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岭南舞蹈文化分析与教学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3月,“岭南舞蹈”这一命题被陈翘先生在首屆“广东省岭南舞蹈大赛”上响亮地提出,并在陈翘、梁伦等老一辈舞蹈家的推动下,日益发展,成为与“岭南画派”“岭南音乐”并驾齐驱的岭南文化品牌。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艺术领域中的“舞蹈进校园”成为关注焦点和热门话题。为响应国家号召,广东省众多高校逐步开设《岭南舞蹈》课程,进一步加强岭南文化与岭南舞蹈的结合。但由于课程设置还处于初期阶段,岭南舞蹈教学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对岭南舞蹈文化与岭南舞蹈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提出深入优化岭南舞蹈教学的思考。

一、岭南舞蹈及其区域划分


  有学者将“岭南”概括为“五岭”之南。所谓“五岭”即我国南方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等以南地区的概称。“岭南”的划界则包括广东(含香港、澳门地区)、广地、海南全境,湖南、江西部分地区。岭南文化便在这片广袤区域生长起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岭南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加上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推动异国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特色,而岭南舞蹈便是在这一特色文化中滋生的舞蹈艺术形态。
  “岭南舞蹈”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岭南舞蹈文化就其文化底蕴及其舞蹈特殊性,从动态形象入手,可将岭南舞蹈划分为八大舞蹈文化区。
  一是粤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包含海南黎族(椰壳舞、盅盘舞、竹竿舞、草笠舞等)、瑶族(连南排瑶大长鼓舞、连山过山瑶小长鼓舞、惠州龙门蓝田瑶族舞火狗等)、苗族(招龙舞等)、广西壮族舞蹈等。二是粤东客家民间舞蹈文化区:包含杯花舞、采茶歌舞、舞春牛、船灯、席狮舞等。三是粤东北潮汕民间舞蹈文化区:包含潮州、汕尾、普宁、潮阳等地的英歌舞、陆丰的钱鼓舞、饶平的布马舞等。四是粤中南广府民间舞蹈文化区:包含醉龙舞、醒狮(南狮)、木屐舞等。五是粤西雷州民间舞蹈文化区:包含傩舞等。六是粤西北桂东民间舞蹈文化区:包含德庆的雄鸡舞、禾楼舞等。七是五邑侨乡民间舞蹈文化区:包含江门荷塘纱龙、鹤山舞狮等。八是“新客家”舞蹈文化区:包含鱼灯舞、龙岗舞龙等。
  从分类中可以看出,岭南舞蹈在区域之间、舞蹈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这是由其受到各个区域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现阶段许多岭南舞蹈教材的编著及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都是针对区域舞蹈的不同形态进行归类。

二、岭南舞蹈教学与岭南舞蹈文化


  岭南舞蹈文化,是在岭南地域范围内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岭南文化属性,以表现岭南人民的民风民俗、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为主要内容,具有典型的岭南风格的舞蹈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各种舞蹈形式。
  岭南舞蹈教学与岭南舞蹈文化息息相关,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对我国岭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课堂教学是我国舞蹈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岭南舞蹈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对岭南舞蹈文化的传习,对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延展与升华,更是运用舞蹈教学与舞蹈创编的方式方法,对岭南民间舞蹈原有风格进行保护与传承。其次,岭南舞蹈之所以拥有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多样性和稀缺性,也在于其寓于舞蹈形式中的文化性。没有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介入,单纯依靠舞蹈传承人单向教学与传播,很难实现可持续保护和传承任务。
  教育离不开实践,“岭南舞蹈进课堂”是对广东舞蹈的创新发展,以及广东传统舞蹈文化的挖掘与个性化传承。课程教学中有机结合岭南舞蹈教学实践与岭南舞蹈文化,不仅可以使教师拓宽知识面,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状况及思维模式,因材施教,也使教师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结合从民间采风实践得来的知识,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再运用自身经验将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化创作成舞蹈作品,展现于舞台之上,让传统与现代结合,让岭南文化以多种形式得以传播传承,让高校成为岭南舞蹈文化传播的有力桥梁。

