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耕读文化 点靓乡村新颜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读文化如“强劲风”
  弘扬文明正气,浸润行为自觉
  红旗村党总支本着“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朴素愿望,潜心思考谋划,精心浓厚氛围,齐心提质增效,持续推进耕读文化在村落入土扎根、枝繁叶茂。一是精心规划打基础。聚焦“精忠报国、向上向善、诚信守义、勤劳致富”耕读文化核心价值,邀请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和村民代表,先后5次集中召开耕读文化推进恳谈会,收集梳理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出台以群众百姓为主体、以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村落治理为主导的五年建设规划,为耕读文化健康发展、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构网搭台提素养。聚力打造“耕者俱乐部”,吸收会员449人,设置文化知识、农耕技能、文体艺术等7个模块,每周举办3次专题培训。根据地理区域、文化差异、自我意愿等综合因素,将1484名村民划分成8个课外兴趣小组,每月制定涵盖书法、盆栽、文艺的兴趣实践计划,确保人人参与、项项落实。新建2支“草根名嘴”宣讲队,邀请9名“小马扎”明星讲师深入劳作田间、农耕地头授技普法、析事明理、解疑答惑。三是慎独自律树新风。坚持每年组织6场“是与非、公与私、利与弊”交流讨论活动,每季度开展4次“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理”辨析互动会。每年至少2次邀请先进文明个人讲体会、话感受,选派村民代表前往文明先进村社学经验、谈收获。村民从中不断深化价值认同、凝聚共治共识。如今,“提升文明度、办好文明事、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村风已经落地生根,成为村落一道无形无色的靓丽风景线。
  耕读文化像“刚烈火”
  点亮文化之炬,燃旺治理之焰
  遵循“既提高文化品质,又辐射带动村落治理共同发展”的思路,红旗村注重运用文化力量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凝聚力,持续推进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无缝衔接。一是建强硬件塑品质。夯实文化阵地,构建由耕书房、书画苑、太极和音乐广场组成的“一房一苑两广场”,采购图书2400余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拓展体育娱乐园地,自筹资金100余万元,新扩建足球场、乒乓球室、手工房、综合健身房等“四个一”文化活动场所,适应百姓多元化需求。装扮文化走廊,利用花木盆景、自创字画、格言警句构设662米村间道路,形成了文化韵味十足、乡村气息浓郁的田园风景。二是创新转化驱动能。村党总支把准村民思想守旧等客观现状,深挖耕读文化内涵并着力创新转化,使之成为乡村治理的动能。先后拍摄7部以家风家训家教传承为主题的系列微电影《红旗传人》,倡导继承发扬和谐共处、大公无私的好传统。自编3场“昨天·今天·明天”系列文艺会演,用身边故事、鲜活表演使百姓转变发展观念、坚定发展信心。开展“我为治村兴村献良策”征文活动,激励大家成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实践者。实践证明,用文化力量带动乡村治理,以治理成果助推文化繁荣,取得了“1+1>2”的良好成效。三是提档加速攀新高。聚焦耕读文化产业,推进全镇教育示范点建设,倾力打造“耕者心、耕者行”乡村特色教育品牌。发挥文化引导功能,33户107名村民自愿拆除乱搭违建11处,绿化美化村落1500平方米。举办28场“乡里乡亲茶话会”,在品茶中敞开心扉、在交谈间畅所欲言,22户村民矛盾得以彻底消除。开设家园创建、文明劝导等5项志愿者服务,营造户户关心村落发展、人人参与乡村治理的良好氛围。
  耕读文化似“致富桥”
  丰富百姓脑袋,鼓起自家腰包
  红旗村大力弘扬耕读文化,积极探索实践“生态美、百姓富”新路子,破解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难题,持续推进耕读文化为乡村振兴添劲助力、添彩增效。一是着眼长远谋出路。站上新起点、跨入新跑道,红旗村6次召开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双促双进座谈会,村民们深刻感受耕读文化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可喜变化,有针对性提出42条文化兴村具体举措。把准耕读文化定位,11次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模式,拓宽支部委员眼界思路,丰富村民认知感悟。着眼耕读文化功能作用发挥,村党总支先后制定《红旗村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文化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及实施意见》等5个紧贴实际的方案。二是打造亮点活全盘。依托“耕者俱乐部”文化风格体系,创新板块硬件建设,增设“耕者荣誉墙”“读者体会窗”等特色园地。采取集思广益、自创自办的形式,启动“红旗阳光菜地”“文化家庭农场”“瓜果生态大道”等7项农村特色旅游工程,促使耕读文化高度融合鄉村产业发展。推出以文明之星、互助之星、智慧之星、道德之星、创业之星为主要内容的“五星”特色评选活动,激发百姓争先创优内在动力。通过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有效驱动兴村富民各项工作目标同向、步调同频、合力同拍。三是增效创收见回报。创新耕农文化实践方式,红旗村让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拥有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推动“最美农户”“最绿田园”“最彩花圃”开工投建,引入乡村创意文化院落项目,升级转型大型园艺场。加快择木栖湿地建设,按照“花卉园林区域布局、健康步道配套串接”构思,逐步把村落打造成集现代文化、新型农业、运动休闲、健康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地。去年,145名村民直接参与兴村富民项目建设,年人均增收9200余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2元,比同期增长4.7%。
