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弯道”启示录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w1234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到的现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所谓现代化,其实就是工业化,是指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建立的社会形态。工业化浪潮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通常认为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其主要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利用机器替换、补充、扩大了人的自然能力,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取代了千百年效率低下的个体作业,高效率、高产出当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短缺不再成为主题,过剩成为常态,工业革命建构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极大满足了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发展不再是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剩余劳动的积累,财富逐渐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由此产生的问题在很长时间段比不发展时期还严重。
  中国没有与西方的工业化同步,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中国与英国共振,还值得研究。不过从价值伦理上有一点必须注意,中国人的理念中,从来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至少自孔子以来,中国人并不担心财富不足,而是担心分配不均;不是担心贫穷,而是担心动荡;安贫乐道,自足常乐,成为传统中国最主要的价值理念。或许正是这种原因,与西方社会并不缺少交流的中国社会一方面营造自己的18世纪盛世,另一方面完全无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没有跟进,更没有共振。
  当马戛尔尼带着初步工业化的成就东来,寻求扩大贸易时,中国很坦然地予以拒绝。20多年后,阿美士德使团旧话重提,依然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工业化一拖再拖,直至1860年,也就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之后100年方才发生。这是至关重要的100年,假如没有这样的耽搁,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与大不列颠帝国对接,不仅中国历史改写,人类历史也必将重塑。
  弯道超车
  如果说18世纪后半叶中国人不太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价值,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到了19世纪初叶,甚至到了鸦片战争被打败后依然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就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了。
  據蒋廷黻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无意利用五个通商口岸引进工业革命的成果,建构自己的工业,而且很快忘记了被打的苦痛,根本不想魏源等人叮嘱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之后继续沉沦,当然也可以举出很多理由,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人为的耽搁、非人为的耽搁,最终都会寻找一种补偿方式。
  甲午战后,朝野各界似乎都对洋务新政畸形现代化路径极为不满,严复、梁启超等人都有严厉批评。其实,往前追溯,也可以看到中国知识人比如王韬、郑观应等,几乎一直以日本为参照,敦促朝廷以及那些洋务重臣注意体用本末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重构中国社会,推进中国进步。然而,不论是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后检讨,还是王韬、郑观应等人及时提出的那些没有被采纳的现代化方案,其实都忽略了中国“迟到的现代化”这一前提
  “迟到”已经注定了,“后发”也不必怀疑。面对前人的失误、耽搁,后人究竟应该怎样弥补、处理呢?这是中国1860年之后30年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继续耽搁当然不对,也不可能。按部就班,从容不迫,也只是一种理想、理论,政治发展的逻辑当然不是因循,不是步趋,不是重走西方先发国家已经走过的那些完整的路,而是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后来居上,因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就没有像同时代的日本那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普及教育,启蒙大众,重构阶级,再造社会。此时的中国选择了“弯道超车”,能省则省,能减则减。举一个教育的例子。
  教育是现代化的中心议题,也是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政府并不过多干预教育,教育只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要的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这是一种精英教育式的制度安排,古典中国的阶级分层,知识人的身份鉴别,非常简单、容易。但是到了近代,所谓工业化,当然不再是少数人的知识特权,工业化需要大量有知识的劳动者,如何将古典中国的精英教育体制转型为适合工业化目标的近代教育,从历史上看,除了接纳西方中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别无他途。日本政治精英、知识精英迅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而日本的工业化尽管注意到了产业振兴、富国、贸易等,但对教育日本从一开始就给予非同寻常的重视,并迅速改变了日本的人才结构,对于日本工业化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为什么没有在1860年洋务之初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为什么没有像日本那样,或者没有像自己50年之后那样兴办从幼儿园至研究院的一系列新教育?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关涉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取径。从戊戌到辛丑,新教育渐次开展,但难度确实出乎想象,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清廷之所以被推翻,某种程度上新教育困境起到了相当作用。
  弯道超车,使中国没有在现代化开始时致力于近代教育的推广,而是将这个问题押后了半个世纪。中国在现代化开始时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文馆、广方言馆等类似的教育机构尽了现代化人才培养之责,而且更便捷更经济。可惜,现代化需要的现代素养,知识的、外国语言文字,固然重要,但毕竟无法满足一个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中国在耽搁了半个世纪之后,重走日本的路,1898年的戊戌维新,说到底就是全面开启新教育。弯道超车不仅没有让中国迎头赶上,反而欲速则不达,让中国失去了一段宝贵的时间。
  洋务运动缺少权威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让洋务运动承担了许多原本不属于它的责任。一个普遍认同的指责,就是严复、梁启超所说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路径依赖,只变其末不变其本,没有体制上的改革,经济增长便无法维持。
  这个指责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的。中国工业化在19世纪60~90年代的30年间增长迅猛,从零到有,从小到大,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中国的工业基础,铁路矿山资源的建设、开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的增加,国际化程度的提升,都有非凡的成绩。在这种情形下,政治架构、社会组织方式当然都应该调整,比如但凡《马关条约》之后的措施,如果能在1860年之后的洋务进程中逐步释放,比如社会的自组织、地方自治,比如商业行会,还有中国经济自由加入国际大循环,资本的自由进出,不是让《马关条约》约束,让外国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办厂,而是中国自主放开,重构经济形态,步入世界,那么即便发生中日甲午冲突,结局肯定不一样。
