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岚3.5亿抑郁症患者的希望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z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有关数据统计,放眼全球,共计3.5亿人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仅中国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而说到抑郁症,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胡海岚,一位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专家教授.多年来,她一直兢兢业业地寻找救治抑郁症的钥匙.她掌握着整个学术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是当之无愧的医学界“大牛”.
其他文献
大丽轮枝菌可侵染棉花、马铃薯、番茄等660余种寄主植物,引致黄萎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深入了解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在前期棉花提取物诱导大丽轮枝菌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上调差异表达的线粒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VdGut2 (VD592_6958_Chr4)和非差异表达的胞质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VdGpd(VD592_10256_Chr2),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 表明,两个VdGut2敲除突变体菌株的产孢量较野生型菌株分别下降了32%和41%,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70%和51%,菌落生长
研究红托竹荪多糖(Dictyophora rubrovalvata polysaccharide,DRP)对酒精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得DRP的含量为74.68%±1.32%,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初步分析表明DRP是含有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的吡喃环多糖.当DRP浓度达到3.0 mg/mL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0.12%,其还原力为0.31,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8.07%.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阳性对照组(PC)、红托竹荪多
点滴复膜酵母Cyniclomyces guttulatu是一种定殖及生长于犬、兔、豚鼠、龙猫、大鼠和小鼠等动物胃肠道内的真菌.与大多数传统酵母相比,点滴复膜酵母具有耐酸(pH 1.5-4.5)、耐高温(38-42℃)的独特生长特性,可在体外快速增殖.腹泻动物粪便中可见大量点滴复膜酵母,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感染点滴复膜酵母会引起明显病状,但其被认为是多种动物的机会性致病菌.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明确点滴复膜酵母的基因结构和注释信息,获得点滴复膜酵母的系统性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结果 显示基因组大小
2021年8月30日,国际著名光化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及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rn194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的藤岛昭是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呼声很高的科学家.藤岛昭的研究领域是光电化学,被誉为“光催化之父”.上世纪50年代发明半导体之后,出现了半导体电化学领域,但是直到1972年藤岛昭等人发现“本多—藤岛”效应,这一领域才拓展为光电化学.
期刊
2021年,当彩色的画面一次次转为黑白,已有28位院士离我们而去……rn气冲霄汉,九州惜叹.rn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一座华美的大厦,那么这些院士们,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柱石和栋梁,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安心,就象大地,负载一切众生……rn“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干只是一种习惯,责任永远高于名誉,他们呕心沥血,献身科研,目光所致,皆为华夏.这一年,他们的生命,成为镌刻在时光机里的印记,我们缅怀,穿越时间、空间,如丝如缕、挥之不去.在田间、在医院、在水下、在太
期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的确,随刻科学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这得益于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甚至影响、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rn科学是无国界的.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中国科学家更是身体力行地为全球科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的科学家虽然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但出他们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有的甚至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期刊
斑玉蕈\'闽真5号\'品种系以\'闽真3号\'与\'白玉-01\'作为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菌盖白色,呈半球形,表面斑纹少而小.鲜菇蛋白质含量2.1%,氨基酸总量1.43%.示范栽培表明,\'闽真5号\'菌丝最适培养温度20-27℃,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12-17℃,袋栽菌包培养周期为110d,出菇周期为28 d,平均单袋产量635.17 g/袋.该品种具有栽培周期短、产量高、商品性状好等优良性状,适用于袋栽工厂化周年栽培.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想象.rn2021年5月15日早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让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当来自火星的遥测信号传回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中国航天人们激动高呼,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的总设计师张荣桥更是泪洒现场,不能自已.
期刊
“做基础研究,我们科学家要有前瞻性,做的是明天\'不被卡脖子\'的工作.”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说.rn周其林在不对称催化领域深耕20年,发展出一类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是迄今为止最高效的手性分子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
期刊
2021年2月26日,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上发表的一篇名为《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的论文引来国际数学界的强烈关注,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就对其进行引用.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的特任教授——陈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