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转录因子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效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CY10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系。

方法

以慢病毒载体将OCT4、SOX2、KLF4、c-Myc、NANOG、LIN-28 6个转录因子转入HuMSCs使其重编程为iPSC。通过形态学观察、多能细胞特异性标志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染色、核型分析、拟胚体形成、体内成瘤实验鉴定获得的iPSC。

结果

慢病毒感染后第4天,HuMSCs逐渐变成类圆形,第10天开始出现不规则细胞团,第14天出现较大的细胞团,约1.25%的细胞重编程为iPSC。建系后iPSC呈典型的克隆状生长,边缘清晰,内部细胞细小,排列紧密;AKP染色阳性;表达多能性相关基因及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蛋白;细胞核型正常(46,XY);体内外均能向3个胚层方向分化。

结论

慢病毒携带OCT4、SOX2、KLF4、c-Myc、NANOG、LIN-28 6个因子能将HuMSCs高效诱导为完全重编程的iPSC。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激素效应状况及不同激素效应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4 h尿蛋白定量≥50 mg/kg,血浆清蛋白<25 g/L)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随访1年以上者,根据患儿对足量激素的效应分为4周内转阴组、4~8周转阴组和8周耐药组。比较各组性别、年龄、临床表型、并发症、激素不良反应和严重预后(慢性肾功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