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描观察与表现的再认识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guisheng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对所描绘的物象用“朴素”的“简洁”的手法来表现的一种绘画方式和手段,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训练和理解方式。结构是物质的本质,它决定着自然界中有形体的形状和特征。素描还善于把复杂的、繁密的东西单纯化,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是视觉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对客观事物解决问题的高度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素描 观察 表现
  
  一年一度的美术高考吸引着莘莘学子为之拼搏,为了帮助应考者达到专业水平的要求,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归根结底,最有效的不过是重基础,讲技能,多实践、勤思考、不厌学、求进取。
  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对所描绘的物象用“朴素”的“简洁”的手法来表现的一种绘画方式和手段,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训练和理解方式。素描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着他能否掌握和运用造型艺术,而且还直接影响他以后创作的作品,素描不仅技术性很强,而且还能反映作者对描述不同对象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一、结构理解
  通常讲“色彩靠感觉,素描靠理解”。也就是说,素描是建立在理解、分析基础上的。结构是物体的本质,它决定着自然界中有形体的形状和特征,每种物类都有自己的结构关系,而结构本身又各有特异,我们经常看到大师的素描,有调子很少,但它具有极强的体积,其原因是利用结构本身关系而产生的。素描的基本在于结构的表现深度,强化形体的起伏、进退与结构的穿插纠结,是从对象的轮廓与结构中整理,抽离出具有多种互换的线条来,并依照表现的需要把它们富有生气的组织在一起,使得无论是线条的粗细曲直、虚实强弱的变化,还是线条间疏密穿插的组织,都具有某种表现的合理性与较高的艺术质量。基于画面需要,素描还要善于把复杂、繁密的东西单纯化,把简单的物体复杂化,是视觉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对客观事物解决问题的高度理解和认识。
  二、结构与明暗表现
  线条与明暗是素描造型极丰富的表现手段,是主要表现媒介,本身又具有独立的美感。自然界中物体,本身它并不存在纯粹的线,它只存在于物质的实际和绘画者对它的探索之间,是绘画者的概括符号。古人云:线条似“锥画沙”“屋漏痕”。传统绘画中对于用线条的技巧和质量非常重视的,每一笔迹都是心灵轨迹。都是可进行独立观赏的,素描结构线条复杂,繁密交织,绘画者善于“找线条”,这些线条是从形体轮廓与结构中提炼、生发出来的,同时为画面艺术的构成所需要,所有线条都必须服从整体的艺术设计,是画面有机构成中的一环,并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一般说,轮廓线要实而细,重要的结构转折与明暗交界用线粗而虚,它们本身还有轻重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让线条变成形体结构与明暗本身。
  有了理想的表现手段,更重要是对物体的观察和认识。这两点是学生和我们老师们终生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对形象的观察,主观上产生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一种全方位的感觉,感受物象的特征形状,不受光影条件的限制去理解形体,从作画角度来讲,无论是顺光逆光,默画写生都可以主观地设计出物象的凹凸和光影,如:画人物头像由于头发覆盖头部看不出脸颊的明显转折,往往受头发和脸颊的限制,那么我让学生通过对结构的总体认识,边画边理解推敲,养成主动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对体积空间的认识,必须教育学生,体积的变化取决于本身的结构,不了解结构,就画不出体积,所以在整个作画过程中,要有一个高、宽、深三维空间的认识,把每个局部体面画去“方画”,多表现转折,在不同的角度下有可能是轮廓线,在不同光线下就有可能是明暗交界线,转折越多,交界线越多,整体的表现最直接地把明暗界定黑与白,背光与受光,那么结构就更清晰,更富有实效性,一种主观强化的明暗更是一副好素描,但对每一块面不完全是平涂,还要有小的层面区分,这便是按理想光线,控制表达的主题,这样主观加客观的表现方法,是学画过程中一种美的意识的培养。随着多次实践的观察物象,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就会由平面观察为立体观察,变局部为整体观察,变光影色调为本质的结构的理解。以共性特征为尺度来认识物象的个性特征,而对眼前的物象原来简单的变丰富了,繁杂的层次明晰起来,复杂的形体概括了,逐步学会看体面线,从一条线关照多条线,对物象横断面块解剖加以理解,练就一双透视眼,看本质,看内在,时间充足可深入扎实,时间紧迫可概括速写的形式。
  例如我在讲完课后,给学生一个当场示范,这是我教学中时常的做法,这样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能一目了然,理解教学及技法上的要点,比如画半身像时,首先从头部入手,以整体动态考虑构图,确定头部在整个画面的位置,特别要注意勾出头部仰、俯、平的姿态,有意识捕捉到头、肩、腰的相互节奏关系。肩的正、侧、高、低与头部的正侧扭动,以及腰部的左右上下的屈展,都构成各种非常生动而微妙的节奏感,特别是头、颈、肩之间的变化。紧接着就把头部、颈部、肩部、手部及衣服的转折结构明显的表现出来。其次找出半身像的大的明暗转折,分出受光和背光区域。头部和手部的刻画是非常重要的,半身像不像头像那样,只将头部画好即可,除了把头部的五官结构穿插明暗调子体积处理好以外,还要把手整体的角度观察表现,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连接和并列关系,还要从质感的角度来考虑,有的手骨骼突出,肌肉明显,则要从结構角度加以表现。在画衣服要有取舍,重点在变化处,是在结构发生变化的地方,衣纹不仅体现人的结构变化,还构成了衣纹的疏密关系。
