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蕴制 惊弹爆发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真髓。讨厌被形式所困的李小龙,舍弃了形式化的传统武术,而将自创的截拳道发扬光大。李小龙所说的截拳道是非常有哲理性的,它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一种概念。可是另一方面,在他遗留下来的6 000余篇笔记中,记载着大量的根据他自己的研究而创造出来的招式。在本应是“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中,不仅存在着严格的法则,也存在着根据这些“法”而创造出来的“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小龙以咏春拳为基础,超越了流派的限制,对各种各样的功夫及格斗术进行了研究,据说是出于“想了解敌人”的想法。实际上,在他的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拳击、泰拳、空手道及中国武术等各流派格斗术的长处与短处。深知在格斗时了解对方情况重要性的李小龙,据说正因为如此才严密地保守着自己技术的秘密,从不轻易地教授于人。因此,李小龙的门徒分为业余武术爱好者、半专业和专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证书,只有到第三阶段即专业阶段才会被授予截拳道证书。此外,各个阶段中也分等级,只有在三段以上的,才能被认定为教练,并传授武艺给经过严格筛选的弟子。据说在第三个阶段中三段以上者也只有丹·伊鲁山度一人而已。
  在李小龙的弟子中,同他学习时间最长的丹·伊鲁山度在某种意义上充当着李小龙的计划参谋,也就是秘书一职。他支持对格斗有着天才直觉的李小龙,并帮助他整理理论,使之体系化。他不但了解截拳道的形成,更目睹了它的成长过程。
  就像李小龙自己所说的那样,截拳道的真谛也即最终形态是“无法”、“无形”的,因此,也就是“无限”的。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达到那种境界的过程,就像人类在最初经历了从鱼类到爬行类再到哺乳类的进化过程那样。学习截拳道如果没有经历过其课程的教育,也不可能理解它的真谛,从而达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境界。法也好、形也好,只有到极限时才能达到收发自如的境界。如果轻易地放弃对法与形的学习,则绝不能开拓出通往无法、无形的道路。
  
  起式
  


  李小龙在香港曾拜著名咏春拳大师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来到美国之后,李小龙对各种各样的武术及格斗技巧进行了研究,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随着风格的变化,李小龙功夫的起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最初的西雅图时期(图1,图2)和其后的奥克兰时期(图3,图4),只是手掌的角度发生了一点变化,还都残留着浓厚的咏春拳色彩。但是到了第三个时期,也就是洛杉矶时期的起式,就完全变成了李小龙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在此之前,起式的身体重心完全在后腿上,而洛杉矶时代的起式,则是重心在前后腿之间,或前后腿之比为6比4(图5,图6)。攻击姿势的变化,也就是脚下步法的变化。
  
  攻防模拟
  


  截拳道是驱动全身表现自我的功夫,因此李小龙所追求的是徒手的综合格斗术。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截拳道攻防模拟。在截拳道中,一般是以攻击手和脚在前为起式的基本式。因此,在以对手右侧为攻击目标时,就必然要采用右势。这种起式的前手与前脚掌握着攻防的关键。
  


  模拟A:
  虚晃上臂,把对手的注意力吸引到上面(图7,图8),然后迅速踢对方的膝部(图9)。踢出的腿不收回,就那样踏下,同时出拳攻击对方的下颏(图10)。
  
  模拟B:
  同样虚晃上臂后,用足尖踢对方的下腹部(图11~13),再用同侧手封住对手的攻击拳,然后用勾手钩住对方后手(图14)。如对手被勾手锁住,捉住其双手向自己身下带,并用头冲撞对手(图15)。随之向下弯腰搂腿将对手摔倒并出拳攻击对手的裆部(图16~18)。
  模拟C:
  


  放松前拳的戒备,吸引对方出拳(图19~20),使用交叉法出拳攻击对手的脸部(图21)。
  
  模拟D:
  用前手抵住对手的肩口,防止对手搂自己下肢(图22,图23),马上出后拳击打对手(图24),然后用攻击手抓住对手的脖子向下压,用膝盖攻击对手头部(图25)。
  
  模拟E:


  如果化解对手的搂抱动作比模拟D稍慢,可用肘部抵住对手肩部,至少不能让对手前扑(图26),然后用腕部紧紧缠住对手的颈部(图27,图28)。
  
  模拟F:
  还可以二龙戏珠式对付对手的搂抱(图29,图30)。通常二龙戏珠是掌心向下、向前插出,但在对手低着头向下搂抱过来的时候,应该掌心向上,就像向上捞那样插出。
  
