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报制度”与宋代新闻管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gom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邸报”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据史书记载,在开元和大中年间,存在过一种“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开元“杂报”,唐朝末年孙樵(即孙可之,字隐之)在《经纬集》中所写的有关“开元杂报”的文章,是关于邸报较旱也较详细的记载(当代新闻史学家对有无“开元杂报”一说持怀疑态度)。唐朝的邸报已经使用纸张,并且用雕版印刷的《开元杂报》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印刷报纸。《中国雕版流考》一书曾这样描绘过它的形式:“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影漫漶,不甚可辨。”最近在伦敦发现的敦煌邸报,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它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关于唐朝时期的封建官报的记载,在《全唐诗话》和《唐语林》等书中均有所见。唐代的邸报仅供藩帅等少数官员阅览,从今天的眼光看,只不过是报纸的一种雏形。进奏官除传达政府公布的消息外,还通过邸报向本镇提供朝廷及他镇的各种情报。这样做当然为朝廷所忌,但由于进奏院为藩镇自置,进奏官昕命于藩镇,朝廷对邸报的发布并不能完全控制。随着中央权力的逐渐衰落,进奏官作为藩镇派驻京师的代表也愈加猖狂,甚至直接干预朝政。如光化三年(900年),中尉刘季述等幽废昭宗。“诸道邸吏牵帝下殿,以立幼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更谈不上对邸报实行管制了。
  
  宋代邸报
  
  由于印刷术的应用,邸报能够大量复制,读到的人越来越多。虽然邸报的发行数字已难以查考,但通过宋人有关的文字可以看到,邸报在当时相当流行。苏轼《与王元直书》中提到,他在被贬地黄州能读到邸报,“黄州真在井底,杳不闻乡国信息……每见一邸报,须数人下狱得罪”。又有《小饮公瑾舟中》诗:“青泥赤日午相烘,走访船窗柳影中。辍我东坡无限睡,赏君南浦不赀风。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诗末自注云:“邓滁人也。是日坐中观邸报,云迂叟已押入门下省。”这首诗是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在黄州量移汝州的途中从邸报上获知司马光人相的消息时所作。可见,邸报在当时传布于各地,是人们了解朝政信息的重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邸报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南京临安的“诸行市”中,有“卖朝报”一行。有人以卖报为业,说明邸报刊布甚广。
  
