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bb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蝇王》中蕴含了整套象征体系,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也分别具有各自鲜明迥异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性善、性恶、先知及盲从四个方面阐述、剖析小说代表人物所象征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蝇王》 人物 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寓言体小说《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戈尔丁以其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了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小说所体现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他所在的同时代艺术的最高峰,他也因“用明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和多样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的状况”而荣获了198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蝇王》以作者戈尔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与见闻为创作背景。作品虚拟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群载有英国儿童的飞机在飞行中不幸被敌人击中,坠毁到一座荒芜人烟的孤岛上。小海岛的与世隔绝及飞行员的丧生,使得这群孩子一时无法返回祖国,随即在岛上过起了没有成人的儿童世界的生活。荒岛生活伊始,孩子们仿照成人社会的民主法则建立起文明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迫于生存的危机与饥饿的压力,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原始的野蛮与残忍的本性逐渐暴露,从猎杀野兽到嗜血成性,残害同胞,他们的人性一步步走向堕落。戈尔丁将孩子们置身战争的大环境下,由起始的无情战争将纯真的孩子抛弃到荒芜的海岛,到荒岛生活中孩子们凶狠地自相残害,以及最终仍然是象征战争的军舰救获了孩子,小说的整个主线都寓示了战争及人性恶的残酷。戈尔丁认为,人命无辜丧失及人性无情的毁灭,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所带来的不幸,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冷漠残酷的环境中,深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邪恶的显现与爆发,即人性恶才是社会悲剧的根源。如何帮助人们认识人性,是他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重要思考。
  在小说中,戈尔丁生动形象地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心理变化向读者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通过对主要人物、实物、场景及情节的描述,构建了完整鲜明的象征体系。象征手法“把作品直接描述的形象——人、事、物、景跟一个隐藏的意蕴,通过比喻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刻、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愿与作品的主题。《蝇王》中具有许多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而人物形象的外衣下皆隐藏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性善”人物的象征
  戈尔丁在人物刻画上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人物的外貌及言行举止都具有浓重的象征意义。
  故事中的“金发少年”拉尔夫,是社会理性、民主、文明的象征。他高大帅气,诚实正直,勇敢而具有号召力,因持有象征民主与权力的海螺,而被推选为领袖。他带领孩子们搭建帐篷,并燃起篝火以发出求救信号。他的形象是社会文明的代表。拉尔夫按照成人社会的法则与模式,号召岛上的孩子们实行民主,他能够通过海螺号令众人,组织并号召大家进行民主讨论,然后分工协作,他的天真友善和高度的责任感,受到孩子们的拥护和爱戴,他把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并按部就班地过着成人文明世界的生活。
  但戈尔丁在刻画拉尔夫寓意其文明及民主的先进性的同时,也暴露出他人性中脆弱的一面。面对杰克所代表的恶势力,拉尔夫显得内心单纯,头脑简单,有时在决策间摇摆不定,束手无策。面对饥饿,他无法解决孩子们的伙食问题,只得依靠杰克等人猎食的野猪“打牙祭”,后来还不由自主地参与了残杀西蒙的暴行,这表明他内心深处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较量,虽为人类文明的代表,但其内心也存在着人性的黑暗的阴影。由于他自己的软弱无力,最终他也落得被恶势力追杀的下场,侥幸获救才幸免于难。拉尔夫的形象,一方面表明了领袖性格中的缺陷最终将导致个人乃至整个组织的悲惨结局;另一方面也寓示了在戈尔丁所描述的西方社会中,在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之间,人性善力量的脆弱与渺小。
  与拉尔夫近乎同步出场的还有另外一个孩子——“猪崽”皮吉,他身材矮胖,行动笨拙,戴着象征科学知识文化的眼镜,他是科学、知识与智慧的象征。他头脑清楚,思想成熟,善于思考,时常为拉尔夫出谋划策,他教会拉尔夫吹海螺号令孩子们,主张按照成人社会建立制度和名册管理小岛,他的眼镜是科学文化知识的象征,通过它为荒岛带来了生命之火,然而也正是通过它,杰克一伙盗用取火烤野猪,甚至成为间接的杀人工具。他的眼镜寓意了科技知识能够促进人类进步亦能阻碍人类发展,一旦被滥用,人类自身也必将受到惩罚。
  在小说中,戈尔丁在刻画皮吉形象的同时,也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弱点:肥胖,哮喘,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在面对杰克一伙的打击时,不能勇敢回击,只是一味地与其讲道理,这些特点都象征了知识分子性格中的软弱与体力的缺乏。皮吉过于理智与理想化,他不相信人性中的邪恶与非理性思想的存在。在对待西蒙的问题上,他犯了严重的错误。他否认野兽的存在,无法理解西蒙所提出的真正的野兽就在人们的心中的观点,也没有意识到在某种含义上他和西蒙的一致性,这导致了他不可避免地参与了惨害西蒙的行动,并成为屠杀西蒙的凶手之一,也加速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皮吉最终也没有逃脱以杰克为首的恶势力的残害,他被推下山崖而死,和他一起坠崖而亡的还有号令众人的海螺。皮吉的死象征了在野蛮充斥的人类社会中的智慧与知识的苍白无力,又一次宣告了理性与文明的失败。
  二 “性恶”人物的象征
  杰克是《蝇王》中 “人性恶”的代表人物。他满头红发,瘦骨嶙峋,身着黑衣,是邪恶、兽性、野蛮的象征。
  杰克的出场,以及作者对他着装的刻画极容易使人联想到《圣经》中魔鬼撒旦的形象:红色的头发,黑色的斗篷,面目丑陋。他的性格中充斥着野蛮,邪恶与压迫。他命令唱诗班的孩子们听从他的号令,如果他一声令下,孩子们则必须停下来,在烈日下气喘流汗。他反对拉尔夫的民主政策,不听从只有手持海螺才可以说话的规矩,常常打断拉尔夫的言论,在他和拉尔夫的对话中清晰地表现出他性格中反叛与野蛮的特征。如:
  “秩序!”拉尔夫叫道,“你破坏了秩序!”