  模拟G:


  面对对手拳击,斜向移动脚步,然后二龙戏珠(图31,图32),转身用肘部击打对手,并沉身卷住对手将其摔倒(图33~35)。用左手蒙住对手眼睛,翻身骑在对手身上(图36),然后用右拳攻击对手下颏(图37,图38)。这是根据李小龙所画的图解而使其再现的。这本来是为了电影《死亡游戏》中的武打镜头而设计的。
  前拳
  


  截拳道中前拳是基础。虽然是立拳,但经过李小龙的研究采取的角度大约是22~23度,主要利用小指、无名指和中指握拳(图39)。另外,击出的拳头不直接收回,而像画弧线一样绕回原来的位置(图40~46)。面对对手的拳击而用前拳进行反击的时候,通常可能变成以横拳击打对手。如果对手臂长的话,就可能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图47)。但如果采用立拳的话,应自然地一边沉肩坠肘守住中心,一边出拳攻击,即格挡开对手的拳头,打出攻防一体的一击(图48,图49)。“沉肩坠肘”是中国武术的基本原则之一。另外,将击出的拳划弧收回的话,还有可能封住对手的第二击(图50~52),也就是说基本形虽只是拳,但实际上不仅仅用拳而是用整个手臂进行的攻防技巧。
  
  前勾拳
  








  基本形的前勾拳,即从外侧划一道不是很大的弧线击出的拳。另外在诱捕范围内,也有用富于变化的掌击出的(图53~56),即使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也可用掌把对手的的腕勾住下压,然后变掌为拳击打对手的下颏(图57~61),或者还可以将对手摔倒,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自由地变换(图62~67)。在同对手接触之后如流水一般地变化,是从咏春拳的技巧中学来的。


  手法变化
  


  立拳直击、横拳直击、立拳斜上击、下砸拳、右砍掌、侧击拳、上勾拳、前推掌、前推拳、插、抓。
  
  粘手
  




  粘手是咏春拳中代表性的对练。李小龙对其基本姿势等方面进行了改良。粘手包括只有一只手的单粘手(图68~70)和两只手并用的双粘手。双粘手又分为站在原地的搂手(图71~74)和边移动脚步边进行的分手(图75~77)。粘手是通过双方接触的手腕感觉对手力量的方向和强弱,是对敏感度及应变能力的训练。为了使感觉得到更好的锻炼,也有把双眼蒙上进行粘手训练的(图78~83)。另外,手腕对手腕、肘和肘等通过接触位置的变化,进行各种方式的练习。前面介绍的前拳演变而来的手上技巧的变化,也是通过粘手训练得到的感觉实行的。在和对手接触的时候,既不逆着对手的发力,也不完全顺从,而是像蛇那样刚刚缠上突然像发射那样攻击对手。咏春拳之所以被称为“蛇鹤双形”可能也是由此而来吧!


  木人桩
  


  中国武术有很多门派利用木人桩进行训练,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夫,但咏春拳可以说是木人桩最完备的门派。木人桩的训练可以规范动作姿势,训练动作速度,同时也能锻炼空手的扣力和冲力。但主要作用还是辅助器具。如有伙伴,还是对练的效果更理想一点。李小龙对训练所用的木人桩较之咏春拳所用的又作了10种改良。另外,采用泰拳等各种各样格斗技的精华自行设计的有15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被称为JKD练习法。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源于咏春拳桩法改良而成的10种桩法中的三种(如图所示)。
  ①摆桩(起式)②右外格拍手③左拍手④右拍手⑤交手⑥拍手⑦叉手⑧拍手直拳⑨拍手⑩交手⑾拍手⑿叉手⒀拍手直拳⒁合交手⒂分交手⒃夹手前推⒄交手⒅交手⒆双交手⒇双掏手
  
  寸拳
  


  在中国武术中有“寸劲”一说。李小龙留下的照片和电影中的寸拳是示范用的,但也有另外发挥作用的时候。另外,还可以作为训练全身协调性的方法。原来是用装着绿豆等的布袋作为打击的对象,在这里用电话薄代替(图84~89)。〖JY〗□

