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纪委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强化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约束、强化执纪监督、强化查办腐败案件等方面攥紧拳头打出去,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点。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进展。中央政治局坚持从自身做起,以上带下,发挥了表率作用;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扶正祛邪,取得明显进展;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坚持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强化监督,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一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绩,分析了党面临的形势,更重要的是深刻阐述了事关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强调要从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高度,去认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问题;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必须从严治党。这些论述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是从执政党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来讲。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全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现代国家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的核心内容,现代政治的运行和国家治理离不开政党。执政党要执行好治国理政的任务,前提是从严治党。在我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政党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负有全面责任和长期使命。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层逻辑,体现在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建设程度和执政党的建设水平之中。任何一个执政党,其公权力的来源都是人民的赋予。在我国,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不仅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还来源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治理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执政党的性质、宗旨中所包含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与价值的实现。从世界各国政党的兴衰成败来看,腐败蔓延是导致政党衰亡和国家动乱的重要祸端。腐败分子是人民群众的公敌,是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是国家肌体的吸血鬼和寄生虫。他们利用公权力巧取豪夺,轻则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毒化社会风气,重则亡党亡国,前苏联是典型例证。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将国家财富化公为私,长期享受特权的贪婪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政权改旗易帜,国家版图解体,人民生活困苦。更近的例证是2011年中东剧变。这次剧变中,不少统治国家几十年的强人政权轰然解体。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权者日益腐败变质,裙带资本主义盛行,日益站到广大人民对立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是否能保持长治久安,取决于执政党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和深度,取决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取决于党是否建立在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这无疑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起点。
新中国之所以没有重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没有在一波接一波的政权更替中垮台,不能不归功于新中国历届领导人充分汲取了“腐败亡国”的历史教训。1949年,毛泽东曾将上台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并专门列举了明末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进京只做18天皇帝的教训,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为此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此后,新中国几代最高领导人均重视反腐倡廉,反复强调腐败蔓延会亡党亡国。但只有这种忧患意识是不够的,十八大以来对腐败分子的严惩不贷,展示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魄力,“老虎苍蝇一起打”,才使社会人心为之丕变,重新找回了廣大民众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信心。
二是从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来讲。党的纪律是约束党员言论行动的一种纲纪,是政党整齐步伐、统一行动的第一要件。世界各国政党因政治制度的不同和所处地位不同,在党纪问题上要求不一,但无论如何,除美国政党特殊的组织形态无纪律要求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在纪律问题上是非常严格的。一般说来,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有8500万党员、在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必须置党纪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组织纪律松弛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无可讳言,大面积的贪腐案件和现象腐蚀了党的组织和纪律,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吏治腐败更使党的组织体系受到沉重的打击。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严明组织纪律,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凝心聚力,为各项事业开创新局。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组织纪律的要求,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是从制度的权威性来讲。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各项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提出要在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都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执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执政党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敬畏制度、遵守制度、以制度律己。制度必须有权威性,是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从党的组织意识和党性原则来讲。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的系统。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成员,党员的质与量足以影响政党的盛衰。一个被吸收入党的人,首先要有为党服务的热忱,这样才能增强党的实力。如果党员入党之后,特别是执政党的党员,只享受党所带来的利益而不尽义务,即使有再大的才华,对于整个政党来讲,也只是增加党的负担,对党的事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严密的组织性是现代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团体的标志之一,组织意识是现代政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第一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讲党性。因为在现代的政党政治运行过程中,政党精神和政党价值是通过许许多多的政党成员具体的言论行动体现的,政党精神包括政党意识形态,但更重要的是党的传统、习惯以及政党给人的总体感觉。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有一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只想享受党所提供的资源而不想尽党员的义务,一些人是抱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进入党内的。组织意识和党性原则淡薄,把党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公权私用,贪腐弊案滋生,严重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