  “谁在乎秩序?”
  拉尔夫搜索着答词,“因为我们现在只剩下秩序了!”
  可是杰克大声反对他。“让秩序滚蛋去吧!我们有的是力气——我们去打猎!假如有野兽,我们就去围猎它。我们把它包围起来,打,打,打。”
  杰克根本不在乎获救与逃生,他只关心猎杀野猪,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与野蛮的权力欲望。起初,杰克也是个文明的孩子,他自告奋勇守护篝火,但后来由于生存的逼迫以及迅速膨胀的权力欲,促使他开始带领唱诗班的孩子们杀戮狩猎,用泥彩涂脸,黑炭涂身。小说着重描写了杰克猎杀野兽的场面,在一次次血腥的杀戮过程中,杰克已然由起初见到鲜血便向后退缩的小孩子变为嗜杀成性的野蛮人。其人性中潜在的野蛮与凶残暴露无遗,道德的防线全面崩溃。杰克利用孩子们对食物的渴望和对野兽的恐惧从拉尔夫手中夺去了领导权,最终打破了民主,实现了独断与专制。从起初对野猪的狩猎,发展到唆使大家杀死西蒙,残害皮吉,追杀拉尔夫,作为邪恶政治势力代表的杰克,人性中的兽性与野蛮暴露无遗,他独断专行,崇尚暴力,是完完全全人性恶的象征。
  小说中还刻画了另外一位“性恶”的代表人物—罗杰。戈尔丁将他的出场安排在杰克之后,他是杰克坚定的拥护者。他一头稻草似的头发,长长地披在颈部,遮住了前额,配之其阴沉沉的面孔,无不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他作为杰克的帮凶,是邪恶及专制制度刽子手的象征。
  在罗杰的人性体现中,起初还残存着人类文明的教化与道德规范的约束,这在他向亨利丢石头时的失手表现中,可以窥见一斑。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杰克在一次次猎杀行为之后,用泥彩为罗杰涂脸,这一行为寓示了邪恶色彩完全掩盖了他本性中仅存的善意,罗杰在邪恶的面孔下完完全全蜕变为野蛮与残暴的化身。他从起初向亨利扔石头时的失手到残害西蒙、皮吉以及砸伤拉尔夫,其人性在最初的文明及道德底线一步步颓败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最终沦落为专制势力的野蛮帮凶与刽子手。
  三 “先知”人物的象征
  西蒙,是戈尔丁在《蝇王》中所刻画的象征人类先知的人物形象。他善良忠诚,责任心极强,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正确的判断力。他第一个发现荒岛上的野兽并非真正的野兽而只是人们内心的兽性,他能够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预见,是人类先知的象征。然而,先知也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在他意识到所谓的野兽不过是飞行员的尸体后,不顾自己癫痫病发跑下山崖告诉众人,结果却被众人当做野兽残杀。西蒙的死也间接证明了野兽的存在,它正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是人类内心的黑暗、兽性与凶残。
  戈尔丁笔下的西蒙具有浓重的宗教意味。他睿智先知,具有救赎人类的基督色彩。戈尔丁在谈论西蒙时曾说:
  “我设计了一个基督耶稣的形象,也试图找到一个和他相似的人……”。
  小说中的西蒙虽骨瘦如柴,但目光有神,容光焕发。他常常一个人到树林中去祈祷,也是孩子们中唯一一个祈祷的人。他善良仁爱,乐于助人。例如,作品中有关西蒙帮助孩子们摘果子的情节极似耶稣为众人分发面包的情景:
  “那些跟在他后面跑来的小家伙在这里赶上了他。他们说着话,瞎嚷乱叫地拽着他往果树那边走去。这时,蜜蜂在下午的阳光里嗡嗡地飞来飞去。西蒙爬上枝头,为小孩子们采摘他们够着的果子。他扒开繁茂的树叶,精选出最上乘的果子,递给下面伸向他的无穷无尽的小手。”
  西蒙的形象是戈尔丁在感叹人性邪恶与黑暗时,所点燃的希望与救赎之火。然而,最终西蒙也没能逃脱悲剧性的命运。西蒙之死,证明了人类文明理智的软弱以及人性中邪恶力量的强大。他发现了真正的“野兽”并告知众人,但却在传播真理时殉道。这正是寓示了耶稣为从罪恶中救赎人类而献身。西蒙逝去时,有一条充满了好奇心的小生物组成的闪亮的边镶在其周围,而他自身也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如此圣洁的离世图画是戈尔丁为读者展现的惊叹之笔。
  四 “盲从”人物的象征
  在小说中,荒岛上还生活着一群“小家伙”。其中的典型人物是名叫珀西佛尔的小男孩。他习惯于开口报出自己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殊不知在远离人世的荒岛中,这些基本信息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小说中的这群“小家伙”没有思想主见及行动能力,他们象征着盲从而平庸的社会平民。
  由于缺乏对于是非善恶的独立判断,他们最初跟随拉尔夫,后来受到杰克一伙的唆使而转投麾下,使拉尔夫代表的民主与正义的力量势单力薄,从而助长了杰克等人的野蛮气焰,并最终也蜕变为野蛮人。戈尔丁通过刻画描写这群缺乏头脑与主见的孩子们,讽刺了盲从而平庸的社会平民,如果不能在清晰而正确的头脑指导下生活,随波逐流,人们的命运最终只会沦落至悲惨境地。并且脱离了道德约束与是非辨别能力,人们必将迷失行动的方向。