其他文献
贴身短打是一种实用的近身打法,其攻击“武器”为头、肘、膝。因为三者发力短而暴,故常使敌难料而遭重创。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武器”的施用技法。  头打:头部居上,又能八方摆动,因而隐蔽性很强,常能化被动为主动。其常用技法为:撞、磕。撞劲大而整,但必须与手的分带、脚的趟蹬相配合,才能抢占中门。  ①敌以右直拳(勾拳)打来,我出左手向外封带,同时进左步抢中门,右手速拿封敌肩臂(如其左拳助攻,我正好连防带拿
期刊
鸿雁客栈  黄昏时分,连绵群山雾霭沉沉,凄厉山风掠过萧疏林木,呜呜作响。  群山之间的某处缝隙,有一条羊肠小路盘 (tuó音驮)往复,此为汀漳要道。  山顶叫板寮岭。板寮岭上,有一间客栈,叫鸿雁客栈。  客栈门两侧楹联书:两岸荻花鸿雁影;满途荆棘鹧鸪声。  鸿雁客栈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当垆卖酒,一袭白衣,纤尘不染,高耸的发髻上,插有一朵红艳欲滴的牡丹花。  风更大了,黄叶纷飞;天色更暗了,南山的飞
期刊
最古老的步枪是一种老式的前装步枪,当时的殖民军曾用这种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可以撂倒一名敌军,但再发一枪必须重新装子弹。尽管在18世纪它一直受到重用,但在20世纪战场上它已被大口径的连发枪所取代。  克里斯托夫·克拉格斯顿说,这就好比他的现代自卫术Comhrac Bas与某些现在教授的、过时的武术的不同之处。  克拉格斯顿于6年前在“过去”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了这种自卫术。他说,“我们要消灭对手,这
期刊
太极者,武林之精品也,是术兴达于热兵发起之端,以术演道,娴静幽雅,飘然若鹤,历经百年,流派纷呈,神手若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得其道者,周身无处不太极,“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明其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陈鑫语)延年益寿之功同具。斯术育化后人,追根溯源,乃华夏民族之智慧,非一人或神仙所创也。我辈应借武术振兴之机,师古不泥,发愤图强,赶超前贤,使百年之绝技再现武林耳,何须为“源流
期刊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武术界出了一位英杰,这就是后来形意门的一代宗师尚云祥先生。尚云祥拜李存义为师精修形意拳,一练就是十年,功成时他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李存义将生平真传尽授尚云祥之后,又嘱咐徒弟多在武林走动走动,除了对其它门派有所了解之外,也可广交些朋友,磨合一下自己的技艺。由此可见,李师对尚云祥十分看重,并寄予一片厚望。  尚云祥在入形意门之前就曾修炼过少林门的功力拳,并小有成就,因此深晓各拳种
期刊
笔者非常喜欢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每每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更激发了练武的热情。但本文并不准备叙述这方面的感想,而是想谈一谈金大侠在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  金庸先生并不精研武学,但他对于武功的描述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极深的武学哲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杜撰出来的武功。笔者此文即借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述,来谈对于武学的一些认识。  1.同归剑法  《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邱处机在云栖寺大战江南七怪
期刊
大架与小架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
期刊
王哲仁,现年84岁,一生从事体育工作。由于工作之便,经常接触各类太极拳的演练方法,并作过比较研究。  他在年届花甲时,想利用自己积累的体育理论和运动经验,为中老年人编创一套锻炼效果颇佳、能够延缓身体各部机能衰退强身健魄、祛病延年的拳势套路。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对各项体育运动的功能进行剖析、比较之后,于1975年创编了《六十四式健身太极拳》,后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拳势套
期刊
上一次中美拳击——武术对抗赛是在北京月坛体育馆看的,今年7月15日的比赛是在电视里看的,虽然观看的地点不同,但是看后的感想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便是第一次心中还有些热望,希望能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打法,门票再贵也愿意付。而这次即使在电视里看不到,也不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当然还是在电视里看到了,也就看了下去,心里没有太大的期望,也就不像第一次那么失望,然而毕竟两次都不满意。  这是一篇泼冷水
期刊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心中可能都会有一个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的问题:“怎样练太极拳?”这是摆在每一个欲深研太极功夫的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恐怕要以一生的时间去探求。  学练太极拳,若求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则每天坚持练十至二十分钟,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欲精研此技,则须时时、日日、月月、年年去摸索、琢磨。时下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少,但误入左道旁门者甚多,为什么?王宗岳老先生早在几百年前就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