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第二版)》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10月本教材是文学作品与文本分析的精美结合,作者精选20篇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如鲁迅《故乡》、柔石《为奴隶的母亲》、郁达夫《沉沦》、白先勇《游园惊梦》等,对每篇小说都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文学分析、批评理论进行解读,既发掘了小说文本的魅力,也极好地展示了将文学理论运用于具体文本分析的课堂实践.《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第二版)》适用于研究生及年轻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宗教问题的日益突出,伊格尔顿理论中"神学转向"的部分也逐渐为国内学界所注意.伊格尔顿在理论中构造了一个重视创造性、关爱他者、承担罪责的上帝,并借助对理想神学的阐述抵达对可共建、可分享的共同文化的构建,这种做法延续并发展了英国新左派借"文化政治"探索社会主义目标的尝试.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的困境,相比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需要在政治退潮,文化变得个体化、散碎化的语境中寻找能转理论思考为社会实践的力量,神学在成为其应对问题的资源的同时也成了其掩饰困境的方法.
明前期永宣时期兴起的台阁体,不仅是诗文概念,还属于书画概念,因而反映出时代整体的审美旨趣.由于院体画和台阁体书法的提倡,台阁文人通过会通诗文、书法和绘画的文艺制作,构建出以书画为载体的山林空间,以区别于庙堂之上的政治空间,他们在休沐闲暇之时畅神适意,恣意享受山林闲适之趣.馆阁文人的书画题咏借用图画比德模式,鸣盛颂美,求得性情之正,实现山林与台阁、个体与家国的和谐统一,改变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山林文学书写模式,从而建立了属于有明新王朝的盛世文学.
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探索了极端历史事件"否定的崇高"的美学特征与创伤类型,并诉诸言语行为理论和伦理学,提出了"书写创伤"说.作为历史创伤的一种行动化复现,"书写创伤"借助述行语言与被压抑的历史意识进行对话、协商,从而修通历史创伤,是一种富含诗性特质的"言语行为",它搁置了历史书写"真实再现
见证奥斯维辛面临着"莱维悖论":无言者作为彻底的见证者,因触碰死亡而无法作证,幸存者作为奥斯维辛的例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伪见证者.阿甘本认为,无言者与幸存者皆无法独自承担见证,见证者应该被视为由二者相互"排除性纳入"而建筑的界阈,亦即一种"统一-差异"的断裂构造.由此,见证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彼此构成,为无言者见证的不可能作证的幸存者就是见证者,见证者是通过为见证的不可能作证而得以承担见证之责的人.与之无异,证词同样呈现为一种断裂构造,证词来自语言为非语言作证,来自语言对非语言的回应,证词是被语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11月在迄今为止的西方主流艺术理论中,有关身体的言说始终具有悖谬意味:它虽然总已经以某种方式在场,但又是个诡异的缺席者.受意识形态、权力结构、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数西方人喜欢谈论艺术如何展示身体的形貌、重量、表层、厚度、欲望,探讨它如何被穿透、占领、驱使、驯化、描绘、蠡刻,等等.当此类主题被反复演绎时,下面的可能性几乎总是被忽略了:艺术是身体的活动和作品,是身体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呈现.随着当代生命科学的兴起,这种欠缺变得更加醒目.为了克服这种悖谬状态,本书作者持续勘探西
期刊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11月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美育直接与其人格养成有关.《大学美育》的主要特色在于从大学生人格养成方式出发阐述美育问题,目的是让美育真正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人格养成途径.大学美育指依托美学知识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艺术美等审美形态养成的过程,能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案例赏析帮助大学生导向个体美好心灵的养成,其目标在于文心涵濡.其中艺术美育问题是论述重点,具体分为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中国现代型艺术美育、外来型艺术美育、艺术门类美育等.此外,本书专门就网络艺术美
期刊
基于传播逻辑的媒介文艺形成了一套新的文本生产和符号控制规则,它有其内在意义结构与时间向度,不但提供一种新的艺术演变形态,同时也为艺术想象介入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根据传播流程,媒介文艺传播有着作为生产层面的"媒介"、作为内容层面的"故事"、作为审美层面的"感官"三个范畴.由于这三个范畴的互联互动实践,媒介文艺因其内在的"传播属性"使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冲突更为剧烈,其艺术身份认知及其焦虑需在艺术知识重建、话语协商及博弈中实现自洽.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明确了戏剧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是"失去"与"死亡"的物恋关系.这使摄影的本质拓宽至流动与停滞的时间性创伤中,照片捕获时间中的静止,每一次拍摄都包含着双重的死亡.然而,摄影师身体的介入不仅使运动进入照片,而且使图像被"废墟"所烙印.作为终将死亡的生命,身体与空间的互文,投射了难以感知的、每一个场所在时间中缓慢毁坏的过程.这是后都市摄影所创造的新的空间思考维度.本文以金米茹的摄影为例,探索身体如何提喻了图像与死亡的关联,并且改写了20世纪以来城市摄影的空间法则,铭刻了城市的失落与
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陇东学院承办的"语言与图像"全国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庆阳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陇东学院等30多所院校、科研机构的近50名专家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是国内第一次以"语言与图像"为主题举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主持,陇东学院院长辛刚国教授致开幕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国华教授讲话.研讨会递交论文40篇,主
期刊
作为罗兰·巴特在后结构主义阶段创作的摄影理论著作,《明室:摄影札记》不再像其早期著作《神话修辞术》那样致力于对照片祛魅,而是试图通过提出与展面(studium)相对的刺点(punctum)来突显照片给人带来的情感冲击力.在"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想家雅克·朗西埃看来,巴特的刺点理论对照片进行了赋魅,造成了恋物(fetish)以及一种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神学.在重构巴特摄影理论的基础之上,朗西埃建立了自己的图像理论,该图像理论以语图关系为参照并以审美体制为旨归.总体来看,朗西埃在其图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