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长城文化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_daiv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技术理念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宣传中,也应该结合现代化“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的长城文化与新时代元素相结合。长城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极其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长城文化也发展出了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长城文化;互联网+;文化现状;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49-0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长城文化宣传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903051001)。
  长城是我国现存的规模巨大的文化遗产,在长时间的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长城已经承载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它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遗产资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长城在上下两年里,横跨时空的长河,以古建筑和古遗址两种历史形态并存,推动了各民族文明、文化的交融。
  一、长城文化的现状
  (一)长城文化内涵
  自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以来,长城便作为了农、牧两大经济、文化之间的标志,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长城的建筑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汗血,彰显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在为维护我国长期和平、统一的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今中外,无人不感叹它磅礴的气势。历史造就了长城的伟大,长城也同样承载着伟大的精神,在相互促进之中,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城精神。
  长城文化精神中包含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自古以来,爱国精神便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脉中流淌,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近代,当面对着中国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时,流淌在中华民族体内的爱国血液便会带领着我们保家卫国。
  自强不息的意志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长城在其建筑者和保卫者的血汗之下,凝聚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并且,长城一直被认为是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凝聚力的标志,使56个民族始终和谐统一的在中华大地之上,增强了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长城文化传承现状
  长城文化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在文化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都是备受重视的。但是,在现今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状况之下,在对秦皇岛市长城文化的普及程度现状调查当中,现在的长城文化在大众的眼里也仅限于“勤劳、勇敢、智慧”一类的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本里尚且有课文《长城》,初中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阶段当中,不管是中学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长城文化精神传承的统一态度都是:明白,却漠视。
  在对中学长城文化传承现状中,大部分中学生对于长城是有部分认知的,对于“保护长城”的相关问题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但却也对长城保护的现状不够清楚,而更是有部分学生对此完全是处于漠然的态度,对于主动了解、接触长城文化和保护长城文化的活动,表现不积极。并且,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能够接触到长城文化相关知识的机会很少,由于升学的压力,老师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导受限,学生们对于长城文化的掌握程度也受到升学的现实情况的限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的传统文化似乎已经被落在后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关注那些新奇的事物,对于传统的东西完全没有兴趣。
  新时代彰显着个性、思想开放独立,人们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造性,渴望追求新事物,而传统文化却依旧秉承着传统传播方式,其存在形势也未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不具备新时代的事物特征,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导致他们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和距离感。
  在历史的洪流当中,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对中华民族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承载着一种文化和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长城文化也需结合新时代的“互联网+”技术理念,以推动促进长城文化精神传承。
  二、“互联网+”下的长城文化
  (一)“互联网+”时代
  至今,互联网已经诞生五十多年了,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当中都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当中,首次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开始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的在创新之后的新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用网络连接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生态网络。“互联网+”依托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调互联网数据思维,推进各行各业之间共建互联网环境。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当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以大数据的形势保存传统文化,并且及时迅速地展示传播,创造新的发展途径,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新气象。
  (二)与“互联网+”相融合的长城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中,“互联网+”充分利用数据连接的技术优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的信息理念技术,以及其便携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通过信息交互的过程以数据化的形式上传到云空间,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出去,使长城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1.信息共享平台下的长城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长城文化的展示、传播提供了创新技术,以数字展示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互联网技术理念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信息的交互性,根据这一特点,在对长城文化的展示传播中建立了更好的信息传播平台。   各类有关长城文化的信息在大数据的技术理念之下得以综合起来,运用人工智能将各种信息得以结构化,为其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建立了良好基础。
  在过去,人们对于长城文化大多是以口口相传和课堂上等方式得以了解,彼此之间没有主动的交互性,而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的建立,通过电子图书馆和长城文化网址,人们对于长城文化开始有了“交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城文化的传播。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技术加持之下,伴随着线上博物馆的建立,人们对于长城文化有了更加立体,更深层次的了解,不再拘泥现实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增强了长城文化的趣味性,让人们从多方位了解到、感受到长城文化精神。
  2.多元化的长城文化
  传统的长城文化的展现形式除去文字便是图片,而人们想要去了解长城文化也更多的是去购买图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长城文化的呈现形式也向多元化发展,除却文字、图片之外,更多是以影音的方式呈现出来。
  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在各种短视频电影层出不穷,对于枯燥的文字图片的表现形式,也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这种环境之下,生动鲜活、个性多样的影视音像的表现形式更能使他們有兴趣去了解长城文化。
  现在的长城文化便是以新时代的方式存在着,以影视音像的方式展示在各种网络环境当中,人们在阅览过程当中,跟随着影视故事一起徜徉在时间的长河当中,在建立了情感联系之后,人们更能了解到长城从建立起初到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更深刻地体会到长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长城文化也在“互联网+”时代之下融合了新时代的价值观,发展出适应新时代的精神价值。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长城文化之后,由于受到了长城文化精神的渲染,人们也开始用各种现代化方式在网络中展现自己对于长城文化的了解,自发性地传播长城文化,宣扬爱国、勇敢、包容的长城文化精神,发展出新时代之下的长城文化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三、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渐深入,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介,象征着爱国、勇敢、包容的长城文化,也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长城文化精神也得以传承。
  从图片影视再到网络中的广泛交流,在广阔的互联网空间之下,长城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发展出了属于新时代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素杰.长城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博采(下),2020,(08):61-62.
