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事儿妈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ianyi199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商务活动,主人在川味饭店请客。不过,他很挑剔,认为那里的川菜不够正宗,对服务也不满意。他像个考官,不时提意见,弄得餐厅服务生很紧张,小心翼翼地应答,唯恐得罪了这位神仙。席间,主人问在座的人:“你们说说,这黄辣丁儿少了什么作料?”有人说了几种答案,都被他否定了。最后,他自己揭开谜底:“缺黑花椒和仔姜!”众人一哄声地夸他“对川菜在行”,他很得意。也许是因为受到了鼓舞,对接下来的每道菜,他一一进行点评。
  饭后,大家作鸟兽散。身边有人嘀咕:“这人怎么这样儿?整个一事儿妈!”被我听到了,不得不说他:“怎么说话呢?”不过,我也有同感,觉得主人过分挑剔。不就是吃顿饭吗?没必要太较真儿。像他这样有点儿身份的人,应该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吃饭时,大家聊聊厨艺,点评一下菜品,不仅可以活跃饭桌上的气氛,说不定还能使大家长点儿知识,本来是挺好的事。问题是那位老兄,说话的口气不像闲聊,倒像是故意挑刺儿,弄得大家有些尴尬。
  作为上帝,消费者有批评饭店的权利,却不能不在乎自己的脸面。满桌子的菜品,如果真的像主人说的那么糟糕,说明他们没有选好饭店,或者是点菜的人对那里不熟悉,菜品安排上存在着问题。如此请客,是不是有对客人“招待不周”的嫌疑?
  不过,对吃饭很讲究的人不是现在才有的,自古就有这样的“事儿妈”。孔子就讲过:“割不正,不食。”(《论语·乡党》)对于这句话,学者们争论不休。有人说,孔子说的是不吃腐肉;有人说,这句话表明孔子很古怪,即不把肉切割得方方正正的,他就不吃;有人说,这句话说的是饮食伦理规范,即来路不明的肉是吃不得的;有人说,孔子心存悲悯,只吃那些没有被他看见宰杀动物过程的肉;还有人说,孔子爱护动物,不吃因屠杀而受惊的动物的肉。
  以上各种说法,都曾引经据典。究竟解释得对还是不对,我也说不清楚。曾经看到过“牛肉说明书”,里面有牛肉分割图,标注着牛身上每个部位肉的名称。据说,不同部位的肉,营养成分是有区别的。于是想,孔子说“割不正,不食”,是不是因为他对肉食很有研究?如果是这样,他倒未必真的在乎肉块儿切得是不是方正,而是很在意肉是什么部位的。比如今天,有人不吃动物某个部位的肉,主要是因为饮食习惯,或者是出自对食物某种特殊的理解。
  也许,春秋时期的“小资”们吃肉都很讲究,那时已经有了动物肉类分割的习惯。不然,孔子为什么说那种“事儿妈”的话呢?
  实际上,孔子说“割不正,不食”这句话的前后,还说了很多关于饮食的话,看上去有些过分讲究: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食壹而食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虽然,春秋时期离我们非常遥远,但绝非茹毛饮血的时代,圣人对饮食是非常讲究的。我们心中的古人,也许与当时的真实状态存在着差别。时至今日,我们生活中的有些方面,可能還没有达到古代的水平。孔子关于饮食的观点,有些和现在的养生观点一致,有些则让人莫名其妙。圣人的饮食观点,不一定都是符合科学的。笼统地斥之为事儿妈,可能简单化了。这样看来,对有人在饭桌上挑刺儿,有时心存反感,说不定真理在事儿妈一边。
  摘自《新一代》
其他文献
秦武王嬴荡长得人高马大,身体壮硕,有不少蛮力没地方使,就经常与一些勇士摔跤、打斗。一些大力士因此受到了重用,还加了俸禄。有点蛮力就能当大官,这自然吸引了不少大力士,齐国人孟贲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儿。孟贲以力大无穷而闻名于世,据说他在水里不怕蛟龙,在陆地上不惧虎狼,在野外看见两头牛打架,他就去劝架,用手一分,一头牛倒地不动了,但另一头牛还不停止。孟贲大怒,左手按着牛头,右手用力
期刊
很多美学方面的学者都认为艺术家是有些先天与人不同的禀赋在,这种禀赋并非人人可以求得的,应该承认,它是上天的一种宠遇。  不过,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我们虽无法求得宠遇,却可以借培养后天的兴趣来弥补这种遗憾。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在成人之后成为一个很伟大的画家,我们却可以让他在一生之中都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以享受作为一个欣赏者的乐趣。  我们有的父母付得起很昂贵的学费,送孩子去学画、学钢琴、学小提琴
