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学习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特点.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进行解剖,对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动脉进行解剖与测量.结果后交通动脉多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壁或下内侧壁,长度和外径分别为(14.03±0.36)、(1.82±0.59)mm,每侧后交通动脉发出(6.69±0.32)支穿通动脉,经视束与灰结节的间隙、灰结节、旁穿质、漏斗和乳头体进入脑内.结论后交通动脉相
【机 构】
:
530027,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学习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特点.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进行解剖,对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动脉进行解剖与测量.结果后交通动脉多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壁或下内侧壁,长度和外径分别为(14.03±0.36)、(1.82±0.59)mm,每侧后交通动脉发出(6.69±0.32)支穿通动脉,经视束与灰结节的间隙、灰结节、旁穿质、漏斗和乳头体进入脑内.结论后交通动脉相对恒定地向三脑室底-下丘脑发出穿通动脉,在后交通动脉瘤夹闭等显微手术中应注意对它们识别和保护.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不同牵引力对颈椎间盘的作用,从而获得有效的牵引条件. 方法通过建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使用MARC K72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 获得不同力量、不同角度的牵引条件下各颈椎间隙髓核部分的应力分布、体积改变,并进行分析. 结果在牵引力的作用下,髓核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分布,最高应力出现在后部.髓核的前缘均略减小,后缘均略增宽.髓核的体积均略增大,且随牵引力、牵引角度的增加而增大,上部髓核体积的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由于t(4;14)所形成的IgH-MMSET融合基因,探讨其在MM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在25例MM患者骨髓标本和MM细胞系NCI-H929中检测IgH-MMSET融合基因,并且通过巢式PCR法提高反应的灵敏度.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到pGEM-T载体,并用引物M13 Forward测序.将PCR产物的序列与GenBank进行对照,进一步证实发生易位的基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胃底坏死穿孔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胃底坏死穿孔7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1例.结果在7例胃底坏死穿孔中,并发大出血3例,低钠低氯血症6例,左胸腔感染1例.死亡4例.分别死于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左胸腔严重感染、气液胸;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结论并发胃底坏死穿孔的原因中有些与手术方法和技术有关,有些与胃的损伤、胰腺损伤有关.早期
目的评价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各种成像方法的临床价值,分析不同成像方法对诊断胆系疾病的优势与限度.方法对47例B超诊断胆系疾病而多层面螺旋CT常规检查无异常者,行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成像检查,将原始资源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后处理成像,对后处理图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胆道镜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各种后处理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成功成像45例,诊断胆系结石31例,多层面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胆
目的从生化及形态学角度研究应激性溃疡(SU)发生发展过程中胃黏膜细胞的死亡形式及增殖功能的变化.方法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水浸-束缚应激(WRS)结束前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的发生;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ABC法原位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胃黏膜上皮散在TUNEL阳性细胞,PCNA蛋白主要在胃腺颈部近胃小凹处呈中等阳性表达.WRS 2 h~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