其他文献
一、天府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涵。在人类浩如烟海的城市文明发展史中,成都以其两千多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而与众不同。成都之所以能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天府文化起到了“灵魂性”的稳定性作用。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至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工作要遵循“一尊重、五统筹”。作为成都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重大举措,天府绿道建设于去年4月启动,规划总长1.6万多公里;今年将改造新建绿道1765公里,初步形成互联互通、成网成片的三级绿道体系。截至今年1月底,成都已编制多层级规划和方案50余项,开工建设1178公里,建成785公里。按照規
期刊
成都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大力发展天府文化,深入挖掘“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涵,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蒲江县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建设中,紧扣“西控”战略,深度挖掘天府文化蒲江特质,以文化(文艺)融入乡村建设,讲好蒲江故事,传递蒲江声音,坚定群众文化自信,奋力打造最美现代田园生活新城。  一
期刊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4日上午9时正式开幕,国务院總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期刊
北宋时期的学界和政界,闪耀着一对双子星座——新津的张唐英、张商英兄弟,因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而名垂青史。  慧眼识才,张唐英荐王安石  张家居新津新穿乡,到张唐英、张商英时已历三世,可谓地道新津籍。新穿即今之花源镇,宋时是新津大镇,此地当成都南路亦近省城,又有杨柳河通岷江,顺流而下可出川,交通十分便利。  张家文脉深长,五代时的成都诗人张立是其先祖。相传张唐英小时酷爱读书,读遍了家里邻里的书
期刊
2018年1月11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深入分析了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洽党的主要任务,为党的建设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一、六点重要经验,奠定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实基础
期刊
数据流通共享加速服务增值,特别在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服务型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强化区块链理念创新和技术支撑是大势所趋。2016年10月,工信部出台了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应用的第一份官方指导文件,区块链理念和技术在金融、供应链管理、文化产业、智能制造、社会治理、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前不久,雄安新区正式宣布将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区块链技术。目前,成都在政务信息公开、医疗数据共享、供应链物流
期刊
一、构建成都旅游生态圈的总体思路  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依托成都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突破传统“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传统业态局限,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三者关系出发,协调发展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以“1核心4维度1支撑”的成都旅游生态圈。  (一)1个核心。1个核心指核心产业,它由旅游的主导产业和融合产业构成,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驱动要素。
期刊
搭建天府文化展示平台  以国际会展与国际赛事“吸睛”。2017年,成都成为北京之外,承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的第二座中国城市,并促成了ICAS国际航展委员会中国总部落户成都;承接了2017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第12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等一批有影响力国际会议;全面提升了成都国际创意设计周、成都家具展、成都車展等当地自办展品牌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并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内涵丰富,我们只有将其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大体系中去深刻领悟,置于天府新区所承担的崇高使命中去深化践行,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鞭策转化为推动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聚焦担当国家使命,切实强化“节点”意识,提升规划好建设好天府新区的格局和境界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