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工程观的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工程观的界定以及大工程观念的阐释,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社会性和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实施 “大工程”观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大工程观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姚立根(1966- ),男,河北晋州人,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知识管理;牛贵霞(1966- ),女,河北曲周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大学英语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河北邯郸056038)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工科人才经济管理素质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6090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2-0103-02
  
  工科是工程学科的简称,是应用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和文化等限制下,利用并改造自然,发展和开发社会所需求产品的学科。工科作为一门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科,需要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手段和经验,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原理。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有:土建类学科、水利类学科、采矿类学科、电子信息类学科、热能核能类学科、仪器仪表类学科、化工制药类学科等等。工科人才指在
  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一、工程观的界定
  
  工程是综合应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在物质、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和文化等限制下,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发展和开发社会所需求产品的有创造力的实践过程。工程是一种创造新物的活动,工程活动的目的是建造一个新的存在物。工程包括对技术内容的事物进行构思、设计、制作、建立、运作、维持、循环或引退的过程。
  工程观是人类关于工程活动的主观意识和基本理念,是人类关于工程活动的认识和觉悟,是人们认识和进行工程活动的指南。人们对工程活动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传统的工程观,把工程单纯解释为某种专门技术的运用,认为工程活动仅仅包含改造自然的工程活动,认为工程就是对不同领域的技术发明的综合集成,从而把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过程排除在工程活动之外。这种“狭窄于技术的工程观”和“技术上狭窄的工程观”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综合化发展的特点。概括起来说,传统的工程观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没有把生态规律与人类的社会活动规律视为工程活动的内在因素;二是工程科学的理念尚未形成,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工程理论;三是工程活动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面,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限制和反作用的一面;四是不重视工程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和社会对工程的促进、约束和限制作用。在传统的工程观中,仅仅将生态因素、社会因素视为工程活动的外在约束条件,忽视了工程的社会性、生态性和系统性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人类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愈来愈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传统工程观念进行彻底的反思。
  
  二、大工程观念的提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日渐突出,人们对工程的理解正在发生着变化,以往那种把工程单纯解释为某种专门技术的运用观念,逐渐被“大工程”观念所取代。当代工程活动不应是一味改变自然的造物活动,而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子孙后代的造物活动。当代大工程观的确立反映了当代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交叉融合、协调建构的新趋势,对于开展工程教育和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工程人才有重要意义。
  “大工程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工程教育界“回归工程”的直接产物。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提出,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其含义是要将人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到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过程。这不仅是指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而且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日益增进的了解,从而培养具有集成知识、系统方法和工程实践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上世纪末组织调研组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报告指出,从大工程观念出发,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既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基础,又要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必须对经济环境(市场)、社会环境、公共政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审美以及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与适应。
  大工程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价值观、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和工程社会观。工程价值观的基本思想是以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人类福利价值创造。这种价值观体现了价值综合的特点,具有多元价值统一的特点。工程系统观是指工程活动系统必须与其他的系统相协调。因此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要树立系统科学的观念与系统思维的方法,科学地处理工程实践中的系统问题。工程生态观要求工程活动要遵循生态活动的规律,使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工程社会观认为工程活动本身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工程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在当代的学科交叉渗透趋势下形成的大工程观是对工程和工程活动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工程观的扬弃和超越。
  