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转型的加快,各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蔓延,中国腐败现象呈现蔓延之势,对党和国家的危害也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要长治久安,争取民心,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须严惩腐败,对腐败者决不能姑息迁就。反腐败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改作风开了个好头,面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继续积小胜为大胜,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才能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保障。腐败没有“特区”、反腐没有“禁区”,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保证我们党的肌体健康纯洁、保证我们队伍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然经过肃贪、改革、除弊、兴利的环节和步骤,这项事业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正义事业,也是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事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事关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刻论述,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付诸实践,是落实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的核心内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一是从执政党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来讲。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全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现代国家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和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的核心内容,现代政治的运行和国家治理离不开政党。执政党要执行好治国理政的任务,前提是从严治党。在我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政党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负有全面责任和长期使命。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层逻辑,体现在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建设程度和执政党的建设水平之中。任何一个执政党,其公权力的来源都是人民的赋予。在我国,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不仅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还来源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治理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执政党的性质、宗旨中所包含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与价值的实现。从世界各国政党的兴衰成败来看,腐败蔓延是导致政党衰亡和国家动乱的重要祸端。腐败分子是人民群众的公敌,是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是国家肌体的吸血鬼和寄生虫。他们利用公权力巧取豪夺,轻则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毒化社会风气,重则亡党亡国,前苏联是典型例证。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将国家财富化公为私,长期享受特权的贪婪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政权改旗易帜,国家版图解体,人民生活困苦。更近的例证是2011年中东剧变。这次剧变中,不少统治国家几十年的强人政权轰然解体。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权者日益腐败变质,裙带资本主义盛行,日益站到广大人民对立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是否能保持长治久安,取决于执政党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和深度,取决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取决于党是否建立在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这无疑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起点。
新中国之所以没有重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没有在一波接一波的政权更替中垮台,不能不归功于新中国历届领导人充分汲取了“腐败亡国”的历史教训。1949年,毛泽东曾将上台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并专门列举了明末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进京只做18天皇帝的教训,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为此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此后,新中国几代最高领导人均重视反腐倡廉,反复强调腐败蔓延会亡党亡国。但只有这种忧患意识是不够的,十八大以来对腐败分子的严惩不贷,展示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魄力,“老虎苍蝇一起打”,才使社会人心为之丕变,重新找回了廣大民众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信心。
二是从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来讲。党的纪律是约束党员言论行动的一种纲纪,是政党整齐步伐、统一行动的第一要件。世界各国政党因政治制度的不同和所处地位不同,在党纪问题上要求不一,但无论如何,除美国政党特殊的组织形态无纪律要求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在纪律问题上是非常严格的。一般说来,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有8500万党员、在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必须置党纪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组织纪律松弛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无可讳言,大面积的贪腐案件和现象腐蚀了党的组织和纪律,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吏治腐败更使党的组织体系受到沉重的打击。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严明组织纪律,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凝心聚力,为各项事业开创新局。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组织纪律的要求,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是从制度的权威性来讲。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各项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提出要在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都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执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执政党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敬畏制度、遵守制度、以制度律己。制度必须有权威性,是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从党的组织意识和党性原则来讲。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的系统。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成员,党员的质与量足以影响政党的盛衰。一个被吸收入党的人,首先要有为党服务的热忱,这样才能增强党的实力。如果党员入党之后,特别是执政党的党员,只享受党所带来的利益而不尽义务,即使有再大的才华,对于整个政党来讲,也只是增加党的负担,对党的事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严密的组织性是现代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团体的标志之一,组织意识是现代政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第一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讲党性。因为在现代的政党政治运行过程中,政党精神和政党价值是通过许许多多的政党成员具体的言论行动体现的,政党精神包括政党意识形态,但更重要的是党的传统、习惯以及政党给人的总体感觉。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有一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只想享受党所提供的资源而不想尽党员的义务,一些人是抱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进入党内的。组织意识和党性原则淡薄,把党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公权私用,贪腐弊案滋生,严重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
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转型的加快,各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蔓延,中国腐败现象呈现蔓延之势,对党和国家的危害也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要长治久安,争取民心,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须严惩腐败,对腐败者决不能姑息迁就。反腐败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改作风开了个好头,面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继续积小胜为大胜,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才能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保障。腐败没有“特区”、反腐没有“禁区”,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保证我们党的肌体健康纯洁、保证我们队伍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然经过肃贪、改革、除弊、兴利的环节和步骤,这项事业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正义事业,也是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事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事关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刻论述,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付诸实践,是落实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的核心内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