三、岭南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分析与思考


  岭南舞蹈文化传承关键在于教育。作为广东高校舞蹈专业新课程,目前,广东省各大高校逐步开设《岭南舞蹈》课程,不仅可以充实民间舞蹈课程内容,突出地方办学特色,而且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广东地区舞蹈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文化素养。这种将舞蹈教育、研究与创作有效衔接的方式,对当下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良性发展。教学是岭南舞蹈文化传承的关键,其核心要求在以下三方面。
  1. 课程内容贴近民族特色
  岭南舞蹈教学在舞蹈教学体系中课程的设置应该遵照民间舞教学理念来设定,即从原生形态走向课堂形态的连贯性、承接性、应用性。一般的理论课设置可分为两大类:民间舞蹈文化研究法和专业实践基础理论。一类为结合田野调查与采集等实用性的方法论研究课程;另一类则是结合专业知识,将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综合性知识整合,深化到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岭南舞蹈文化理论课的选择与运用在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特别是在现代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模式中,针对学生文化理论基础普遍薄弱、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文本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与专业实践课相配套设置文化理论课程,能有效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性培养。
  2.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
  高校舞蹈专业课多数为技能课,但是,为强化学生在学习各大舞蹈时对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文化特色及风格的把控能力,教师应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使学生在想象与模仿中不断领悟岭南舞蹈文化的特色。因此,在每节技能课开始之前,教师可教授舞蹈的当地文化特性,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与学生沟通、讨论、总结相关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知识目录树,增强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形成,为学生日后的文本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3. 注重田野调查与实地采风
  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形体训练的基础上,应系统地设计和组织采风调研活动。舞蹈艺术教育的层次提升需通过体验式的实地采风的方法。无论是对于研究者还是教师学生来说,采风要摈弃寻趣猎奇的心态,实实在在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偏差,唤醒学习者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感,实现将民间舞蹈“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的教学宗旨,从而更为顺利地实现岭南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曹蕙姿. 岭南舞蹈的当代发展与特色[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4):25-28.
  [2]陈洋,伍若南. 岭南民间舞蹈在广州高校的教学情况调查与研究[J]. 艺术教育,2018(1):114-115.
  [3]孟超. 岭南舞蹈教材建设研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2):84-87.
  [4]李晓君.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 陕西教育(高教),2014(z1):45-46.
其他文献
郑希付,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劳动模范,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是郑希付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2018年,他带领团队负责的“‘双系统三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与实施”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奖一等奖。《广东教育》:请简单介绍一下“双系统三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
期刊
量化———用数量表示目标 ,以衡量工作成效。在世人眼里 ,量化管理体现的是公平、公正 ,它使模糊的对象经数字化的抽象概括 ,得以更清晰的呈现 ,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在生活中都有应用,甚至延伸到了比较高端的应用。以粤教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教材中涉及的科技前沿知识有78处,新材料有12则。对于这些内容,教材大部分都简略带过,并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呈现。即使是呈现得比较细致的内容,也比当下社会应用延后了一些。那么,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将物理教材和社会资源整合,从而延伸教材的知识面,这是一个有效的解
期刊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县级新闻媒体的农民致富报道也越来越多。这类农民致富的报道大多是“某某农民、某某村,种养了什么项目,靠什么取得了好效益,带动了一方致富”云云。
办公自动化是 2 0世纪 70年代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技术科学 ,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 ,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
杂家,是古代的一种学派,也指这一学派的个人。班固将百家学说按其特色归结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杂家的主要特色是:“兼儒、墨之道,通众
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改委、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等十一部委联合推出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笔者所在的佛山市启聪学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对智障中职生的研学旅行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设计与开展了以“三阶段四环节”为模型的香港研学课程。  全国著名德育专家朱洪秋教授提出的“三阶段四环节”课程模型,是在泰勒的现代课程理
期刊
目的: 观察泥蚶提取物一海生素对K562及K562/AO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分别采用K562及K562/AO2细胞皮下接种BALB/c裸小鼠,形成瘤体后尾静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以下简称“PISA”)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以下简称 “OECD”) 于2000年正式实施的对教育质量和公平进行跨国家、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项目. 2015年共有72个
期刊
品种来源原名高油杂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利用本所培育的低芥酸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低芥酸恢复系选配而成的中熟杂交种。1998年4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审委三届三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