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壮族春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in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总是天天盼望着春节的到來。盼啊盼,等啊等,腊月里,每天都在问长辈还有多久到新年,他们总会说:“快了,快了,现在也算是过年了。”
  年前家家户户在为过年做充足的准备,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家老小扛着、背着一捆捆柴火回来,整整齐齐堆放在自家屋子外面,或是一排排地围着屋前屋后。乡亲们经过都在互相称赞,谁家的柴火堆得最多,谁家的柴火砍得最漂亮。我们的方言“财”与“柴”同音,所以一直流传着在年前积累柴火,也就相当于积聚“财宝”的风俗。
  腊月十一是家家户户轮流杀年猪的日子,从这天起就算是真正开始过年了。但是在几年前物质还没有现在丰富的时候,或是更早前物资匮乏的年代,杀年猪就意味着开始了一年中吃得最丰盛的时候。记忆中,那天早上父母总是早早起来,在厨房里生火烧了一大锅滚烫的开水,水准备开的时候,爸爸挨家挨户去叫人来帮忙。妈妈则叫我们起床,并且洗好各种锅碗瓢盆。
  一般总会有十多二十个中年人来帮忙,热热闹闹,不出半个小时就可以清理完毕。爸爸安排大家做菜,即所谓的“年猪宴”,一般要准备三四桌的饭菜。在那之前还有一道特别的美食盛宴,就是用新鲜猪血制成的特色小吃。把猪肺跟瘦肉剁成碎片,热锅油炒,加各式香菜一起炒香炒熟盛出备用。桌上摆满一排排整齐的碗,将煮好的骨头汤放入碗中二分之一的量,待水温冷却到合适的温度,将杀猪时已经搅拌食盐的新鲜猪血,一勺勺等量加入碗中,另一个人紧跟着用一根筷子搅拌均匀。放置几分钟后,猪血就会凝结成一个整体,这时再放入炒熟的配料。制作的第一碗供奉在神龛上,剩下的大家每人一碗,大部分人都是直接生吃,也有小部分人煮熟再吃的。我只吃过煮熟后的,甚是美味,生吃的味道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一定也是不错的。
  吃过特色美食,男人继续准备饭菜,我们小孩子就会去到每家每户叫人来吃饭。在饭菜准备上桌的时候,妈妈还会亲自再去叫一次,一般至少每家有一个人来,而本家的亲戚大多是全家都来的。热热闹闹,几桌人共享盛宴,饭中饭后大家都齐刷刷给主人祝贺,或是表示感谢。就这样每家每户陆陆续续轮流杀年猪,一般持续到腊月二十多。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那天早饭过后就开始了一年一度场面最宏大的大扫除。全家出动清扫蜘蛛网、擦洗所有家具……确保家里上上下下一尘不染。大扫除最“隆重”的任务一般由爷爷来完成:只见爷爷手里拿着瓦片,坐在门外,刮掉一只只锅底的一层层厚厚的锅灰。大扫除除掉所有灰烬,寓意除掉过去一年里的旧东西和霉运,迎接新一年好运的到来。
  最期待的除夕到来了,那天所有人都异常兴奋,终于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团圆,每个人脸上挂着笑容。年夜饭总是极尽所能,做到最丰盛,一般下午三点过后,年夜饭准备完毕,烧香点灯,祭拜祖先,燃放鞭炮。以鞭炮声为信号,家家户户争先恐后,赶早不赶晚,哪家最先开始表示那家运气最好。爆竹过后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团团围坐在桌前,互道祝福,互相敬酒,然后边吃饭边聊天。那时候的年夜饭总是吃得很久,一家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年夜饭过后最兴奋的要数小孩子,所有人轮流洗“年浴”,换上新衣服,虔诚迎接新年。沐浴更衣过后全家人围坐火炉前,继续谈天说地,看春晚,妈妈总会把事先煮好的红鸡蛋放在她提前准备的、用五颜六色的棉线编织好的“鸡蛋笼子”中,分发给我们,人人有份,爸爸和爷爷等长辈则递来红包。红包不在乎多少,但是一定要有红纸包装。
