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重“体验”,鼓励发散“想象”,教会学生“吟诵”,使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学习诗歌之趣。
[关键词]体验;想像;吟诵
教师教学古诗词时要找到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快捷而有效地入情入境,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表达上的字句珠玑。 这就需要教师研透古诗词自身的特点,以此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册《古诗词三首》为例加以分析。
一、 注重“体验”
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看似平淡实则乡情醇厚,作者通过与故乡实际距离的遥远和心中的咫尺,这种距离上的矛盾含蓄而深情地道出那丝隐含在心中的思乡情结。怎样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呢?
1.知“路途遥远”。教师可请学生找出前两行诗中点明地点的词语(京口、瓜洲、钟山),之后让学生依注释了解这三处的地理位置后,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标注。继而问学生:“作者从故乡钟山出发到京口该怎么走,由京口再到瓜洲呢?”学生带着疑问仔细琢磨诗的前两行。抓住“数重山”与“一水间”去感受,学生便知道作者需要“跋山涉水”。
2.品“心距”咫尺。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宋朝得花很多时日到达目的地,可是作者却说得很轻松,仿佛近在眼前。再来品诗中的“一”与“只”就已水到渠成了,语言与情感的天然融合让人不禁啧啧称赞。
3.悟“浓浓乡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来谈体悟,如对远在异地的朋友、亲人的思念,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但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带着这份共鸣读诗,不愁读不出味,吟不出情来。
二、鼓励“想象”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藉的《秋思》短短28字,浓缩了一个游子写家书的感人故事,叙事抒情也正是这首诗的表达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来引导。
1.了解故事大意。依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本首诗朴实的特点,再加上注释的帮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
2.想象丰富的故事。
(1)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书?想“见秋风”。先引导学生想象洛阳城里秋风乍起的景象,在与学生共同描绘下,营造一个落红遍地、思愁万千的氛围。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将继续飞翔。
(2)诗人是怎样写家书?道“意万重”。有了故事起因的铺垫,这个情节想象并不困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
(3)写完后怎么做?明“又开封”。如果说杜甫的诗句“家书抵万金”让人震撼,那么张籍的“行人临发又开封”更能发人深思。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包含了诗人多重的思亲之情。
三、 学会“吟诵”
語文基本功训练中培养语感是关键,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词中借行军的艰辛与环境的恶劣来表达对家乡宁静与温暖的美好回忆,从而传递思乡之情。上下两阕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节奏明快有致,让人眼前不禁浮现出悲壮的场景,与故乡的港湾似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指导学生有情感地吟诵这首词是关键。
1.读出节奏。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2.吟出感情。上阕读出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下阕吟出夜之静谧,风雪之聒耳,思乡之油然而生;最后开展“经典吟诵会”活动,在学生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思乡情结越飞越远。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体验;想像;吟诵
教师教学古诗词时要找到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快捷而有效地入情入境,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表达上的字句珠玑。 这就需要教师研透古诗词自身的特点,以此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册《古诗词三首》为例加以分析。
一、 注重“体验”
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看似平淡实则乡情醇厚,作者通过与故乡实际距离的遥远和心中的咫尺,这种距离上的矛盾含蓄而深情地道出那丝隐含在心中的思乡情结。怎样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呢?
1.知“路途遥远”。教师可请学生找出前两行诗中点明地点的词语(京口、瓜洲、钟山),之后让学生依注释了解这三处的地理位置后,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标注。继而问学生:“作者从故乡钟山出发到京口该怎么走,由京口再到瓜洲呢?”学生带着疑问仔细琢磨诗的前两行。抓住“数重山”与“一水间”去感受,学生便知道作者需要“跋山涉水”。
2.品“心距”咫尺。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宋朝得花很多时日到达目的地,可是作者却说得很轻松,仿佛近在眼前。再来品诗中的“一”与“只”就已水到渠成了,语言与情感的天然融合让人不禁啧啧称赞。
3.悟“浓浓乡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来谈体悟,如对远在异地的朋友、亲人的思念,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但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带着这份共鸣读诗,不愁读不出味,吟不出情来。
二、鼓励“想象”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藉的《秋思》短短28字,浓缩了一个游子写家书的感人故事,叙事抒情也正是这首诗的表达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来引导。
1.了解故事大意。依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本首诗朴实的特点,再加上注释的帮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
2.想象丰富的故事。
(1)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书?想“见秋风”。先引导学生想象洛阳城里秋风乍起的景象,在与学生共同描绘下,营造一个落红遍地、思愁万千的氛围。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将继续飞翔。
(2)诗人是怎样写家书?道“意万重”。有了故事起因的铺垫,这个情节想象并不困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
(3)写完后怎么做?明“又开封”。如果说杜甫的诗句“家书抵万金”让人震撼,那么张籍的“行人临发又开封”更能发人深思。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包含了诗人多重的思亲之情。
三、 学会“吟诵”
語文基本功训练中培养语感是关键,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词中借行军的艰辛与环境的恶劣来表达对家乡宁静与温暖的美好回忆,从而传递思乡之情。上下两阕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节奏明快有致,让人眼前不禁浮现出悲壮的场景,与故乡的港湾似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指导学生有情感地吟诵这首词是关键。
1.读出节奏。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2.吟出感情。上阕读出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下阕吟出夜之静谧,风雪之聒耳,思乡之油然而生;最后开展“经典吟诵会”活动,在学生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思乡情结越飞越远。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