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也容易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84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让学生以生物实验为乐,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我认为关键是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把握好“度”与“导”,下面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 “度”的把握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教学中对“度”的把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验前基础知识的铺垫应具有“高效度”
  每次实验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好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七年级《生物》下册中“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可在课始复习一下有关三种血管的知识,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1.2 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
  每次实验课,我都会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的探究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在实验课开始即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2.1 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
  1.2.2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1.2.3 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
  短短的几句话就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来格外认真,观察得特别细致。
  1.3 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这些任务都是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以此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针对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藉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1.4 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有“质”的体现,又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是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如七年级《生物》下册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在完成骨的煅烧和骨的脱钙的实验后,让学生再进一步探索:
  1.4.1 将煅烧后的骨再脱钙;
  1.4.2 将脱钙后的骨再煅烧;
  1.4.3 选择脱钙时间长短不同的骨,相继煅烧进行对比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的观察,使学生知道: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无机物就会被溶解出来。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骨脱钙后剩下的是有机物,使骨柔软。有机物能燃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1.5 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画龙点睛。如七年级《生物》上册中“显微镜的使用”实验,可浓缩成一首打游诗来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左手托座,右手握臂;放在偏左,目物安备。
  转动转换,对光低倍;看准光孔,光圈正对。
  左眼看目,右眼要睁;转动反光,直到白亮。
  玻片安放,要在台上;压好玻片,标本对上。
  转动粗螺,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千万别望。
  左眼看目,同时反向;转动粗螺,镜筒缓上。
  一直等到,看清物像;略调细螺,物像更棒。
  
  2 “导”的把握
  
  “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古语:“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
  2.1 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着手于“诱导”
  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适时诱导。如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由于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光、酒精脱色、滴加碘液等操作步骤的繁琐加上实验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我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操作要点,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成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2 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
  学生在做实验时,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我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遇到“显微镜使用”中的物像寻找、“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我又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了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2.3 当学生“死学”时,应给予“引导”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仔细,对结果的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我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如七年级《生物》下册中“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2.3.1 小肠很长,它的内壁是否光滑?(有皱襞和绒毛)
  2.3.2 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2.3.3 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2.3.4 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小肠的蠕动)
  2.3.5 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薄)
  2.4 当学生认为“学会”后,应适时“指导”
  实验中,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了有关操作技能后,我经常教育学生要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搞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我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在实验中培养了能力,开发了智力。
其他文献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过失。那么作为未成年的小学生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那是很正常的事了。学生就是在不断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逐渐成长、进步的,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容忍学生出现的失误。  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中,少不了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教育,而在教育中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方法是批评。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错误有所认识,进而改正错误,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
期刊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只有在教师爱的滋润下,才能让“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才能保持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时,我总认为我已经是老师、大人、长者、学生只是小孩,幼小无知。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总不能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或训斥、或说教。尽管我在班上定了许多要求,在班上反复地强调这强调那,
期刊
在我三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担任班主任工作就有二十八年,我深深的认识到,当好班主任,做好班主任工作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工作是关系到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和贯彻的落实的引导者,也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的引路人,在学生面前,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班主任的正确诱导有着直接关系。从小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前途理想的教育终身奋斗目标的熏陶,班主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班集体发展的好与否
期刊
【摘要】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协调、可持续和全面发展的和谐文化。它对于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和缺失。除了政府没有投入、扶持力度不够外,主要是主观认识上的不足和客观实践中
期刊
语文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不是短时间就能学好的,掌握一种语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很多中学生把学语文当做一种负担,其实,应该快乐地学习它,因为每个字词甚至语法,都有它独特的美丽。   学习语文是一种幸福,学习语文,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找到温馨的港湾。他汇集古今中外思想的甘露,滋润着我们。它好像润物无声的细雨,像拂面无痕的春风,为我们抚慰愁绪,让我们低沉的心情重新活跃在快乐的阳光里。  怎样学好语文呢?学好语
期刊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精彩篇章,对此文的鉴赏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但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侍坐》是孔夫子“因材施教”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实施教育,体现了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善于正面教育学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育方法。作为语文教师的敏感,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且有感于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我对“因材施教
期刊
【摘要】新课程倡导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文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数学学习的价值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从植树问题的基本原理、植树问题与等差数列的联系和植树问题与等差数列的应用及拓展方面,对新进入课程的植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启迪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植树问题;拓展;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倡导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
期刊
1 学生是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1 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
期刊
上课自然离不开备课,也离不开教师对语文“学什么”…“怎样学”的理解与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  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通过自己分析、肢解课文,然后将“教学要求”中学生须掌握的东西一一告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数学,在实践生活运用数学,达到学以致用,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关键词】自主探究; 实践操作; 合作交流 ;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