  宋代新闻管制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雕版印刷术日渐盛行等因素的推动下,在宋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假新闻如影随形,泛滥成灾。宋廷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义利观”的冲击、政治分野与学术歧见引发的激烈党争、新闻传播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忽性竞争等原因,宋代的新闻造假活动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于是,宋代统治者不得不对新闻采取了新闻管制。中央直接管理邸报,意在控制新闻发布权,将新闻传播纳人为政府服务的轨道。通过邸报统一发布朝政信息,有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行政上的统一。在充分发挥邸报上意下达的作用的同时,朝廷也对邸报的内容严格把关,防止那些于政府不利的消息在邸报上刊登。邸报流行愈广、影响愈大,政府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也就愈加严厉。从文献上看,邸报上的新闻主要有以下限禁:
  灾异。水、旱、蝗灾及日蚀、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天子的不满和警告,传播开来有损于帝王的威望。甚至会引起人心不安,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秘阁校书知相州杨孜上言:“进奏院逐句发外州军报状,盖朝廷之意欲以迁授降黜示赏功罚罪,勉励天下为吏者。积习因循,将灾异之事悉报天下,奸人赃吏、游手凶徒喜有所闻。转相煽惑,遂生观望。京东逆党未必不由此而起狂妄之谋。况边禁不严,细下往来。欲乞下进奏院,今后唯除改差任臣僚,赏罚功过,保荐官吏乃得通报,其余灾祥之事,不得辄以单状伪题亲识名衔以报天下。如违,进奏院官吏并乞科违制之罪。”这一建议为朝廷采纳后,灾异方面的消息。便很少见于邸报。
  军情。对涉及边防军事、兵变、农民起义等方面的消息,一般不准邸报报道。如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沂州虎翼军卒王伦发动兵变,与官军对抗,“江淮军频有奏报,朝廷不欲人知,召进奏官等于枢密院,责状不令漏泄,指挥甚严”。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七月则明确规定:“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
  朝廷机事。宋代各朝都严禁传播朝廷机事,对邸报限禁尤严。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九月诏:“访闻诸州进奏官日近多撰合事端誊报煽惑人心,将机密不合报外之事供申。今后许经开封府陈告。……今后只得以枢密院送下报状供申逐处施行。”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五月尚书省言:“进奏官许传报常程申奏及经尚书省已出文字,其实封文字或事干机密者不得传报,如违并以违制论。”
  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诏:“臣僚章疏不许传报中外,仰开封府常切觉察。仍关报合属去处,内敕黄行下臣僚章疏,自合传报。其不系敕黄行下臣僚章疏辄传报者,以违制论。”
  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使有关的禁令得到贯彻,从真宗成平二年(999年)起,对邸报实行“定本”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 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邸报的内容由于多受限禁,许多为读者关心的新闻得不到报道,“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稽延,使得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有人抱怨说:“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方敢传录,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紧要事目,止传常程文书,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朝廷诏令。”特别是在时局紧张、社会动荡的时候,邸报受到的限制更多,更是不能满足读者了解形势的迫切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打破官方新闻限禁的私营报纸,即“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作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北宋后期,就有人假冒“朝报”的形式,私自发行报纸。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六月诏令:“近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累有约束,当定罪赏,仰开封府检举,严切差人缉捉。”到了南宋,私营的“小报”十分流行。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十月,臣僚上言:“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所以久矣。而比来有司防禁不严,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谓之小报。始自都下,传之四方。甚者凿空撰造,以无为有,流布近远,疑误群听。”又言:“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传播于外。访闻有一使臣及门院子,专以探此等事为生。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出一纸,以出局之后省、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资之利。以先得者为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人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这段材料对小报的情况介绍得十分详尽。同官方的邸报相比,私营的小报更具有新闻性。它信息灵通,报道及时,往往抢先发表消息,其内容大多是邸报上不许发表、人们又很想知道的事情,所以很受欢迎。从“日出一纸”来看,小报俨然是日报,传播的范围也很广,能够“遍达于州郡”。当然,小报上的消息不一定完全准确,由于出版在事情发生之前,有时不免中途变化,或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但是大家要看的是新闻,而不在意报纸的真假,于是看报的人欢迎,办报的人赚钱,小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以小报为先,以朝报为常”的局面。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小报的流行,当然为政府所不容。自小报产生起,当局就将其视为非法出版物。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诏令:“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日小报,传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受小报官吏,取旨施行。令临安府常切觉察禁戢,勿致违戾。”淳熙十六年(1189年)闰五月又下诏令:“今后有私撰小报,唱说事端,许人告首,赏钱三百贯文,犯人编管五百里。”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对惩治小报作出更为严厉的规定:“诸听探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者,若差除,流二千五百里。主行人有犯加一等,并配千里。非重害者徒三年,各不以荫论。即传报实封申奏应密之文书,并撰造事端誊报惑众者,并以违制论。以上事理重者奏裁,各许人告。于事无害者杖八十。”在不断加大对小报惩治力度的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进奏官的管理和监督,禁止进奏官私下向小报提供信息,并且命进奏官以五人为一组作连环保,互相监督。此外,还加强了宫廷和政府机关的门禁,加强文书保管工作,禁止近侍人员和省、部、寺、监等官署当差人员泄露朝廷机事,以堵塞小报的新闻来源。
  尽管政府三令五申,措施严厉,却始终未能将小报禁绝,有时反而愈禁愈盛。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时局纷纭,人心惶惶,人们都急于了解局势的发展、政府的对策,官报上消息闭塞,人们更期待从小报上了解情况。“大道不通小道通”,小报的产生和流行,正是政府封锁新闻的结果。应当指出,宋朝从开国到灭亡,始终同辽金元三方面先后对峙,时战时和,总不能平安无事。外敌当前,不能不对公开传播的新闻加以控制,以防止机密的外泄,从国家、民族的利益来说,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加区别地搞新闻封锁,就会在封锁了敌人的同时,也封锁了自己。《宋史·吕溱传》载:“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意何也?”应该让人们知道的事情不许报道,反而有害无益。观乎宋朝的新闻管制,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禁锢民众的视听,以维护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儒家执政之秘诀,在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下,只有帝王和少数权臣能够决定政治生活的方向和国家的命运,广大的民众不但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且不能享有政治上的知闻权。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这次全省党校工作会议,是省委决定召开的。省委在听取了关于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以后,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决定要开好这次会议。同时,决定在开会之前先把中央有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进的科学技术影响着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我们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切实的解决其
面对如洪水猛兽般的国际市场冲击,国内各企业,当然包括证券企业在内,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接受竞争和挑战。那么如何让一个庞大的证券公司运转起来,绩效管理首当其冲。各个企业都离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人类普遍易感染的全球性传染病,被喻为三大顽症之一,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乙肝对我国人民的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现
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独立出来的汉诺威国际物流展览会(CeMAT)是展示世界物流行业最新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最佳平台,汇集当今物流领域前沿科技、创新思想及服务理念,也是
在供电企业中,电费的核算工作有重要的地位,是供电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电费的核算工作直接决定了供电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因此供电企业要重视电费的核算工作.供电企
主动离职的研究是近二十年来人力资源领域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和实现企业永续经营的核心战略。对离职的研究大部分是对于离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力量与施工技术水平随之增强,交通设施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张.近年来,由于民航运输飞速发展,对于机场道面以及跑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止目前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高技术领域,还是传统产业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总体差距的存在,迫使我们不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是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由西方发达国家起始并迅速波及全球。目前,国际上出现了规范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