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低温对肝脏Glisson管道二级分支以上区域的冷冻效应

来源 :广东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深低温对肝脏Glisson管道二级分支以上区域的冷冻效应.方法 23只小猪,随机分成3组,用平底冷冻头分别对A组动物第一肝门部、B组动物左肝外叶的Glisson管道区域进行3 min的直接深低温冷冻(冷冻时阻断肝门);对照组:仅阻断肝门3 min.术后观察动物血清肝功能的改变,患肝的病理变化,并用彩超了解受冻管道的情况.结果 A组动物肝门部的胆管系统在冷冻后出现严重损伤,表现为进行性、不可逆的胆管坏死、狭窄、胆瘘、化脓性胆管炎等并发症,肝门部较大坏死物质也会对门静脉造成压迫;在B组,冷冻可造成受冻部位肝实质、胆管及门静脉分支管壁(二级分支)的坏死,而肝动脉分支不受影响,术后8周原冷冻区的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的管腔依然保持通畅,所在肝叶萎缩、纤维化.结论如对第一肝门部进行直接深低温冷冻,应注意避免损伤胆管系统;而机体可耐受对部分肝叶Glisson管道系统二级分支区域的直接深低温冷冻,冷冻可造成受冻部位肝实质的坏死,达到外科治疗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胃底坏死穿孔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胃底坏死穿孔7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1例.结果在7例胃底坏死穿孔中,并发大出血3例,低钠低氯血症6例,左胸腔感染1例.死亡4例.分别死于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左胸腔严重感染、气液胸;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结论并发胃底坏死穿孔的原因中有些与手术方法和技术有关,有些与胃的损伤、胰腺损伤有关.早期
目的评价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各种成像方法的临床价值,分析不同成像方法对诊断胆系疾病的优势与限度.方法对47例B超诊断胆系疾病而多层面螺旋CT常规检查无异常者,行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成像检查,将原始资源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后处理成像,对后处理图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胆道镜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各种后处理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成功成像45例,诊断胆系结石31例,多层面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胆
目的 提高浸润性小叶癌不同X线征象 ,尤其是易忽视征象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 (2 8个病灶 )浸润性小叶癌的X线征象 ,并与临床资料、B超检查对照。结果 ①浸润性小
目的从生化及形态学角度研究应激性溃疡(SU)发生发展过程中胃黏膜细胞的死亡形式及增殖功能的变化.方法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水浸-束缚应激(WRS)结束前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的发生;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ABC法原位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胃黏膜上皮散在TUNEL阳性细胞,PCNA蛋白主要在胃腺颈部近胃小凹处呈中等阳性表达.WRS 2 h~WR
目的:分析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结果及并发症.结果:随访4个月~3
目的学习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特点.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进行解剖,对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动脉进行解剖与测量.结果后交通动脉多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壁或下内侧壁,长度和外径分别为(14.03±0.36)、(1.82±0.59)mm,每侧后交通动脉发出(6.69±0.32)支穿通动脉,经视束与灰结节的间隙、灰结节、旁穿质、漏斗和乳头体进入脑内.结论后交通动脉相
目的评价奥利司他结合低热卡饮食在治疗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体重指数(BMI)在27和40之间,伴有肝功能异常的NAFLD患者60例,给予奥利司他120 mg,每日3次,进食时服用,结合低热卡饮食,共治疗24周.结果①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体重和BMI均有下降,下降率均达治疗前的(10.76±4.52)%.②治疗12周后常规肝功能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芬太尼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例行结肠或直肠癌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硬膜外组(A组,n=8),异丙酚复合2 ng@ml-1芬太尼组(B组,n=8),异丙酚复合4 ng@ml-1芬太尼组(C组,n=8),三组患者均采用靶控方式输注芬太尼与异丙酚,异丙酚靶浓度均为3μg@ml-1.测定靶控输注中及停止输注后异丙酚的血浆浓度,并拟合得到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
Webquest实质上是“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实践证明,采用Webquest模式,科学地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