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想教人作文很难,但他又曾写文,介绍自己如何写小说,有杂取种种之说。鲁迅先生所说难的就是一些作文的宏观方面,而教人做的则是一些微观方面吧。现在,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使一度令人茫然和头疼的作文教学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但是,当我们的学生都按照某种格式去作文的时候,有两个严重的后果产生了:一是作文千人一面,二是许多作文只有一个空架子。于是,有人站出来大声反对说,不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规范,而应该教给他们活的东西。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问题,如果只注意到宏观方面,作文教学未免显得空洞,如果只注意到微观方面,则又会陷入死板。所以,我们有必要完整的认识,全面的展开。
在作文的教与学的实践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学生表现在作文中的思想与自身的真实思想认识水平不一致,他们写作文总喜欢写一些空话、大话、套话、假话,搬用一些政治性的词句等等之类。这些话如果是由文章實际自然而生的,倒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些话与文章思想内容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根本沾不上边。这表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尽管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客观现实中合理得出来的,他们只是用了时兴的观念去对应所有的客观实际。换言之,这些学生还没有打牢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世界观在根本上就是不够科学的。只能发些“这是极其伟大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之类的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的议论呢?为什么许多学生作文东说几句,西说几句,而不能围绕一个中心一层一层地论 述下去呢?这是有的学生是非界限不明,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所致。看来,作文的第一关,关于人的思想问题,所涉的绝不仅是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的整体素质问题,显然与人所受的综合教育和环境影响有关。教师要清醒地从一定的高度从一定的广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更要让学生懂得这样去做,使他们自觉地多方面地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唯物辩证观。没有这一点,是无所谓作文的,哪又谈得上作文的好坏高低呢?
与第一点一样,学生不懂得这一点或没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而存在着一种带有普遍性、顽症性的现象:不少的学生作文没有鲜活的材料,写好人好事就是帮人推车、给人让座之类,写社会变化就是盖高楼、起大厦之类,阐明什么事理,往往是古有司马迁,今有张海迪,中有陈景润,外有爱迪生,有些学文科的学生还总是搬用 、滥用概略的中国革命史。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一个学生在多数情况下的作文,都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没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的。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不反映现实也就没有新意,只能是旧事重提,老调重弹,所以学生越写越没兴趣,甚至越写越害怕,怕自己“理空词穷”。这都是没有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带来的后果。由此还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主观的偏见:说好就好得不得了,说坏就坏透了顶,特别是后者。不少的学生常常随心所欲地、不负责任地夸大社会中的阴暗面,如说:“现在的中学生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垮掉的一代”,诸如此类一些偏激之词,显然是主观片面、不合实际的。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养成了一种恶习,一要论理就绝对化、简单化。
如果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和相当的材料,怎样表达应该是不困难的,但仍有一些学生一接触到写作文,就特别摆开一种架式,似乎要精妙绝伦,成一家之言,流传后世,结果连平常最熟悉的话语也写得文绉绉的或疙里疙瘩,弄巧反拙了;有的甚至写得不成文章,把记叙文写成流水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之间油水分离,写说明文不懂得如何着手写清楚。关于表达,固然有技巧可言,但倒不如归之于“说话”。现代中学生,由于受现代化多媒体传 达形式的影响,说话、口头表达具有了一定的机会和基础,老师完全可以点拨他们将此联系到作文的表达上来,以促进书面表达。它们都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对于写作文来说,都是一些大的方面的问题,它们重在能启示中学生为写好作文打下必要的思想和思维基础。(单位:吉林省白山市第五中学)
在作文的教与学的实践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学生表现在作文中的思想与自身的真实思想认识水平不一致,他们写作文总喜欢写一些空话、大话、套话、假话,搬用一些政治性的词句等等之类。这些话如果是由文章實际自然而生的,倒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些话与文章思想内容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根本沾不上边。这表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尽管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客观现实中合理得出来的,他们只是用了时兴的观念去对应所有的客观实际。换言之,这些学生还没有打牢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世界观在根本上就是不够科学的。只能发些“这是极其伟大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之类的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的议论呢?为什么许多学生作文东说几句,西说几句,而不能围绕一个中心一层一层地论 述下去呢?这是有的学生是非界限不明,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所致。看来,作文的第一关,关于人的思想问题,所涉的绝不仅是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的整体素质问题,显然与人所受的综合教育和环境影响有关。教师要清醒地从一定的高度从一定的广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更要让学生懂得这样去做,使他们自觉地多方面地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唯物辩证观。没有这一点,是无所谓作文的,哪又谈得上作文的好坏高低呢?
与第一点一样,学生不懂得这一点或没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而存在着一种带有普遍性、顽症性的现象:不少的学生作文没有鲜活的材料,写好人好事就是帮人推车、给人让座之类,写社会变化就是盖高楼、起大厦之类,阐明什么事理,往往是古有司马迁,今有张海迪,中有陈景润,外有爱迪生,有些学文科的学生还总是搬用 、滥用概略的中国革命史。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一个学生在多数情况下的作文,都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没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的。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不反映现实也就没有新意,只能是旧事重提,老调重弹,所以学生越写越没兴趣,甚至越写越害怕,怕自己“理空词穷”。这都是没有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带来的后果。由此还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主观的偏见:说好就好得不得了,说坏就坏透了顶,特别是后者。不少的学生常常随心所欲地、不负责任地夸大社会中的阴暗面,如说:“现在的中学生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垮掉的一代”,诸如此类一些偏激之词,显然是主观片面、不合实际的。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养成了一种恶习,一要论理就绝对化、简单化。
如果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和相当的材料,怎样表达应该是不困难的,但仍有一些学生一接触到写作文,就特别摆开一种架式,似乎要精妙绝伦,成一家之言,流传后世,结果连平常最熟悉的话语也写得文绉绉的或疙里疙瘩,弄巧反拙了;有的甚至写得不成文章,把记叙文写成流水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之间油水分离,写说明文不懂得如何着手写清楚。关于表达,固然有技巧可言,但倒不如归之于“说话”。现代中学生,由于受现代化多媒体传 达形式的影响,说话、口头表达具有了一定的机会和基础,老师完全可以点拨他们将此联系到作文的表达上来,以促进书面表达。它们都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对于写作文来说,都是一些大的方面的问题,它们重在能启示中学生为写好作文打下必要的思想和思维基础。(单位:吉林省白山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