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满李花的故乡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腊月二十九,我们兄弟姊妹拖家带口,驱车前往老家。
  穿过红水河龙滩大峡谷,十来分钟后,龙滩水电站大坝已映入眼帘,也就是进入了老家地界。盘山而上的村级水泥路让我轻松而惬意,感觉故乡其实离我并不远,只是我忽略了她而已。
  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离开老家,随父亲到城里生活。只有在寒假和暑假的时候才回到老家,那是童年记忆里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寒假和寨子里的小伙伴们打陀螺、用鞭炮炸牛屎、堆雪人。暑假利用放牛的时间到水塘里打水仗、抓螃蟹,玩到饿了就到地里啃黄瓜、烧玉米,吃饱了接着玩,以至于忘记看牛而让牛糟蹋了庄稼……
  那时龙滩电站左岸没有公路,回老家得从县城搭便车或乘木船到龙滩,过渡后再步行。如果没遇上便车或船,不管是回家还是进城都要步行,有时一走得三四个小时。
  现在好了,鸟道变通途,红水河左右两岸宽阔的水泥路沿河而上,村级道路全线建设有防护栏,如行驶在高速公路一般,不到半小时,故乡已在眼前。
  车到山顶,巍巍群山尽收眼底,位于大峡谷的石山峻峭耸立,悬崖峭壁,古树参天,山巅有野猴时隐时现,与大峡谷山水相连的山改变锋芒,变成土坡山,群山巍峨,连绵起伏,砖混结构的民居三三两两、星星点点散居在山间。
  电站大坝将奔腾的红水河截断而形成的龙滩天湖镶嵌于山间,在阳光反射下,湖面波光粼粼,既像一面平置于山间熠熠生辉的铜镜,又如佩戴在群山上的一條巨型翡翠项链,雕琢精致,流光溢彩。
  进入山后的腹地,转了几个弯,透过车窗看到前面山坡上白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边,像雪像云又像雾,车里人不禁惊呼:“哦,看那山上,好漂亮啊!”是珍珠李花开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都还含羞待放,珍珠李花已迫不及待地要展现她的风采。
  车里的人已按捺不住,想到珍珠李花海里和她亲密接触,于是停下车,一头扎进花海。
  因为李花,故乡变得靓丽热闹起来。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点头致意,欢迎我们的到来。一股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李花开得极其安静,在属于它们的世界里开成一片朴实无华的海洋。
  在其他地方,我看到过很多李花,但我觉得,故乡的珍珠李花开得更加任性,更加热情,更加奔放,更加执着,更加活泼。李花簇簇,一棵比一棵热烈,一朵比一朵漂亮,洒在地上的阳光被李花剪碎,和散落的花瓣装饰着大地。珍珠李树只有1.5—2米高,珍珠李树是先开花,后长叶,所以树枝上尽是花,不见一片树叶。树干上花紧挨着花一直开满整个枝头,李花白得像雪,淳朴无华,清新淡雅,长长的树枝带着满枝的花朵指向蓝天,分外耀眼。鸟儿叽叽喳喳在花间飞舞跳跃,似乎在花丛中跳一曲春天的芭蕾。而花瓣之间仿佛在窃窃私语,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驻足李花中,我沉醉于浪漫空气中弥漫的馥郁芳香,沉醉于这似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经意间我已远离公路,远离繁华都市的浮躁和迷惘,果林里水泥硬化路在脚下延伸,我任由李花牵引我的脚步,走着走着,遇到一位中年汉子正在护理李树,便和他闲谈起来。他黝黑的皮肤透出家乡人的勤劳朴实,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说起珍珠李,他更是如数家珍。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政府组织村里发展珍珠李产业好几年了,政府不但把水泥路修到了果林里,还把水引到果林。指导果农在果林里养鸡,种植绿色蔬菜等,实行无公害种植和立体种养。李果成熟后,不用到街上摆摊,通过电商平台和每年慕名而来的客商就能将李果销售出去。村里已成为全县珍珠李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村民在珍珠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现在村里的珍珠李已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他脸上的笑容,像盛开的珍珠李花一样纯洁而灿烂。
