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磨砺大学生意志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感和社会适应性,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本文初步剖析了我国现有的“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根本局限,解读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主题式 全面参与 个性发展 局限 突破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事物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来检验,更需要实践来不断完善。只有实践,一切论断才会有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
1.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1)学校层面。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只是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示范队到全国各地开展相关活动,而并未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未能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
(2)学生层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未对社会实践有足够的重视。而学校各种先进个人和奖助学金的评选办法,抑制了部分大学生对于考试成绩之外的“第二课堂”的探索,逐渐陷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
(3)家长层面。许多家长只是将在校学习成绩和各类证书的获得看作是学生在校表现是否优异的标杆,并未深刻意识到学生道德品质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未能从长远角度深刻意识到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肯定,难以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4)社会层面。目前,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未能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未能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以足够的帮助与支持,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另外,企业在招聘时,较多关注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物质层面”的激励。
2.社会实践的开展缺乏深度和广度
(1)形式化与表面化。我国高校未能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选机制与考核办法,对参与社会实践人员的实际表现缺乏科学的分析考评,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人、托关系到各单位盖章,以应付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异化成了一场“盖章运动”,使得社会实践徒有虚名。
(2)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目前,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过于追求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在内容上主要以返乡调查、敬老院探望老人、山区支教扫盲、农村文艺演出、工厂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为主,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热点,未与社会经济问题结合,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成果转化困难。
(3)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学校和地方单位的职责和义务,提高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调动大学生和广大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还要增强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固性,建立多层次的基地网络,学校要加强与基地的联系。
三、“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根本局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称之为“主题式”。所谓“主题式”,是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共青团组织,根据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时事热点,给定相关的社会实践主题;各高等院校再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进一步选定契合自身的社会实践主题,据此召开动员大会,利用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到各地开展相关活动,并在开学后进行总结和表彰。这种“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模式过于关注当下,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长远影响。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的做法,也使得社会实践缺乏积累性和持续性。而“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根本局限性在于其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并且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各高校在“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推动下,为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和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评选力度,选派部分大学生,尤其以学生干部为主,组成“示范队”,而大部分未被选入“示范队”的大学生则需自己参加社会实践。这无疑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同时也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缺乏指导,从而出现盲目跟风和浮夸等现象。
2.“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在全年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的社会实践使得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示范队”对于实践基地的使用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未能真正做到以实践基地为落脚点,进而进行深入调研、深入实践、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间的做法,也加剧了社会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使得一部分想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失去机会。 3.“主题式”社会实践使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束缚了其个性发展
“主题式”社会实践所确定的主题并不见得会被每一位大学生所接受,在自身的想法和所确立的实践主题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为了混进“示范队”、进而在评优中占得先机,选择放弃自身想法,盲目跟风。这样既违背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初衷,也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四、“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的路径与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以及“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根本局限,急需一种新的理念来突破当前瓶颈,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既充分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解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续,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与关怀;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解与支持;就要求我们的师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品质建设相结合,加快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模式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既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又能够切实推进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目标的实现。考核,既是一种尺度,又是一种规定,在科学的考核机制下,各高等院校既能了解与掌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又能引导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不加考核或者考核弄虚作假、流于形式,就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科学的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将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同大学生毕业学分相挂钩,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评优评比。只有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在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2)对学生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对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严肃处理。为了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笔者建议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一部分内容是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其中要明确所调查的乡村、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以及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要提供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人的合影等资料,并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
3.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大学生“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内生力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决定权和选择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源泉。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从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1)在实践内容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条条框框中,而应将道德建设、专业学习、义务劳动等内容全面纳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会实践主题。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有利于全面参与,又有助于个性发展。
(2)在实践时间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寒暑假期间,而应将实践贯穿于全年,这既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缓解寒暑假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将实践贯穿于全年,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科学明智的选择。
4.社会实践老师加大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助推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未能实现“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不够。教师应该切实践行职责,既要重视课堂的教学环节,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做到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就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老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大纲和老师的岗位职责中”。
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学生,社会实践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指导老师的多元化指导,结合社会的资源与资助,共同构建出“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06(6).