  观察和表现是我们终身打造基本功的目的,进行无数张作业练习,经过付出艰苦的努力,练就一双慧眼和敏锐的造型意识,从本质入手,就会创作更美的蓝图。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写的能力的同时,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对学生的英语测试中,语言最难、内容最深的部分,就是阅读理解;题量最大,分数最高的部分,也是阅读理解。中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不但是高考的要求,也是当今信息社会的
期刊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力更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用兴趣敲开学生心灵的门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在做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当高。新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实施,远比在城市小学困难得多。例如农村的家长素质相对不如城市的高,其中相当一部分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一些是文盲。虽然也支持孩子学习,但不知如何辅导孩子,或根本没有时间引导孩子,与孩子一块儿学习。再者在农村,从意识上到硬件上还远远无法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无论是家庭还是整个社区都缺少一种大语文课堂的氛围。使孩子们课内外的学习发生脱节,
期刊
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结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思维变为具体的感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艺术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理解课文 
期刊
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科技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知识爆炸”,这就要求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怎样教育下一代能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的最大差异∶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
期刊
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其学科发展速度、学科内容更新速度日趋加快,生物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愈见深刻。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學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以及使用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误区。    一、形式过于多样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
期刊
中学英语教学中历来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在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特别是交际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够,学生尤其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在课堂学习中渴望获得较大的信息量,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然而中学英语作为基础技能性课程,受限与母语差异和词汇量,不少学习材料内容本身的信息量明显滞后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加之教学中语言实践通常远远超过语言理论,机械性识记活动多,课程疲乏值高,矛盾十分突出。高中学生对“童话
期刊
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是当前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新教材体现出STS教育精神,为生物学教学实施STS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STS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参与,认为学生是未來社会的主人,是社会的一员,应通过各种程序参与到未来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中去。生物学教学实施STS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事物入手,并且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和充当决策者的角色,一般多采用讨论、探究
期刊
《麻雀》是人教板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的第九课。是一篇传播爱的种子,创造构建和谐社会因素的好文章。教学好这篇文章,能使学生在心底萌发爱的信念,理解爱的力量之伟大的同时,自发地产生关爱弱小心关心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种下一颗坚实的种子。  我教学这篇文章后,感受颇深。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这篇文章比较短小,但意蕴丰富,耐人品味。如果按常规教法,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易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
期刊
内容摘要:教师绞尽脑汁的命题设计,煞费苦心的点拨提示,呕心沥血的精批细改,不厌其烦的优劣评析,教师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主角;另一方面,学生却习惯地、被动地按老师的意图作文,少不了无中生有,少不了虚情假意,少不了矫揉造作,少不了改头换面……对老师的评语批改,或一看了之,或熟视无睹,对老师的评析,或漫不经心,或充耳不闻。新课标下,变传统的作文模式为:“学生积累材料――师生互动命题――学生快速写作――学生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