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忧伤之美》解读《荷塘月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席勒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总之,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活动是促使人性获得完善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念,学会如何欣赏美是很重要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于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学生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学生心灵得以陶冶或震撼。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作用是举世公认的。因此,笔者就尝试用迟子建的《忧伤之美》来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审美教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别林斯基)我们常常能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情感。《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线,并不很明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有时直接闪现。一会儿是淡淡的喜,一会儿是淡淡的愁。一种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痛苦困扰着他。他把这种感情用语言传送给我们,今天就让我们用前天刚刚赏析过的迟子建的《忧伤之美》来解读《荷塘月色》中的伤怀之美吧。
  (二)授之以鱼
  1.回忆“伤怀之美”的特征。
  明确:①人与自然(或“人、情、景”)融为一体;②景物是美的,情调是忧伤的;③突然降临,不期而遇;④具有一种宗教情怀,神圣不可侵犯。
  2.学生一起背诵在必修一学过的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明确:《始得西山宴游记》具有明确的忧伤之美。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
  ①人与自然(或“人、情、景”)融为一体——柳宗元在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②景物是美的,情调是忧伤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和“恒惴栗”。
  ③突然降临,不期而遇——“始指异之”。
  ④具有一种宗教情怀,神圣不可侵犯——对“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的佛教和道教解读。
  这就是用迟子建的《忧伤之美》来示范解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从而对学生授之以鱼。
  (三)授之以渔
  学生在《荷塘月色》中寻找“伤怀之美”
  1.人与自然(或“人、情、景”)融为一体
  明确:
  人:朱自清(查找作者相关资料及1927年的时代背景)
  情:颇不宁静(家)——求宁静(小路)——得宁静(荷塘)——出宁静(家)
  景:荷塘之美(第4段)——月色之美(第5段)——周围环境(第6段)
  讨论:人是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的?
  第4段:人在美景之外,为渐入无我之境铺垫。
  第5段:情融化在月色里,已入无我之境。
  第6段:陶醉是短暂的,已经有“我”来关注周围环境了,渐出无我之境,入了有我之境。
  2.景物是优美的,情调是忧伤的
  赏析景物的忧伤之美。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回扣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3.突然降临,不期而遇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为下文忧伤之美的突然降临张本。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时“忧伤之美”已经结束了。忧伤之美的短暂、不可多得及突然降临,不期而遇由此可见。
  4.有一种宗教情怀,神圣不可侵犯
  回顾:《忧伤之美》中迟子建说:“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的喧嚣会干扰人用心去感悟、体会自然之美,人会逐渐变得世俗或庸碌;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失去对“伤怀之美”的敏感。
  讨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否认为自己年龄的增长加深了自身庸碌行为?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几句中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认为的自身庸碌行为。
  (四)举一反三
  结合用《忧伤之美》对《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荷塘月色》的解读方法,学生任选一篇课内、课外的抒情诗文,来对其进行解读和归纳。让学生感知艺术的美感是相通的。
  教学反思
  至本课教授结束,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感受:很多名篇都有“伤怀之美”的烙印,像《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匆匆》、《绿》等,学生们的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就让其他学生继续举证,学生很快就找出像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大堆诗词歌赋。越举证,学生越趣味盎然。最后,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收束全课:诗人只有在忧伤的时候才是诗人,诗人在快乐的时候就已经复归为凡人了。
  这一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三点:
  1.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一定可以不断形成正能量,促进师生共同提高。
  2.任何一篇课文,总能找到一种师生理解的契合点(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来打开局面。
  3.融会贯通的重要性。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老师的知识是活水,才能对学生这杯水进行注入。从而达到溢出、流动,最终形成一道势不可挡的水流。
其他文献
国家审计“当责”精神就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尽力做好自身角色该做的事情,表现为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公正、客观、高效地履行国家审计职责,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本文探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劳务派遣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第一次为《劳动合同法》所规定。劳务派遣连带责任的制定是立法上的创新,符合我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和谐劳动关系的立法
【摘 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开放、有序、和谐的,在课堂流程中,学生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平等的参与者。要使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必须在三维目标的定位上、当下学情的把握上、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文本的拓展延伸上等方面研习探究。  【关键词】有效教学 理想课堂 三维目标 当下学情 教学流程     探寻有效教学途径,构建理想语文课堂,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执著追求的目标。衡量理想课堂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微电影广告是当下广告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在庞大的网络平台及其他多媒体互应的年代,它的兴起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向。相对于传统的视频广告而言,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收到
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改革创新的体现,该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作小组教学模式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1.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及思维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小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可以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没有与老师之间的隔阂感,
非法集资活动在一些地方频繁发生,屡禁不绝,它给当地社会公众带来了严重灾难,干扰了金融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从它不断变幻伎俩的欺诈性、广大民众为何上当受骗、有关职能部
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表述,如向作文教学这潭死水中注人一股绵绵不断的清泉。现将学习新课标的几点感想提出来,以供商讨。  一、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素质属于较知识能力更深层次的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养成素质。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技能培养,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过去的作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过于偏重作文方法技能的指导;而淡化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只重写,而忽
“春晚”的宗旨、目的是什么?究竟是联欢会、给观众带来欢乐?还是文艺比赛?或是推“星”捧“星”会?“春晚”已经变味了!不是给予观众带来欢乐,而是成为某些人成名成家、而且是一
本文主要论述了营销用电检查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营销用电检查管理信息系统的客观问题、营销用电检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建议,仅供与大家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