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哦,洞庭湖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曾是范仲淹咏唱过的洞庭美景,当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当每一片露出水面的湖洲相继被开发,水鸟还能找到它的越冬栖息地吗?鱼类还有他们游泳的空间吗?
现状一:外来物种侵袭
由于长江来水量大大减少,不同地区的水位变化比较大,鸟类柄息规律被打破;同时,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越来越强,例如将低水位的洲滩排干后开挖、种植速生杨树。速生的欧美杨5年就可以成材,特别适合造纸。现在用纸纸需求量大,因此湖区近年也大量种植,报告显示,整个南洞庭湖上几乎所有的洲滩都种植了杨树,甚至包括那些只有10多个平方的小洲滩。引进的欧美杨适应能力极强,作为生态入侵者,它对整个洞庭湖湿地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现状二:鱼类产量严重下降
20世纪70年代,洞庭湖可日产鱼1500公斤,今天,已经下降到不足500公斤了。湖区水面锐减、造纸业所造成的巨大污染,使洞庭湖水质浑浊,鱼类大量死亡。银鱼、胭脂鱼,号称洞庭湖的“绝代双娇”,当严重的污染、过量的捕捞、泥沙淤积和水量减少持续发生之后,现在湖内几乎看不到“双娇”的身影,只有在湖边的标本馆里,人们才能依稀想象它们曾经的美丽。
现状三:渔民生存艰难
随着洞庭湖区鱼类资源萎缩,祖祖辈辈靠水吃饭的专业渔民正逐渐分裂成两种生活常态:要么,另想他法挣钱谋生;要么,在日益贫困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沅江境内有几家较大规模的造纸厂、纺织厂,当地不少渔民见捕鱼收益大不如前,便靠跑运输(芦苇、杨树)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而造纸业和纺织业进一步加剧了湖区的污染。
现状四:鸟类逐渐减少
没有草,绝大部分水鸟就失去了食物,没有食物,水鸟就不可能在这里柄息越冬。2003年,当这些洲滩上水草丰茂,百鸟飞翔,我们记录下了这幕壮观场景,但是今天,栽满了杨树的洲滩上,水鸟已经不见踪影。只有在小区域的保护区内,才能看到少量的鸟儿。
洞庭湖现状与治理素描
刘德寿
1.洞庭湖吞吐长江、汇纳四水,是个“水袋子”。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广大冲积平原和湖泊水网地区,1.878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湖南占81%,洞庭湖北面有长江水从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入团湖,本省湘、资、沅、澧“四水”从西、南面注入,汇集129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占长江流域面积的71.7%);年均入湖水量3018亿立方米(其中37%来自长江,54.6%来自“四水”,其余为区间产水)。这水量相当于鄱阳湖的3倍(而蓄水容积为鄱阳湖的71%),也相当于太湖的2倍、黄河的5倍。这些人湖水量又主要集中在汛期的5-10月份,占了全年入湖水量的75%;特别是长江汛期入湖水量占全年的94%,可见,洞庭湖是长江和“四水”的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过水性通江湖泊,是一个巨大的装“水袋子”。
2.洞庭湖泥沙淤积、湖床抬升。已成“大碟子”。
洞庭湖年均入湖泥沙量为1.29亿立方米(其中83.3%来自长江),而城陵矶出口送走的泥沙只有0.33亿立方米,即每年有近1亿立方米泥沙沉积在湖内,淤积率达73.7%。湖泊洪道每年以2.4~4.2厘米的速度淤高;湖区洲土面积以每年6万亩的速度递增。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洞庭湖日益缩小变浅。水域面积:1860年为6270平方公里,1949年为4350平方公里,1978年为2691平方公里,1995年为2625平方公里(枯水期水面积仅645平方公里;另有洪道面积1258平方公里)。湖泊蓄水容积已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减少到1995的167亿立方米(相当于城陵矾水位33.5米)。自50年代至90年代洞庭湖调蓄能力已减小70%。在我国淡水湖泊中洞庭湖的水面积和容积均退出首位,排在鄱阳湖之后;湖内平均水深为67米,列为第6位。洞庭湖现已洲多水浅,成了个“大碟子”,烟波浩渺、周极八百里的壮景已成为历史。
3.洞庭湖水高垸低、洪灾频发,实属“祸砣子”。
由于汛期洪水从四面八方集中汇入洞庭湖,而湖内洪道淤积严重,卡口阻洪,造成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据有关统计资料,湖区大洪水出现的儿率是:荆江大堤形成以前(公元618-1524年)是90年一遇;荆江大堤形成到松滋溃口(1525-1873年)是20年一遇;松滋溃口后(1874-1958年)是9年一遇;1959年之后是4年一遇。如果把湖区溃垸成灾面积20万亩以上称为大洪灾年、1万亩至20万亩称为小洪灾年,则解放以来的51年中发生大洪灾年有17年,平均3年一次;小灾年有20年,平均2.5年一次。洞庭湖在造福苍生的同时,因严重水患也给湖区千万人民带来了灾难。
4.洞庭湖综合治理、减灾兴利,何时变为“福窝子”。
要治理洞庭湖,必须贯彻“江浙两利、标本兼治”的原则,从长计议,综合施治。预计到2009年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在长江中下游可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系统。今后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辅以分蓄洪工程以及开辟荆江分洪道实施南北分流、“三口”建闸调节入湖水量与泥沙,兴建“四水”控制性工程拦洪削峰、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洞庭湖防洪状况,极大程度地减轻湖区洪水威胁和洪涝灾害。洞庭湖不会消亡,湖乡将成为“米袋子”、“金盆子”、“福窝子”,八百里洞庭再现“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壮丽景观。
(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益阳市委主委、市水电局高级工程师)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曾是范仲淹咏唱过的洞庭美景,当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当每一片露出水面的湖洲相继被开发,水鸟还能找到它的越冬栖息地吗?鱼类还有他们游泳的空间吗?