  谈到依靠珍珠李脱贫致富,他的话语变得缓慢起来。
  “以前我们穷啊,即便是分田到户,一家人一年四季忙到头,种的粮食也不够吃。比如坡背龙家脚龙勤、龙富两兄弟,他们的母亲死得早,父亲是个讲话都讲不清的老实人,因为脚太大,一年四季光着脚板,从未穿过鞋。改革开放这些年,龙氏两兄弟因为没有文化,也不敢出去打工,三四十岁了还讲不到媳妇,是村里的典型贫困户。村里发展珍珠李产业后,两兄弟各自种植了十多亩珍珠李,在帮扶干部和村干的帮助下,靠着勤劳的双手将珍珠李种植得有模有样,短短几年从零收入到有车有房,媳妇也娶进了门……”说到这里,他不禁向我竖起个大拇指。我想,他竖起的大拇指应该包含这几个意思: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村干的帮助;三是两兄弟的勤劳;四是家乡的水土好,得天独厚。
  珍珠李的发展不仅富裕了村民,也改变了村民思想。那年镇里建通村公路,村里个别村民因为公路建设占用几株杉木需要补偿而阻挠施工,躺在挖机前耍赖。现在县里高速公路施工便道建设需要扩宽通村道路,全村村民二话不说,没有一户有怨言,并且主动配合,积极让地让树……
  产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改变,过去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过度使用无机肥造成土质下降,一块地连续种上三两年就不能再种了。发展珍珠李产业后,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过去很少发现的斑鸠、果子狸、野猪等野生动物也出现在果林里……
  老乡的话语时而把我带回到那个“养鸡为用钱、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农耕岁月,时而又把我带回充满激情、充满希望、充满幸福的新时代。
  在故乡的这几天,在和任村支书的堂弟的交流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故乡的情况,心里备受鼓舞。故乡已经发展为以龙滩珍珠李、油桃为主导产业,以核桃、橘红等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为辅助产业的特色产业示范区。
  目前,示范区珍珠李和油桃种植面积达9100亩(其中珍珠李7500多亩,油桃1600亩),核心区种植面积3455亩,拓展区面积2545亩,辐射区面积4500亩,带动周边村2个片区开展珍珠李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示范区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遵循“标准化生产、智能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同步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按照高标准要求,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逐步实现特色产业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产业特色化。
  故乡海拔600—1200米,山高坡陡,父老乡亲结合实际,满含对故乡土地的热爱,在尽量不占耕地的前提下,在坡前或在坳后或在田坎上建设自家农家小院。过去是泥墙砖瓦房,现在都已建成砖混结构的小楼房。房前屋后除了一块菜园,都栽满了珍珠李树。开满李花的季节正逢春节,一个全家团圆的幸福时节,大人们坐在珍珠李花下喝茶吃饭喝酒,畅谈家常,小孩们在花丛里嬉戏,快乐的笑声荡漾在花海里久久不散。
  怒放的李花是对故乡乡亲们辛勤劳动付出和春风化雨及大地无私滋养的回答,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乡亲们像李花那样纯洁素雅,他们对土地和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热爱将会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阔。
  珍珠李花开了,伴随着浓浓春意,桃花、梨花、柚子花、油菜花……都将在春天里绽放!