[4]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
[5]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主题式 全面参与 个性发展 局限 突破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事物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来检验,更需要实践来不断完善。只有实践,一切论断才会有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
1.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1)学校层面。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只是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示范队到全国各地开展相关活动,而并未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未能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
(2)学生层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未对社会实践有足够的重视。而学校各种先进个人和奖助学金的评选办法,抑制了部分大学生对于考试成绩之外的“第二课堂”的探索,逐渐陷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
(3)家长层面。许多家长只是将在校学习成绩和各类证书的获得看作是学生在校表现是否优异的标杆,并未深刻意识到学生道德品质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未能从长远角度深刻意识到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肯定,难以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4)社会层面。目前,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未能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未能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以足够的帮助与支持,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另外,企业在招聘时,较多关注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物质层面”的激励。
2.社会实践的开展缺乏深度和广度
(1)形式化与表面化。我国高校未能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选机制与考核办法,对参与社会实践人员的实际表现缺乏科学的分析考评,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人、托关系到各单位盖章,以应付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异化成了一场“盖章运动”,使得社会实践徒有虚名。
(2)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目前,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过于追求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在内容上主要以返乡调查、敬老院探望老人、山区支教扫盲、农村文艺演出、工厂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为主,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热点,未与社会经济问题结合,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成果转化困难。
(3)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学校和地方单位的职责和义务,提高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调动大学生和广大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还要增强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固性,建立多层次的基地网络,学校要加强与基地的联系。
三、“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根本局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称之为“主题式”。所谓“主题式”,是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共青团组织,根据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时事热点,给定相关的社会实践主题;各高等院校再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进一步选定契合自身的社会实践主题,据此召开动员大会,利用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到各地开展相关活动,并在开学后进行总结和表彰。这种“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模式过于关注当下,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长远影响。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的做法,也使得社会实践缺乏积累性和持续性。而“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根本局限性在于其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并且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各高校在“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推动下,为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和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评选力度,选派部分大学生,尤其以学生干部为主,组成“示范队”,而大部分未被选入“示范队”的大学生则需自己参加社会实践。这无疑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同时也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缺乏指导,从而出现盲目跟风和浮夸等现象。
2.“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在全年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的社会实践使得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示范队”对于实践基地的使用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未能真正做到以实践基地为落脚点,进而进行深入调研、深入实践、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间的做法,也加剧了社会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使得一部分想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失去机会。 3.“主题式”社会实践使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束缚了其个性发展
“主题式”社会实践所确定的主题并不见得会被每一位大学生所接受,在自身的想法和所确立的实践主题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为了混进“示范队”、进而在评优中占得先机,选择放弃自身想法,盲目跟风。这样既违背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初衷,也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四、“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的路径与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问题以及“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根本局限,急需一种新的理念来突破当前瓶颈,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既充分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解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续,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与关怀;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解与支持;就要求我们的师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品质建设相结合,加快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模式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既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又能够切实推进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目标的实现。考核,既是一种尺度,又是一种规定,在科学的考核机制下,各高等院校既能了解与掌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又能引导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不加考核或者考核弄虚作假、流于形式,就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科学的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将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同大学生毕业学分相挂钩,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评优评比。只有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在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2)对学生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对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严肃处理。为了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笔者建议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一部分内容是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其中要明确所调查的乡村、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以及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要提供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人的合影等资料,并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
3.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大学生“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内生力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决定权和选择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源泉。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从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1)在实践内容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条条框框中,而应将道德建设、专业学习、义务劳动等内容全面纳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会实践主题。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有利于全面参与,又有助于个性发展。
(2)在实践时间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寒暑假期间,而应将实践贯穿于全年,这既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缓解寒暑假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将实践贯穿于全年,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科学明智的选择。
4.社会实践老师加大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助推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未能实现“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不够。教师应该切实践行职责,既要重视课堂的教学环节,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做到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就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老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大纲和老师的岗位职责中”。
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学生,社会实践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指导老师的多元化指导,结合社会的资源与资助,共同构建出“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06(6).
[4]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
[5]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