期刊
看了《清明上河图》,我们知道北宋的首善之区开封,是个繁华的城市。  有一位身居乡野的士大夫,薄有赀财,向往首都的声色欢娱和排场气派,不甘为土佬的他,总有一种怏怏然的遗憾。有人提示:何不到相国寺的花市,觅一都市女子,讨回来做妾,让她侍候你,你不就过上京城人的生活了吗?  果然,这位老土央媒婆撮合,花了若干银两,用一顶小轿,将一位原是蔡太师府上的美娇娘抬回来,心里自然十分高兴。那女子很看不上乡间的土里
期刊
黄永玉是中国画院院士、画家、作家,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著有《黄永玉木刻集》《黄永玉画集》,书画代表作品有《阿诗玛》、生肖邮票《猴》和毛主席纪念堂山水画。  12岁独自外出谋生,14岁发表作品,32岁享誉全国,50岁考驾照,80岁上时尚杂志封面,93岁飙车……这个人的名字叫黄永玉。  黄永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400多年前的老祖宗到现在,黄家一直没有离开过笔墨
期刊
在美国,有一些慈善组织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他们建立了一些穷人居住的避难所。  西雅图最大的“无家可归的避难所”,在港口一条很偏僻的路上,那地方原来是海军一个空仓库,依据西雅图法律,空下来的仓库都要给慈善机构用的。  西雅图的穷人经常光顾仓库,这儿已经成为他们临时的家,但是穷人太多,来晚的人只好在外面等候。一天,天下着雨,仓库外面站着很多人,警察过来问:“你们在这儿干什么?这么多人不能站在这儿。
期刊
针对足球的赌博,叫做赌球,那么针对科举考试的赌博叫什么呢?比赛用球,考试用笔,算赌笔吧。清朝年间,广东有种赌博的方式,就是赌科举考中者的姓氏,人称“闱姓”,又称“卜榜花”(因为参加科举考试,叫入闱,闱是科考的代称)。跟花会,白鸽票一样,都是广东大赌盘,火的时候,人人着迷。  都说,美国人好赌,见什么赌什么,看见驴子打架,也会赌一把,看哪个赢。其实,中国人之好赌,一点也不亚于美国人。凡是有胜负,而且
期刊
泾渭分明的青春,像鸡尾酒,被一路上记得住又记不住的调酒师把弄在手中。晃动晃动,透过玻璃,最终能看得到清晰的走向。  从中文系毕业,不懂新闻,做东西只有一个原则——自己感不感兴趣。  大多数孩子觉得自己很特别,其实在外人看来他们都一样。从事传媒的孩子却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想做出令全行业人士为之膜拜的作品,一个比一个自我,却打心底里认为自己能代表所有的观众,比如我。  那时我做出来的自以为特有水准的新闻
期刊
创业者如何取得重要的第一桶金?下面介绍掘第一桶金的四种方法:  一、一门手艺  都说拥有万贯家财,不如有一薄技在身。就凭这身薄技,最低目标是能养家糊口,最高目标是能发家致富而创下万贯家财。  张果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把自己的姓名写到行星上的企业家。他是一个木匠,在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学会了生产雕刻樟木箱。凭着这门手艺,他在广交会拿到不少订单,20个樟木箱,赚了一万多元。 
期刊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开基立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曾在元朝做官的人不愿服侍新朝,隐逸在山林的讀书人又对这位暴发户皇帝没有好感,至于那一群开国功臣,不但武多文少,而且不易驾驭,都不是治国安邦的理想人选。  朱元璋网罗人才的手段以恐吓为主。避居上海的秦裕伯不愿出仕,皇帝亲笔写一道手谕给他:“坚守不出,恐有后悔。”秦裕伯只好从命。高启曾参与修撰《元史》,后辞官不做,朱元璋十分不满,寻了个由头把他
期刊
曾有人做过调查,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都成为世界上质量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从不一味追赶潮流,从不盲目创新,搞实业的德国,如何创造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品牌?  打好基础,慢就是快  几个月前的一个雨夜,我驾驶某德国品牌汽车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突然遇到前车刹车。在10多米距离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