  作者简介:李文干,广西天峨县人。作品散见于《中国国土资源报》《广西日报》《广西党建》《广西教育》《河池日报》等刊物。
其他文献
一  桂西北,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茶村瑶乡,山风猎猎。  “分钱啰,分钱啰!”清晨,山风吹过树梢,泛起一丝丝凉意,也吹来敲击心鼓的声音。贫困户阿蒙一骨碌爬起来,抓起衣服往身上一披,匆匆抹了一把脸,三步并作两步往外走。  村委的小楼前摆着一张垫着报纸的桌子,桌子上码着一沓沓粉红的钞票。村委的几个人在忙着,有人在唱名单,有人在清点钞票,有人在旁边察看。乡亲们已经整整齐齐地排好队,伸着头,焦急地望望前
期刊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走在南宁市民族大道的林荫道上,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喷薄而出,阳光洒满大地。我沐浴着清晨舒适的阳光,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万物生长靠太阳,幸福生活感党恩。”  我漫步来到石门森林公园,虽然是清晨,但公园里热闹非凡,男女老幼,或运动,或游玩,一派祥和。站在树杈上的一对对、一群群鸟儿,那是红冠和斑鸠,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鸟,它们放开了喉咙,争先恐后地鸣叫着,一阵阵爽朗
期刊
盛行于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双村的闹鱼节,追溯起来,其源起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节庆活动分为喊节、祭祀、闹鱼三个阶段,一般在苗族新禾节前后举行,是当地苗族人民表达驱逐虫害、感恩大自然馈赠、喜迎丰收年景的重要传统节庆活动,是融水保存较为原始的苗族传统民俗活动的代表,2016年被列入柳州市级“非遗”名录。喊节  闹鱼节的前一天中午时分,良双村的牛塘和洞寨两个苗寨的村民们便聚集到良双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114-03  广西师范大学蓝武教授与弟子蒋盛楠共同完成的力作《点校与研究》一书,于 2016年 5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并由广西师范大学予以资助出版。 该书不仅对《白山司志》作了认真地点校,而且对该志作了深入地研究,不愧为我国土司专志研究
期刊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个年头了。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里,生前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他的勤劳、善良与正直,就是他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父亲1945年出生于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村党组织的工作,历任生产队记分员、农辅员、生产队队长、村支书等职,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
期刊
文市镇地处桂北边陲,与湖南交界。该镇山清水秀,历史久远。勤劳善良的人民世世代代栖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并且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生动感人的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三次经过灌阳,在该镇留下许多红色的足迹。红军战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和当地人们共同写下一个个军民鱼水深情的美丽故事。为了弘扬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当地县委组织了“紅军在灌阳挖掘收集史料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我
期刊
初春的风,还带着刺骨的寒意,时而舒缓时而高昂的锣鼓声、鞭炮声已在我的家乡响了起来……  大仁村电影院外,五米高的尖顶上方,一个大红包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充满挑衅地睨视着下面的人群。一个金字塔式的人梯已经搭成:第一层,十二个膀大腰粗的汉子站成一个圆圈,竹棍分别搭在自己和对面汉子的肩膀上,六个汉子先后站到竹棍组成的平台上,同样的办法搭起第二层平台,第三层由三人组成,第四层只上舞狮头的一人。狮子正在从下往
期刊
村口的大樟树  替代了我的母亲  在村口等我很久了  我沿着叶脉生长的方向  寻着坝上的水声  又一次回家了  媽妈说  “茶子岭大田”种出的稻谷最香  要留几担给我回家打点新米带走  “大将岭大田”种出的马蹄子最甜  回家过年让我带点  “茅园口”那块地水分足  种什么瓜果都又脆又爽口  大塘边那分地种的芋头最粉  “沙山勒”那块田不种二苗  种红薯才有好收成  ……  每次回家母亲都让我带点 
期刊
我的故乡兴隆街偏居于广西马山县林圩镇一隅,是一个壮族小山村。尽管故乡与我所住的县城近在咫尺,相距不到三十公里,但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主要是因为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都到外地谋生了,也没什么急着要办的事。尽管如此,每年春节、清明节是一定要回去一两天的,因为根基在那里,亲情还在,记忆还在。  拾掇故乡的记忆片段,应该是懂事之后、外出上高中之前那段成长历程。在故乡经历的挑水、打柴、戽鱼的活动记忆犹新,难以忘
期刊
灌水,柳宗元曾在《愚溪诗序》里提道:“灌水之阳有溪焉,名冉溪。”“灌水,今灌江也,为桂林市灌阳县县河。”在一些文献资料里,也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灌阳,《寰宇通志》里记载:“因灌水为名。”  从这个角度说,灌阳的名字是沾着水的,名字是有灵气的。俯视灌阳,像一片向西弯曲的树叶,镶嵌在海洋山脉和都庞岭山脉之间。清澈见底的灌江,蜿蜒贯穿其间。  自古以来,人类依水而居。从灌江两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