现状一:外来物种侵袭
由于长江来水量大大减少,不同地区的水位变化比较大,鸟类柄息规律被打破;同时,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越来越强,例如将低水位的洲滩排干后开挖、种植速生杨树。速生的欧美杨5年就可以成材,特别适合造纸。现在用纸纸需求量大,因此湖区近年也大量种植,报告显示,整个南洞庭湖上几乎所有的洲滩都种植了杨树,甚至包括那些只有10多个平方的小洲滩。引进的欧美杨适应能力极强,作为生态入侵者,它对整个洞庭湖湿地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现状二:鱼类产量严重下降
20世纪70年代,洞庭湖可日产鱼1500公斤,今天,已经下降到不足500公斤了。湖区水面锐减、造纸业所造成的巨大污染,使洞庭湖水质浑浊,鱼类大量死亡。银鱼、胭脂鱼,号称洞庭湖的“绝代双娇”,当严重的污染、过量的捕捞、泥沙淤积和水量减少持续发生之后,现在湖内几乎看不到“双娇”的身影,只有在湖边的标本馆里,人们才能依稀想象它们曾经的美丽。
现状三:渔民生存艰难
随着洞庭湖区鱼类资源萎缩,祖祖辈辈靠水吃饭的专业渔民正逐渐分裂成两种生活常态:要么,另想他法挣钱谋生;要么,在日益贫困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沅江境内有几家较大规模的造纸厂、纺织厂,当地不少渔民见捕鱼收益大不如前,便靠跑运输(芦苇、杨树)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而造纸业和纺织业进一步加剧了湖区的污染。
现状四:鸟类逐渐减少
没有草,绝大部分水鸟就失去了食物,没有食物,水鸟就不可能在这里柄息越冬。2003年,当这些洲滩上水草丰茂,百鸟飞翔,我们记录下了这幕壮观场景,但是今天,栽满了杨树的洲滩上,水鸟已经不见踪影。只有在小区域的保护区内,才能看到少量的鸟儿。
洞庭湖现状与治理素描
刘德寿
1.洞庭湖吞吐长江、汇纳四水,是个“水袋子”。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广大冲积平原和湖泊水网地区,1.878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湖南占81%,洞庭湖北面有长江水从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入团湖,本省湘、资、沅、澧“四水”从西、南面注入,汇集129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占长江流域面积的71.7%);年均入湖水量3018亿立方米(其中37%来自长江,54.6%来自“四水”,其余为区间产水)。这水量相当于鄱阳湖的3倍(而蓄水容积为鄱阳湖的71%),也相当于太湖的2倍、黄河的5倍。这些人湖水量又主要集中在汛期的5-10月份,占了全年入湖水量的75%;特别是长江汛期入湖水量占全年的94%,可见,洞庭湖是长江和“四水”的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过水性通江湖泊,是一个巨大的装“水袋子”。
2.洞庭湖泥沙淤积、湖床抬升。已成“大碟子”。
洞庭湖年均入湖泥沙量为1.29亿立方米(其中83.3%来自长江),而城陵矶出口送走的泥沙只有0.33亿立方米,即每年有近1亿立方米泥沙沉积在湖内,淤积率达73.7%。湖泊洪道每年以2.4~4.2厘米的速度淤高;湖区洲土面积以每年6万亩的速度递增。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洞庭湖日益缩小变浅。水域面积:1860年为6270平方公里,1949年为4350平方公里,1978年为2691平方公里,1995年为2625平方公里(枯水期水面积仅645平方公里;另有洪道面积1258平方公里)。湖泊蓄水容积已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减少到1995的167亿立方米(相当于城陵矾水位33.5米)。自50年代至90年代洞庭湖调蓄能力已减小70%。在我国淡水湖泊中洞庭湖的水面积和容积均退出首位,排在鄱阳湖之后;湖内平均水深为67米,列为第6位。洞庭湖现已洲多水浅,成了个“大碟子”,烟波浩渺、周极八百里的壮景已成为历史。
3.洞庭湖水高垸低、洪灾频发,实属“祸砣子”。
由于汛期洪水从四面八方集中汇入洞庭湖,而湖内洪道淤积严重,卡口阻洪,造成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据有关统计资料,湖区大洪水出现的儿率是:荆江大堤形成以前(公元618-1524年)是90年一遇;荆江大堤形成到松滋溃口(1525-1873年)是20年一遇;松滋溃口后(1874-1958年)是9年一遇;1959年之后是4年一遇。如果把湖区溃垸成灾面积20万亩以上称为大洪灾年、1万亩至20万亩称为小洪灾年,则解放以来的51年中发生大洪灾年有17年,平均3年一次;小灾年有20年,平均2.5年一次。洞庭湖在造福苍生的同时,因严重水患也给湖区千万人民带来了灾难。
4.洞庭湖综合治理、减灾兴利,何时变为“福窝子”。
要治理洞庭湖,必须贯彻“江浙两利、标本兼治”的原则,从长计议,综合施治。预计到2009年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在长江中下游可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系统。今后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辅以分蓄洪工程以及开辟荆江分洪道实施南北分流、“三口”建闸调节入湖水量与泥沙,兴建“四水”控制性工程拦洪削峰、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洞庭湖防洪状况,极大程度地减轻湖区洪水威胁和洪涝灾害。洞庭湖不会消亡,湖乡将成为“米袋子”、“金盆子”、“福窝子”,八百里洞庭再现“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壮丽景观。
(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益阳市委主委、市水电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