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的写作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导】
  如何写好抒情性散文呢?
  一、立意追求深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亦为高考抒情散文写作之要旨。这里的“入”,就是思辨的“深入”、立意的“深邃”、主旨的“深刻”。有了这个“入”,方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从心所欲,随兴驱遣。
  抒情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这个“主旨”,在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深”,悟“透”,并让它成为贯串文章的一条“红线”。
  如下面这则材料作文题的材料: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儿重,这样或许活得更有意义。
  上述材料从立意的深度来看,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开掘:①“物”的负重→“人”的负重。②“生存”的负重→“生活”的负重。③“物质”上的负重→“精神”上的负重。④负“个人”之重→负“家庭”之重→负“社会”之重→负“国家”之重→负“人类”之重。
  二、选材追求精当
  抒情散文的写作可谓“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所以在选材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皆可入文。但从高考抒情散文写作的操作层面来看,选材应当追求“精当”。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五点:
  一要“正切”,不要“旁敲”。因为“正切”的素材,才能直击中心意旨;
  二要“厚重”,不要“浅薄”。因为“厚重”的素材,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三要“大气”,不要“琐细”。因为“大气”的素材,才能膨化文章气派;
  四要“鲜活”,不要“陈腐”。因为“鲜活”的素材,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五要“熟稔”,不要“生疏”。因为“熟稔”的素材,才能自我深度透视。
  如佳作《生命之重》选用的素材,均为该生心中蕴蓄已久的素材:“长江中下游有一棵树冠极大、枝丫触地、飞鸟满树的大树”,清新自然,给人以神清气爽、眼前一亮之感,可谓“鲜活”;“巨擘带走雾雨电,后学追思家春秋”,“百岁老人巴金”历经世纪风雨沧桑,掌舵现代、当代文坛,可谓“厚重”。
  三、布局追求创意
  抒情散文寫作中的布局,恰似园林的设计,匠心独运的是“景点”,胡乱堆放的是“砾场”。抒情散文的布局虽然十分强调“一线(线索)串珠(素材)”,但不同的“串”法,就能编织成不同的妙品——可行云流水,亦可九曲回肠;可排云直上,亦可斗转星移;可大步流星,亦可曲径通幽;可大刀阔斧,亦可精雕细刻;可一气呵成,亦可一唱三叹……
  如佳作《生命之重》的整体布局由“树”及“人”。在“树”的层面上,当地向导的一枚石子砸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将“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华至“承受万物生灵之重”,可谓石破天惊。在“人”的层面上,该生用“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一个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将“文化名人肩负的社会重任”延展至“芸芸众生身负的人生重荷”,可谓别开洞天。
  四、意境追求交融
  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意”和“境”的妙合,便形成意境。清代文学评论家何绍基对“意境”的营造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不肯使人不知,又不可使人遽知。”“不肯使人不知”是说意境的营造不可过于深奥。“又不可使人遽知”是说文章要有意味,而味要靠“咀嚼”方能品出。而从操作层面来讲,抒情散文写作中的意境营造特别要注意如下两点:
  1.“意”要“契合题旨”,不要“背离题旨”。因为只有“契合题旨”,才能进而昭示题旨,演绎题旨,生发题旨,从而使题旨的内涵更为丰厚,更为充实。
  2.“境”要“契合物性”,不要“背离物性”。因为只有“契合物性”,才能符合生活逻辑,才能不着斧凿之痕,从而于“无为之物”之中寓进“有为之意”。
