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保护作用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IPC采用肝脏缺血10 min,再灌注10 min.结果IPC后肝组织中腺苷和NO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但IPC前应用腺苷A2受体拮抗剂后NO的升高被抑制(P<0.01).缺血再灌注(I/R)2 h后血清中TNF-α、AST、ALT、LDH及W/D水平和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加,而IL-10含量降低(P<0.01);IPC、I/R前加入腺苷、IPC前应用腺苷A1受体拮抗剂显著地降低TNF-α释放和AST、ALT、LDH及W/D水平,提高IL-10含量,与I/R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但IPC前应用腺苷A2受体拮抗剂(IPC+A2antag)和NO合成酶抑制剂NAME并没有能像IPC组那样有效降低TNF-α、AST、ALT、LDH及W/D的水平,提高IL-10的含量(P<0.01);而IPC前给IPC+A2antag组提供NO前体精氨酸又获得和IPC组同样的结果(P>0.05).结论IPC引起细胞外腺苷水平升高,腺苷A2受体活化,介导了NO合成增加,最终通过抑制效应器TNF-α的释放、增加IL-10的合成来实现对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手术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0年 1月至 2000年 1月间收治的 454例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 81例 (17.8% )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 (包括手术死亡 4例 ).切除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28.4% )显著高于非切除性手术者 (12.0% )(P< 0.001).经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科治疗后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与年
目的探讨晶状体后脱位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8例不同类型的晶状体后脱位患者的眼球进行超声检查,了解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形态、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完全性晶状体后脱位13例,人工晶状体后脱位3例,不完全性晶状体后脱位22例.合并玻璃体出血4例,玻璃体混浊、增殖及机化13例,玻璃体后脱离15例,视网膜脱离3例.38例患者中33例进行了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或取出术,超声诊断
目的对比观察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方法,观察比索洛尔(n=115)每日2.5~7.5 mg或加双氢克尿噻12.5 mg,美
目的探讨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及其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 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克隆入pGEM T-easy 质粒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
目的研究改进肝细胞腹腔移植的方法.方法用胶原凝胶包埋大鼠肝细胞,并在体外培养, 测定培养液中总蛋白(TP)和尿素氮(BUN)水平. 将胶原培养液与鼠肝细胞混合后注入大鼠腹腔,混合物在腹腔内形成凝胶并包埋肝细胞.用含酶的培养液将受者鼠腹腔内的移植肝细胞洗出,再置于无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 测定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对照组处理过程与实验组相同,但不用胶原.结果胶原凝胶包埋肝细胞组的TP、BUN和葡萄糖含量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输血(DST)和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入(IBMC)在大鼠肝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在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在移植当天进行DST 2 ml,在移植前7d行供体胸腺内BMC注入了解能否延长移植物的存活状况.结果移植当天行DST或(和)移植前7 dBMC胸腺内注入,可将移植肝脏存活时间中位数从对照组的7 d分别有效延长12 d和16 d(P<0.01),DST和IBMC联合应用时延长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PHPT的临床资料.结果血钙大于2.65 mmol/L,伴血PTH同步升高为定性诊断PHPT的主要依据.B超定位甲状旁腺腺瘤的特异性为95%,而99mTc-MIBI的敏感性为100%.经双侧甲状旁腺探查发现下旁腺较上旁腺更易受累.良性病变1次手术成功率99%.结论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