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go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和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然后借助这幅画提出问题:1、这幅画是用什么颜料画的?2、为什么它保存至今仍色彩鲜艳?3,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和与古代用来画《清明上河图》的颜料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率先探索,并把探索的过程展现给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把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所说的方法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而会产生较多的水蒸气把木条上的火星熄灭。于是我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你如何既把水蒸气滤掉又收集到较多的氧气呢?经过讨论,我们用排水法收集了一试管气体,检验证实该气体确实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教室里顿时发出“哇”的惊叹声: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快乐。我及时点评:同学们对待实验一定要进行科学推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三、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提供实验探究的机会
  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例如:教材中“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我让同学们主动参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验证,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使他们初步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适当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探究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经过讨论,归纳为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查阅资料一设计实验步骤一进行实验验证一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
  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带给我们清新与惊喜,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多了一份自信,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成绩有很大提高。他们在探究学习中成长,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化学课。
  
  (责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18日上午,光明日报社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举办"学习十八大精神,科学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研讨会在太原师范学院逸夫楼报告厅举行。光明日报社副总编李春林、记者
为活跃全省新闻学术研究,推动全省新闻改革,使新闻更好地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江苏省新闻学会、江苏省广播电视学会与铜山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铜山杯新闻学论文竞赛。此次征
本刊长期辟有"东方学术创新"栏目,现新开辟"中国学术创新评论"栏目,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观念大解放同时又是思想全面整合的时代,是一个真正的全人类新文明
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徐浩,欢迎你们收听我主持的农村节目。今天呢,我专门和大家谈谈农村如何开展对话的事儿。 (间乐) 大家还记得吗?今年3月底,本站农村节目播送了一篇题为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历史上由哲学演绎出的教育目的其实质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极为密切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十年代的信箱节目作为重要的服务性节目,以它贴近生活的内容、亲切的主持人形式,曾经象一匹黑马冲在广播节目群之前,成为电台的一个特色产品,甚至一面旗帜,对弘扬正气、鞭
斗草,又称“斗百草”,其最初的源起已无处可寻,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这一时期的斗草是比赛谁采的花草种类多,谁认识的种类多,因此说它是植物知识竞赛似不为过。随着游戏的发展,其最初的内容已有了很大变化,虽仍不离花草,但已平添了与此无关的内涵。到了唐代,斗草更带有一种“赌”的色彩,唐人斗草的方式大概有这么两种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对HBV前S<sub>2</sub>抗原(HBVPre S<sub>2</sub>)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进行探讨。 对象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由1990~1997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分析其临床疗效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非创伤因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80例,共计112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旋股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