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咏春拳反擒制法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oo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劳咏春拳反擒手法与其它咏春拳反擒手法相同,但少为人知,原因是本门一直没有公开设馆授徒。古劳咏春拳反擒制法即是本门各种对拆中手、身、步的整体灵变。在对拆中凭皮肤的感觉可知对方力点变化,借势借力反擒制,能达到跟手取力点的灵变,则本门二十多个散手动作可擒可制,可反擒制而还原。手的反擒制有三节变化,身步的运用是整体移动,可令对方背势。手、身、步变化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以整对散,使敌终被我擒制。知其法者,擒制还原生生不息,不言绝招;不懂其法者,只知招式而失于跟制,终被人制。所以古劳咏春拳反擒拿法在实作中没有预先想好的招式,更无反擒绝招,一切全在自然反应。


  擒拿是近身黍离手后的技法,通过对拆练习,使劲力运用于手、身、步灵变之中。要求动作灵敏、快捷、用力得当,马步笃实,功底深厚,呼吸如常,跟随自然,守中用中。一旦变化反擒,则令对方背势、失重,无力可施,方为妙法。反擒的变化始终贯穿着本门技击心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又分迎面而转之擒与反擒和逆面而制击之反擒顺打。


  迎面而转之反擒制是本门对拆中已具备的保中用中的习惯身形、马步变化。三节灵变则是上、中、下三路的协调变化和掌、桥、肘的灵变运用。身形之变化同样是本门的左、右、高、低、前、后的运用。步的变化同样是本门之二字小四平马、后弓箭马和三角马之前、后左、右变化,以及圈步、跳步变化。故要达到本门的反擒灵变,必须要通过数年对练,并在对练中真正掌握好跟随自然的,方能在单推、双推之中贯穿各反擒法而练之(当然其他的对拆也可加入自由练习)。


  在此单介绍一下古劳咏春拳反擒制鹤顶手和肘制击的动作变化。本门的鹤顶手其实是咏春拳上勾手的膀手动作。可由上鹤顶手变化成左、右、前、后、上、中、下鹤顶手。鹤顶手的动作非固死之形,全凭手桥的缠扭和掌、指的各关节带动肘上下变化,从而通过筋骨的曲伸,使内劲达到肘和桥手。这暗劲内紧外松,而非肌肉僵死,只有这样,才能以皮肤感知对方的来力和力点,轻微触及则有感皆应。这种自然反应是最快捷的,劲的运用则连绵不断。反擒制的用力应是借势借力,而非斗力,单用整体暗力足可以,只有击人才发力。鹤顶手(鹤膀手)反擒制有迎面而转,逆面而击之法,可先反擒后击,又可反擒制合一(制即击也)。如:对方以左右两手突然擒我右腕和中节,向外侧牵制反扭,欲断我臼骨,我以手部皮肤感觉其用力的方向是向上,即速以鹤顶手之暗劲之,同时顺其势,突然成鹤顶手,迎面而转,身步下沉,另一只手反托其肘反擒之;对方若收拳沉肘,我 则顺其收肘之势,鹤顶手变横斜下压的动作,另一只手同时由上托肘变下扭肘,即两手成上压下捉横斜发力,上压之手反拿对方手腕(指)的同时,速发下压横斜劲(顺对方收势),肘击对方胸部。若对方在收肘下沉的同时,另一只手(肘)击来,我则以身步控其右侧,扭肘手发横斜力,肘击对方腋下,其击出的右肘可不制自化。若其沉肘后以肩靠击我,我鹤顶手则变撑托掌,猛截击其下颏,一斤力变二斤力,对方必受挫而失重。数月前,我曾与一位习南派洪拳的拳友试擒手,从中了解到每一种拳都有其反擒拿手法。他对我说,他师傅在生前曾教他:一旦被人拿住手,只要立即收势沉肘,另一肘猛力击对方即可。这的确是一种反擒拿的绝招,是合乎拳理的。我与他一交手,方知其功力很大,马步坚实,发力刚劲,若跟手不及,必被其反擒而击之。我凭着皮肤感觉才化险为夷,靠跟手和肘法才反制之。拿法、接法、击法、反擒法、摔法,都应做到跟手能还原,否则只能停止在招式上。那位拳友只懂预先想好的“绝招”,只能说是固定的招式,故反擒而不力。这可能与其师传或本门(对方的拳种)的保守而未学全有关,也可能与对方悟性和无跟手对练有关。所以说古劳咏春拳有规律的对拆训练是实作训练的高级训练方法,而意合技法的对练应是武术极高境界的体现。在授徒中我曾观察过,先要徒弟扎马(小四平底马)三个月后,徒弟可一次扎小四平马二十分钟,他本人觉得马步比以往坚实。但是一到对拆实作训练时,马步仍然有不坚实的现象。后来改定步对拆训练,不出十天时间,他本人感觉马步坚实自然,身上内气激荡,功力日增。


  究其原因,平时对拆中的动作就是在练就实作中的技法,是以形代意的训练,也就是意的训练。只要在训练中由松到紧,由慢到快,意气必得。对拆中意的训练则需师傅的提示再加上有机的训练步骤。所以古劳咏春拳的反擒对拆训练和其它对拆一样,其中就有意的作用。