  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意”“境”交融,才能使营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声外韵,有题外意。如佳作《生命之重》中写的榕树不仅承受着自身的重负,而且还承受着一树鸟儿的重负。承受“自重”是一种“本分”,而在达到极限时还能承受“它重”则是一种“境界”,而且正是因为“承受了生命之重(包括‘自重’和‘它重’)”,所以“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它有“境”——它“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桠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这就将自然之景定格为生命之美。
  五、语言追求文采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要追求一点文采的。“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抒情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三点:
  一要“内涵”,不要“绣枕”。因为有丰厚“内涵”的语言才有让人反复开掘;
  二要“蕴蓄”,不要“直白”。因为“蕴蓄”的语言才能勃发人反复咀嚼的阅读冲动;
  三要“本真”,不要“矫情”。因为“本真”的语言才更有冲击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优秀作文】
  残荷飘香
  ◎陈 思
  秋季,外婆家门口塘前的荷花不再绰约风姿,而是枯叶微卷,一如我暮年的外婆。
  外婆喜爱素净,整日着一身蓝布衬。若你见过外婆年轻时的照片,必会惊叹:“好一个明眸皓齿的姑娘!”而如今,似被人生的秋风吹过,她不再貌美如花,只留下满身的烟火气。
  秋日回乡,外婆正弓腰烧灶,灶火很旺,大铁锅里煮着一家人的晚饭。我看她满头大汗,正欲上前帮忙,却被阻止——外婆向来视厨房为自己的领地,不允许别人插手。明明很累却偏偏只愿一人承担,我心中大为不解。
  蓝色印花碟浅浅地盛了些凉菜;拔丝山药横卧盘中,晶莹剔透;炸得金黄的藕饼吸人眼球。我不由赞叹,外婆也满意地笑着。没有可人的饮料,外婆给每个人倒上一杯青绿色的荷叶茶,荷香四溢。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我漸渐明白,她对家人的爱正是她的苦中之乐。
  那日喝完了那荷叶茶,我便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向外婆要了一包,枯干的叶子又老又皱,根本没有当初的鲜绿,我不禁抱怨。外婆也不恼,给我泡了一杯清茶,自顾自地摆弄手中针线,布衫裂了口子的地方被外婆密密匝匝地缝上,换了一种颜色,就像一朵雪中红梅绽于其中。扯下线头,外婆抖了抖手里的布衫,原本裂了口子的地方也有了诗意。外婆喃喃地说:“有时候,缺处也会有美的。”白瓷杯里的茶还飘着热气,透着这层薄雾,我不由得想起当年。
  那时,外公还在,虽然外婆不至于像现在这般忙碌,但几个儿子还未成家,工作也没有找好,家中十分拮据,她忧心忡忡。尽管柴米油盐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还是在外公的帮助下在门口塘下埋下一截白藕,每每无助时,她总告诉自己,一塘荷花会在明年如约而至。荷开荷败,外婆送走了外公,又迎来了自己的秋天,那残荷,再一次让她把生活煮出清香,泡出了美。
  如果真要说些什么形容外婆的话,我说她是一株荷——夏日亭亭,烈日中寻美;秋日恬恬,微黄中留香。世事变幻,万物无常,外婆却总能寻到人生之美。
  屋上炊烟袅袅,推开木门,隔着漫长的岁月,我依稀能闻到饭食的香气,那是外婆把柴米油盐烹煮成的诗。
  【作者系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点评
  这是一篇质朴而唯美的散文。说其“质朴”,是因为作文刻画了一位浸了烟火气的老太太,她一生操持的是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厨房就是她的领地,屋里就是她的殿堂。说其“唯美”,是因为外婆把这柴米油盐煮成了诗,用这针头线脑绣成了画。外婆何以能在拮据、庸常的生活中寻出、生出“美”来,皆因她有着一颗感受生活的“诗心”。她在门口塘下埋下的一截白藕,长出的是生活的希望,其荷叶泡出的是生活的滋味。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4日,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消息传出,人们追悼、纪念。  一首《乡愁》,使余光中的名字传遍华语文化圈。每当炎黄子孙心中涌起家国之思、追问乡关何处,这位华发如雪的清癯老者就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他的离世似乎标志着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渐行渐远。  读过《乡愁》的人很多,但不知道真正理解《乡愁》的人有多少。如果没有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
期刊
入春后的一个夜晚,月亮在我打盹之际,偷偷地爬上了树梢,带着一张笑盈盈的脸颊凝视我的窗棂。此时,一声鸟鸣带着露气,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回荡在我的斗室里,如诗之动人,歌之悦耳。  我知道,那是山雀在呼唤我。  记得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准备去窗台浇花,一只鸟儿突然飞向我的窗台。它站在窗台上,怯怯地望了望我,然后啾啾地叫了两声,像是在和我打招呼。我却不知怎么回应它,愣在那里。我发现它的窝就在我