  [2]周娟娟.“互联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途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9,22(6):37-41.
  作者简介:
  王杰彦,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郑悦,汉族,河北秦皇岛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辛夷坞》是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整诗清丽隽永,历来受到各家激赏。然历来关于本诗的评价,或停留于表层,或未得其要旨。如胡应麟“五言绝之入禅者” ①或沈德潜“幽极” ②二语。但二者均作浮光掠影式的点评,且均为体验式的论断。对《辛夷坞》一诗,尚未做深入探析。本文拟以佛教教义为基点,阐释王维《辛夷坞》中关于“空”的内涵以及由“空”引申而出的慈悲之心。  【关键词】 空;慈悲;佛学  【中
期刊
【摘要】 当下人们对知识越来越渴求,要想让人们对书刊的需求予以满足,因此作为图书馆应该重视分编工作。但是纵观目前高等院校图书馆分编的发展及工作实际情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怎样摆脱定量管理的思想,有效开展和贯穿现代化的管理,需要我们给予解决。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 高等院校;图书馆;分编工作;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红日》作为当代文学经典历史长篇小说之一,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剧《红日》与小说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上都呈现出不同原作品的色彩:部分增添或被删改的情节与原著具有质的不同,更加向艺术真实、史诗品格这一方向上靠拢;人物性格的广度得到扩展并向纵深开掘;人物关系更为多样化,也就因此更符合历史本质,更具有深刻性。  【关键词】 《红日》;小说;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玛格丽特 · 富勒的经典游记作品《湖光夏日》是美国西部殖民扩张背景下的一部经典游记作品,富勒通过这部游记记录了美国中西部殖民地的自然人文风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光夏日》研究发现,作为一名女性游记作家,富勒在叙事对象和模式上创作了与男性帝国话语有所偏离的女性气质的文本,但在文化批评的视阈下,迫于其殖民地白人女性旅行者身份的复杂性,富勒所采用的叙事策略实则是对帝国话语的隐匿性
期刊
【摘要】 《碎片》是波斯尼亚裔美国作家伊斯梅特·普利希克(IsmetPrcic)的作品,该小说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伊斯梅特(Ismet)的戏剧人生,小说通过这位波黑青年的成长故事,揭露战争的残酷与暴虐,展现人物内心的创伤治愈过程。小说采用的碎片化叙事手法对人物塑造与主题揭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加布里埃尔·佐伦(Gabriel Zoran)提出的地志空间概念,对《碎片》进行分析和解读
期刊
【摘要】 湖南蓝山瑶族还家愿仪式剪纸是盘瑶宗教仪式中重要的仪式器物,它与仪式依附共生,是瑶人宗教精神的外化和客观化符号,它的类别和使用方式,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节点及其物的流通使构建了瑶族盘王文化价值以宗教信仰等多重意义,把剪纸放入仪式动态的考察中,才可能理解它丰富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 剪纸;艺术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我的光辉生涯》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最重要的作品,被誉为“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这部小说围绕女主人公西比拉 · 梅尔文的形象,描绘了她在单调乏味的環境中所经历的苦恼和抗争,刻画了她追求独立人格、富有反抗精神的个性,并通过这个形象真切地反映了澳大利亚十九世纪末期的社会风貌。本文主要从传统等级观念以及爱情婚姻观两个方面来阐述女主人公是如何面对现存环境进行反抗的,从而展现她独立
期刊
【摘要】 余华的小说中充满了诡异的想象和大量的血腥场面,叙事冷峻,视角独特。作品中的暴力叙述,既反映了作者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以隐喻的方式对人的悲苦命运进行了思考。余华为什么这样迷恋血腥和暴力书写?本文试从余华暴力情节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呈现的原因。  【关键词】 余华小说;血腥;暴力情节;死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 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译《道行般若经》记载的萨陀波伦菩萨见化佛金身并得其劝导而继续东行求法的故事,与汉明帝梦化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汉明帝梦化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教义依据,反映2世纪晚期单尊立姿化佛金身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有助于单尊化佛金身立像在汉地的传播与发展,其意义不仅限于艺术领域,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史、佛教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道行般若经
期刊
【摘要】 自然观是人类意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一度支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渐取代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历史为何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人类思想史中,宗教无疑对自然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宗教在主观上打压排斥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客观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