  本门反擒制的肘击法可迎面而转反擒制(击),亦可逆面而击制。欲掌握肘的反擒制法,先要拆熟本门肘法达灵变后,再变化于反擒动作之中。各种反擒制都应生生不息可还原。如在近身实作中,对方突然左手拿我右手腕急转向左,并以右肘由上向下、向后,擒我肘关节(其左手抓拿我手腕外推),欲反我中节臼。我先以皮肤感觉其来势,先向上(其擒肘),即沉步转左,左手速顺其向上之擒力点变上抽提肘,左手腕内扭成拳向上引化,右肘猛击对方。此时我顺其背,其必被化而受击。若对方入中迫靠欲击放我,我感其靠心向前,即走右三角步消其来势,左手沉肘护拦,右肘击对方左胁,或急向左退三角步,成后外斜之后弓箭步,右手拿其腕,以暗劲伸直(肘微曲)拖,左手拿其肘(管扣着),同时左肘击对方右侧肋或肩臼,或感觉其向前靠势后,转左三角步避开来势,左手上勾其颈,顺势沉肘,起右膝击对方下颏。肘反擒制法彼此手搭手用力转势,均不知对方用何手法。而懂得取其力点变化之虚,则为最快最有效之反擒法,这种取力点之反擒法用任何一个动作都可生效,实作中不管迎面而转或逆面而转都可以,此为快打慢之理。这种快应是灵变之快、跟进之快,而非反擒之一招二式之快。□
其他文献
鸿雁客栈  黄昏时分,连绵群山雾霭沉沉,凄厉山风掠过萧疏林木,呜呜作响。  群山之间的某处缝隙,有一条羊肠小路盘 (tuó音驮)往复,此为汀漳要道。  山顶叫板寮岭。板寮岭上,有一间客栈,叫鸿雁客栈。  客栈门两侧楹联书:两岸荻花鸿雁影;满途荆棘鹧鸪声。  鸿雁客栈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当垆卖酒,一袭白衣,纤尘不染,高耸的发髻上,插有一朵红艳欲滴的牡丹花。  风更大了,黄叶纷飞;天色更暗了,南山的飞
期刊
最古老的步枪是一种老式的前装步枪,当时的殖民军曾用这种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可以撂倒一名敌军,但再发一枪必须重新装子弹。尽管在18世纪它一直受到重用,但在20世纪战场上它已被大口径的连发枪所取代。  克里斯托夫·克拉格斯顿说,这就好比他的现代自卫术Comhrac Bas与某些现在教授的、过时的武术的不同之处。  克拉格斯顿于6年前在“过去”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了这种自卫术。他说,“我们要消灭对手,这
期刊
太极者,武林之精品也,是术兴达于热兵发起之端,以术演道,娴静幽雅,飘然若鹤,历经百年,流派纷呈,神手若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得其道者,周身无处不太极,“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明其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陈鑫语)延年益寿之功同具。斯术育化后人,追根溯源,乃华夏民族之智慧,非一人或神仙所创也。我辈应借武术振兴之机,师古不泥,发愤图强,赶超前贤,使百年之绝技再现武林耳,何须为“源流
期刊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武术界出了一位英杰,这就是后来形意门的一代宗师尚云祥先生。尚云祥拜李存义为师精修形意拳,一练就是十年,功成时他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李存义将生平真传尽授尚云祥之后,又嘱咐徒弟多在武林走动走动,除了对其它门派有所了解之外,也可广交些朋友,磨合一下自己的技艺。由此可见,李师对尚云祥十分看重,并寄予一片厚望。  尚云祥在入形意门之前就曾修炼过少林门的功力拳,并小有成就,因此深晓各拳种
期刊
笔者非常喜欢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每每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更激发了练武的热情。但本文并不准备叙述这方面的感想,而是想谈一谈金大侠在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  金庸先生并不精研武学,但他对于武功的描述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极深的武学哲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杜撰出来的武功。笔者此文即借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述,来谈对于武学的一些认识。  1.同归剑法  《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邱处机在云栖寺大战江南七怪
期刊
大架与小架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
期刊
王哲仁,现年84岁,一生从事体育工作。由于工作之便,经常接触各类太极拳的演练方法,并作过比较研究。  他在年届花甲时,想利用自己积累的体育理论和运动经验,为中老年人编创一套锻炼效果颇佳、能够延缓身体各部机能衰退强身健魄、祛病延年的拳势套路。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对各项体育运动的功能进行剖析、比较之后,于1975年创编了《六十四式健身太极拳》,后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拳势套
期刊
上一次中美拳击——武术对抗赛是在北京月坛体育馆看的,今年7月15日的比赛是在电视里看的,虽然观看的地点不同,但是看后的感想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便是第一次心中还有些热望,希望能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打法,门票再贵也愿意付。而这次即使在电视里看不到,也不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当然还是在电视里看到了,也就看了下去,心里没有太大的期望,也就不像第一次那么失望,然而毕竟两次都不满意。  这是一篇泼冷水
期刊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心中可能都会有一个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的问题:“怎样练太极拳?”这是摆在每一个欲深研太极功夫的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恐怕要以一生的时间去探求。  学练太极拳,若求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则每天坚持练十至二十分钟,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欲精研此技,则须时时、日日、月月、年年去摸索、琢磨。时下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少,但误入左道旁门者甚多,为什么?王宗岳老先生早在几百年前就在
期刊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真髓。讨厌被形式所困的李小龙,舍弃了形式化的传统武术,而将自创的截拳道发扬光大。李小龙所说的截拳道是非常有哲理性的,它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一种概念。可是另一方面,在他遗留下来的6 000余篇笔记中,记载着大量的根据他自己的研究而创造出来的招式。在本应是“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中,不仅存在着严格的法则,也存在着根据这些“法”而创造出来的“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