  零点一到,各家各户争先恐后燃放烟花爆竹,妈妈则必定准点开水龙头接“新年第一道活水”,做大年初一的煮鱼粥。烟花爆竹声过后就是家家户户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赶在新年里读书写字,是老一辈们流传下来的习俗,寄予孩子厚望,希望来年学业进步。除夕到大年初一的香火不能断,所以守夜也自然成为一种习惯。灯火通明,小孩们经常打打小牌,或是摆上饭菜吃夜宵,爸爸叫来很多朋友,饮酒猜拳到半夜。夜里三四点过后烧起大香,确保能够燃到天亮,大家才进入休息状态,乡村渐渐安静了下来。
  大年初一有很多讲究和禁忌,那天女性不能在家里梳头,所以我们经常早早起来到河边刷牙洗脸,梳妆打扮。老人说,用新年的新水洗脸,便会容光焕发,边漱口洗脸边说一些祈祷祝福自己的话语,寓意以后的日子里能说会道。大人还吩咐我们去河边捡小石头,回家放在水缸旁边,一个石头代表一种家禽,边捡边说祝福来年家禽兴旺的话……
  大年初一白天睡觉是大忌,也不能在墙上挂东西,更不能拿针线,至于为什么有这些禁忌,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前一晚本来睡眠时间就少的人们,总是不免有些困意的,不过有很多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倒也没了睡意。成年男子一般都是挨家挨户饮酒、猜拳,越热闹越好。妇女们总是相互帮忙做米花(也是一种大年初一必备的小吃),为初二去拜年做好准备。忙完这些,要是正好是晴天,她们通常会聚集在河边,晒太阳、聊天,或者对唱山歌。小孩子们在老人的带领下,拿着一炷香到芭蕉树下,轮流爬树一次,在一旁的老人会说一些祝福语,大意是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能像芭蕉树一样快速成长。待香燃尽,小孩子们就像放飞的小鸟,挣脱出笼,所有小孩子集聚河边的草坪一起跳高、跳绳、踢毽子、踩高跷……
  大年初二,准备好各种祭品,烧香祭祖过后,再放最后一次爆竹,表示最隆重的三天告一段落。在神龛前,烧纸钱、倒酒,爸爸会把担子拿来,一边是一桶酒,另一边是装满各种祭品和水果的篮子,走几步到门口又回来。表示给祖先送去新年的食物和钱财。各家各户打扫门前几天来燃放鞭炮后的碎片,装在袋子里,拿到河边,燃成灰烬,撒入河中,它们随着河水流得越远,就预示着这家子孙以后会在越远越繁华的地方当官发财。全家一起吃过饭后,就开始了走亲访友的活动。其实新年还在继续,一直到元宵节,只是少了头三天的严肃和隆重,也没了一些禁忌而已。
  如今,这一切都只存在于儿时的记忆里。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许多,我们也许会偶尔怀念儿时的新年,但是也享受着现在的便利生活。
  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发展,每一年的春节,一直都那么令人期待。
其他文献
村口的大樟树  替代了我的母亲  在村口等我很久了  我沿着叶脉生长的方向  寻着坝上的水声  又一次回家了  媽妈说  “茶子岭大田”种出的稻谷最香  要留几担给我回家打点新米带走  “大将岭大田”种出的马蹄子最甜  回家过年让我带点  “茅园口”那块地水分足  种什么瓜果都又脆又爽口  大塘边那分地种的芋头最粉  “沙山勒”那块田不种二苗  种红薯才有好收成  ……  每次回家母亲都让我带点 
期刊
我的故乡兴隆街偏居于广西马山县林圩镇一隅,是一个壮族小山村。尽管故乡与我所住的县城近在咫尺,相距不到三十公里,但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主要是因为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都到外地谋生了,也没什么急着要办的事。尽管如此,每年春节、清明节是一定要回去一两天的,因为根基在那里,亲情还在,记忆还在。  拾掇故乡的记忆片段,应该是懂事之后、外出上高中之前那段成长历程。在故乡经历的挑水、打柴、戽鱼的活动记忆犹新,难以忘
期刊
灌水,柳宗元曾在《愚溪诗序》里提道:“灌水之阳有溪焉,名冉溪。”“灌水,今灌江也,为桂林市灌阳县县河。”在一些文献资料里,也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灌阳,《寰宇通志》里记载:“因灌水为名。”  从这个角度说,灌阳的名字是沾着水的,名字是有灵气的。俯视灌阳,像一片向西弯曲的树叶,镶嵌在海洋山脉和都庞岭山脉之间。清澈见底的灌江,蜿蜒贯穿其间。  自古以来,人类依水而居。从灌江两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