  三、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程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的突出,现代工程教育正在成为一种多元价值综合交叉的教育。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没有反映现代工程的交叉综合特点,存在严重不足,主要反映在:
  传统工程教育的观念和模式以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为主导,对人文理性与生态优化较为忽视。传统工程教育观念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指向外部化,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和人对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忽视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无视自然资源的限制性。更重要的是,原有工程教育只局限在技术层面,工科毕业生不懂成本、经营、管理,缺少人文修养,综合性思维、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也严重不足。
  工程教育的现实状态与21世纪的社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工程实践的需要,需要以全新观念理解“工程”这个概念的内涵的要求,取得以“大工程”教育理念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基于大工程观的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地方工科学校主要是面向基层和工程一线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必须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社会性和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大工程”教育理念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向全面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的内容可划分为两大类:人文知识(价值知识)教育和科技知识(工具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传授的是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的目的、意义、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知识;科技知识教育传授的是科学和技术,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这两类知识分别反映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取向。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具理性主义逐步取得了工程教育的统治地位,高等教育由人文科目逐步转向实证科目,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上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技术化特征,专才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突出特点。这种传统的教育观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带有强烈的功利性。然而,人文、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很好地融合不同学科才能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接触多种文化,学会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学会与不同的人群交流与沟通,能在多文化的团队中工作。
  众所周知,工程技术活动中既有科学性因素,也有功利性因素,还有社会价值性因素。它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自然资源、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需要用全面的工程教育进行整合。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强调观察世界的全面视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综合技术和人文、技术和商贸,培养学生以多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工科人才要加大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工程教育要培养适应当代工程特点的工程创新人才,工程教育要以培养创新意识、科学作风和创业精神为核心。应当在本科教学计划中为其安排四年不间断的创新教育培养环节。创新培养的课题要来自工厂和企业,一个班可以分成若干课题组,承担不同的课题;要从学科发展前沿和产品生产销售第一线两个方面,对有关设定创新目标的信息资料进行查询、调研,然后汇总、整理、归纳、消化,得出是否具有先进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结论,并写出报告。此外,工程教育模式要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拓宽专业领域,注重学科交叉,立足素质教育,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训练。
  第三,基于大工程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在“大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人才培养既要注重科学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基础,还要注重经济、管理、人文基础,更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并按纵向层次搭建4个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学生自选课平台。
  第四,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以工程和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践教育。工程科学是“实学”而非“虚学”,工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现代工程教育更加强调面向工程实践和技术前沿,突出大学生在实践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学以致用”原则的指导下,工程教育要精心设计切合本专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如实施“三个训练模块”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即: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分析与设计能力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此外,要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以工程设计、实验、科研、科技活动等为主线,组织教学计划,实现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
  
  五、研究结论
  
  工程观是人类关于工程活动的主观意识和基本理念。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系统性等特点日渐突出,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需要树立大工程观。大工程观包括工程价值观、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和工程社会观。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社会性和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实施“大工程”观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向全面的工程教育,加大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强化以工程和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万庆.坚持“大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7-11-02.
  [2]汪应洛.以当代工程观引领工程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11-13.
  [3]曹万林,李振泉.大工程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新举措[J].北京教育,2008(1).
  [4]涂善东.解读全面工程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11-2.
  [5]罗福午.大学工程教学16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正】 医院工作质量的优劣是由医院内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当前医院改革中,如何简便、合理地评价一个医院的工作质量,对其进行宏观控制是现代医院管理中需
结合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特点,探讨ChemOffice软件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倡把ChemOffice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职业高中校长在培训需求方面也不尽相同。
【正】 信息(Infovmation)是现实世界现象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同材料、能源一起被称为现代物质文明的三大支柱。信息也是医院管理和医学发展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
1988年6月28~30日,河北省卫生经济学会在古城保定召开了学术研讨会。来自全省卫生系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7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收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承包
本文阐述了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了针对计算机病毒、黑客、蠕虫病毒的攻击与防范措施,总结了网络安全防护通常所采取的方法。
本文通过介绍我院临床专业本科生辩论队,阐述了如何将辩论这种方法应用到临床教学中.从辩论队的组织、培训、辩题的选择、辩论规则的制订和辩论会的实施等方面介绍了我们的经验.通过辩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查阅、分析、应用文献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
不得在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地点之外办学;未列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当年公布的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学校名单的民办高校,不得招收学历教育学生……2007年,为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
scanf是C语言中主要的数据输入函数,在使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scanf函数的使用格式入手,分析了该函数在调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