  历史无法假设,但是历史可以复盘,可以思考。洋务运动鉴于之前100年的耽搁,太期望迎头赶上了,因而缺少整体性的考量,缺少制度性的调整。比如中国在经历了太平天国事件后,在步入工业化进程后,无论如何必须改变各自为政的政治格局,必须重建中央政府的权威,必须重构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以市场去配置资源,完成社会转型。然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不仅厘金这类畸形经济制度无法废弃,而整个洋务新政,或许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中央政府层面太缺少权威,缺少整体布局,缺少顶层构想,没有办法与明治初年日本政治家集团提出的思路相比较。
  洋务新政没有制度性的变革,当然不是认同此时的中国就应该进行根本体制的变动,比如帝制的退出。历史发展可能与许多人的期待不一致,工业化确实要催生一个全新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只是与先前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相比较的工业文明,并不意味着必然要走出帝制。事实上,从日本明治维新经验看,中国当时最需要的是坚持君主体制,但确实应该根据工业化进程,根据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变动,改善君主体制。这是洋务新政的主流思想,曾国藩、文祥,直至李鸿章、恭亲王,他们的思维重点莫不如此,他们都强调三千年,或数千年未有之巨变,而不是秦王朝之后的两千年。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帝制并不是问题,工业化、现代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帝制的全部退出。
其他文献
自黨的十五大总结此前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久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引起了民营企业家的疑虑,为此,中央及时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
期刊
2009年夏天,当我背起背包,一个人一路向南来到广州的时候,我没有想過,此后的人生将会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初遇中国  我的家乡在新西伯利亚,地处俄罗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四国交界,是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第三大城市,相比起首都莫斯科,与中国新疆的距离更近,只有1000多公里。  在我3岁多时,国家发生剧变,苏联不复存在,一时间,大量外来文化涌入,每样事物都让人感到新鲜。随着年岁渐长,
期刊
2018年12月18日,我代表外祖父大平正芳参加了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大会表彰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人,其中10名是外国友人,当中有两名是日本人,一位是我的外祖父,另一位是松下幸之助。大会颁给我外祖父“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他获评为“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家”。这是一件让大平家感到非常荣耀的事情。  我是大平正芳的第一个孙女,出生于1962年,也是整
期刊
在英国生活,家里似乎每周都会接到不少信件。下午,接5岁的小儿子从学校回家,一开家门,他一步冲进屋里。“爸爸!这儿有一封信!”他拿起从门里塞进来的信,冲我喊道。  在英国,接信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在这个被视为非常保守的国家里生活了近8年,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信件。在21世纪,电子邮件、社交软件几乎人人普及的今天,这个“奇怪”的国度竟仍在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跟居民打交道。打开儿子递过来的信,我要看看里面
期刊
“名震天下”“久闻大名”从来都是让人心驰神往的词语,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名人也不例外——因为有名,难免为名所累,躺着中枪”的频率跟程度,往往跟名气成正比。  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古今笑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相国袁太冲同两个缙绅在宾馆中闲谈。其中一官宦不无向往地说:“想那司马相如天天拥着文君缠绵,好不快活!”另一个官宦却不以为然,驳斥道:“快活什么?后来被宫刑那是自讨苦吃呢!”袁相国听后摇摇头,幽
期刊
光绪三十年(1904),大清帝国迎来了甲辰科的殿试。当时的人还不知道,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老科举,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在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山东的刘春霖夺取了殿试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故而称为“第一人中最后人”;而这一科的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则归于从远道而来的广州举子商衍鎏……  “玉莲园旧主人”  商衍鎏(1874-1962),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年又有一个自号“玉莲园旧主人”。这是
期刊
西林,全名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K.S.Silin),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前苏联专家组组长。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时,用“吃水不忘挖井人”来表达中国人民对他们的感谢,他特地提到了3位专家的感人事迹,其中一位就是西林。  【“我随时准备接受审判”】  1949年9月下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建造武
期刊
两千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岭南的移民,带来了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民俗乡情,与百越土著的传统,共冶一炉,使广东的民间生活显得如此多姿多彩,这是中国其它省份所不能比拟的。移民大省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尝尽天下美食。  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广义的粤菜由广州(广府)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三剑合璧,而狭义的粤菜则单指从凤城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州菜。饮食界向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之说。粤菜最大的特点
期刊
1949年10月28日晚,新加坡怡和轩,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日报》欢送庄希泉回国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席人员有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李光前等各界侨贤200余人,盛况空前。受命来南洋邀请陈嘉庚回国的中共中央特使庄希泉,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南洋华侨献旗。庄希泉讲话时,呼吁众人“在国内向毛主席看齐,在海外向陈嘉庚先生看齐”。  庄希泉自从认识陈嘉庚以来,在陈嘉庚逝世多年之后,都是向他看
期刊
【沦陷区里的家国情怀】  岁聿云暮,又该到了“盘点”的时候。回想我七十多年来在小学、中学、大学几个阶段求学的历程,雪泥鸿爪,依然在目。不同时期教育体制和做法的变化,颇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上世纪40年代初,我开始上小学。那时,广州己成沦陷区,小学由汪伪政权管治,但课程和教学内容,依然沿用国民政府制定的那一套。民国初年,私塾多改为小学,学制则参考欧美的模式,对此,汪伪政权也继续采用,只是从三年级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