期刊
20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腊月二十九,我们兄弟姊妹拖家带口,驱车前往老家。  穿过红水河龙滩大峡谷,十来分钟后,龙滩水电站大坝已映入眼帘,也就是进入了老家地界。盘山而上的村级水泥路让我轻松而惬意,感觉故乡其实离我并不远,只是我忽略了她而已。  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离开老家,随父亲到城里生活。只有在寒假和暑假的时候才回到老家,那是童年记忆里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寒假和寨子里的小伙伴们打陀螺、用鞭炮炸牛
期刊
偶得闲暇,和妈妈一起回了趟老家。  妈妈上周才刚刚回去,一路上便与我说起村里的变化:大坡通了水泥路,癸酉坪通了水泥路,汉英家里也通了水泥路……听说都是国家出钱帮铺的。末了,她很朴实地赞了一句:国家真是好呀。  汉英家我知道,她与我们不同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她把家从村民集居地率先搬出来,独门独户地建在了大山脚下。  从前年纪小,脚力有限,觉得她家离我们家很远,沿着狭窄的田垄,上坡再下坡,还要越
期刊
“十个上天峨,九个得老婆”这句话在我们凤山这边人人皆知,说的是天峨女子心地善良,个个国色天香,让到天峨的未婚男子乐不思蜀,想在天峨上门或者娶回一个天峨姑娘。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上天峨的人,除了一两个比较幸运的人能与天峨姑娘喜结良缘外,大部分人都是回来讲故事的命。  想象中,天峨人一定是热情好客的。当年走路只能靠两条腿,上百公里的路程就显得很遥远了,上天峨的人往往一走就十天半月,常常要投宿人家,大
期刊
每个月有几天  我们都去桐山看看  去看看驻扎在那里的  我们的兄弟姐妹  去看看桐山村的农民朋友  四年,一千多个工作日  我们走村串户,定期访谈  和驻村的兄弟姐妹一起  關心贫困户的衣食住行  关注贫困户的生产  我们送去音响送去精神食粮  为他们搭起通往快乐的桥梁  盘窝在山坡上的百年龙窑  出产桐山村祖传的陶罐碗碟  却养育不了自己的子民  敌不过外面的精彩世界  为把桐山古龙窑发扬光大
期刊
打狗河,乍听这名字就没有好感。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干吗要打呢?血腥,暴戾,没诗意。如果不是朋友,不是因为对岸的白裤瑶风光,我估计一辈子也找不出理由翻山越岭来此观瞻。  同行的还有县移民局和测绘公司的技术员。年前去南宁参加一个笔会,认识一个网络文学编辑小西,她笑道,我爱人是环江的,我们是半个老乡。我说好啊,改天引见一下,认识一下我的小老乡。  今天同车下乡的小韦竟然就是小西的爱人。天意有缘,出门收获
期刊
浓浓的乡愁伴随着春节的脚步飘然而至,家乡的年味便由此弥漫开来。  家乡的年味是家人团聚的亲情味。我的家乡位于桂西北仫佬山乡,春节是仫佬山乡最大且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如果把过年比做一台戏的话,那么年关则是这台戏的序幕。年关把人们的思乡之情搅活了,搅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面工作的游子们纷纷回家过年。家乡小小的车站顿时热闹了起来,每天归人如潮,熙熙攘攘。于是,乡下涌来了一股色彩缤纷的人流,平
期刊
“哑咪坳”是中堡苗族乡的一个地名,又称“赖哭坡”,就是现今的“纳立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四百公里内的人都知晓,70年代以后的年轻人可能只听说而已了。  “哑咪坳”海拔1400米,山势陡峭险恶,一条羊肠小道直通坡顶,路径非常狭窄,人畜行走非常困难。上坳时,15岁以下的未成年孩子一般都是被牵着走,即便是成年人但胆子稍小的还得手拉手,互相拉扯慢慢爬着上,有些人干脆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若是跟一批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