期刊
考试中有些小作文是谈你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看法,那么,这样的议论类微作文如何写呢?常见的路径有四。  路径一:  整体把握, 古为今用  【微题目】  古之英雄豪杰有不少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存勖,欧阳修《伶官传序》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功臣精英同样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  请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不少于300字。  【微作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
期刊
村子周围有几座山,半圆状相连。  向西过了沂河,虎山和凤凰山之间有条沟,叫柴干沟,顺沟而上四五里,有一个村落,十几户人家,叫柴干村,很別扭的名字。但是我们都愿意来。为什么?有杏树。  五月红六月黄,说的是摘杏的月份。五月红,红透在五月中旬,个头中等,满树挨挨挤挤,红着脸,像唧唧喳喳的孩子。六月麦黄,正在忙麦收的时候,黄透的是麦黄杏,很软,个大,一捏一包水。杏子熟的那段时间,搅得我们上树爬墙。  偷
期刊
欢送词  【微题目】  无论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一届一届的同学毕业告别母校,奔赴各自的人生旅程。假如我们是学弟学妹,要送别即将毕业的学哥学姐,请你代表学弟学妹们,在送别学哥学姐的仪式上致一段欢送词。要求语言连贯,饱含深情,250字左右。  【微指导】  欢送词一般是指客人应邀参加了活动,主人为表达对客人的欢送之意,在一些会议或重大庆典活动、参观访问等结束时的讲话。毕业欢送词则稍有不同,它是针对平时
期刊
没有了树,这个冬天就失去了依靠。  我像一只受伤的鸟儿,在这座城市扑腾,这里到处都是坚硬的城墙、冷漠的表情,没有家乡落英缤纷的树,容我栖息。没有了树,寒风更加肆虐。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秋天丰收的喜悦还没有从母亲脸上消失,冬天就悄无声息地从母亲手上的裂缝口钻了出来,随即蹿到我的小手上,红通通的。每当这时,母亲又开始忙碌了,她把屋后林子里的枯枝败叶拾掇回来,准备我们一冬的温暖。那时候,坐在暖暖的炉火
期刊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的杨兴钟是远近闻名的“风筝老人”。跨进杨兴钟家,仿佛走进了“风筝世界”。从没有支架的“无骨风筝”,到寻常的平板动物风筝,再到立体的“巨龙风筝”,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存放着近百只风筝。  这一阵,杨兴钟正忙着为镇上学校的孩子们做鱼风筝。可别小看这小小风筝,做起来大有乾坤。  “我做的是传统风筝,竹子做骨架,纸做肉,讲究‘扎、糊、绘、放’。”风筝样子早已刻在脑海中,杨兴钟开始裁
期刊
【技法指津】  所谓炼字炼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锤炼推敲,使所用的字词收到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古诗的炼字炼词类题目,一般从虚、实两方面作答。虚,就是这个词语在表达方面的作用、效果;实,就是扣住词语表达的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古诗的炼字炼词题呢?  1.对动词的考查  如,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
期刊
【聚焦热点】  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及其聊天、视频、游戏、购物、导航等功能的日趋强大和多样化,手机几乎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终端。它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症逐渐侵入我们的生活,且愈演愈烈。  调查显示,中国人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236.8分钟,摸手机150次,除去睡觉的8个小时,差不多6分钟就要看手机一次,有的甚至更多。“人机关系”本末倒置,满街皆是“低头族”,遍地可见“
期刊
【技法指津】  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如下三点:  一、审清题干信息  只有审清题干信息,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保回答有的放矢。比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宋〕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