  综上所述,《蝇王》中的人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孩子们被人性划分为善恶两派,通过戈尔丁淋漓尽致的描写,小说刻画了分别象征民主、理性、文明与野蛮、邪恶、凶残的不同人物,并为读者揭示了更深层次的主题:人类社会一旦脱离了文明与道德及法律准则,人性中的恶必将显现并爆发,使人类生活沦落为野蛮荒芜。
  
   参考文献:
   [1] 龚翰熊:《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马晓俐:《〈蝇王〉的象征意义》,《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 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王元明:《人性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 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6] 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7] 行远:《〈蝇王〉的主题、人物和结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8] 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赵密珍,女,1967—,河北邢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邢台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也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批评、美学史上都有
生命在于运动,能拥有一副称心如意的运动型耳机,相信是健身人士的共同愿望。在快速奔跑时,耳机能不脱落吗?在做韵律操时,导线能不来回摆荡吗?一款来自中锘基的运动数码耳机Z-
西班牙专业音频厂商D.A.S日前重新调整了其在中国的分销渠道,选择雅登中国(ACTON China)作为其在中国的唯一代理商,原有D.A.S销售渠道由雅登统一管理协调。2月,D.A.S亚太区业
投融资方面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决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未来能够走多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投融资方面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决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未来能够走多远。”国家发
日本出租车很多,不仅乘坐方便,还很舒适、贴心。一次,急于采访赶时间,我出门就上了出租车,自己只知道前往的单位名称,司机立刻用导航仪选择了一条最近的路线,让我以最短的时
近日正值2016航班换季,各大航空公司对航班时刻进行了调整。航班换季主要是考虑到不同旅游目的地淡旺季的调整,以及航空公司对前一季航班市场反馈的需求。我国民航系统每年都
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大概就是人类创业的过程。人类创业过程有两大阶段: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无论是经过监狱风云的兰世立,还是40岁二次创业的毕胜,重返创业战场,意味着要再次经历现实与理想交织的生命状态,也意味着重返光荣,再次踏上前路未卜的征程。  狱火烧不伤兰世立:如果只是东山再起 那我就别干了  提到兰世立,大概会让人想起当初骤然崩塌的东星帝国、他锒铛入狱时传出的那份绝笔遗书、还有丢失的“湖北首富”头衔
一甲子岁月转瞬而逝,1956年5月31日,这是当雄机场数千建设者的盛大节日。当雄机场是西藏修建的第一个机场,是在陈明义将军的领导下,汉藏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其筹备选址到
摘要《欲望号街车》是美国著名的南方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经典剧作。威廉斯生长在南方对南方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南方种植园文化和北方工业文明挤压下的旧贵族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南方的热爱、同情和失望的复杂感情。在《欲望号街车》中作者也表达了这一思想情结。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南方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田纳西·威廉斯(1911
有这样几位外国作家,在中国的文学界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他们不仅是国内纯文学作家“言必称”的资源,也被相当一部分“有追求”的读者趋之若鹜。八十年代的马尔克斯,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