,1930年5月生,1945年9月入党,安徽无为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
期刊
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渭水、洛水。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民多穷苦。因此,古代政治家皆殚精竭虑,探求发展经济,振兴乡村之策。从《论语》一书可窥见孔子的乡村振兴思想、策略。  孔子力主邦国统一。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天子失威,诸侯立国,一统大坏,社会动荡。他自幼与母亲颠沛流离,饱尝国家分裂之苦。因此,孔子以为,百姓要安定,国家须统一。他曾在《论语》中多次提出“一匡天下”“天下归仁”的主张,反映了庶民
期刊
记得一本书中说,作家茹志鹃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曾说:“书,光看是不行的,只看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该是何等烂熟、透彻啊!  作家常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真正的读书,不是因为负担和压力,而是因为浓厚的兴趣和美妙情愫的吸引,此时,不应叫“读”,而应叫“煮”。  每次“煮”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从容实在最为重要。无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