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施道德信仰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qiulong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教育呢?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塑造完美道德人格
  根据导向性原则的要求,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道德信仰教育应为个体提供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目标,以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道德信仰教育中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应从精神方面满足个体的需求。通过理想的价值目标满足个体追求完美和自我人格完善的需要。德育过程不仅是培养个体完善品德的过程,而且也必须是不断满足、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完善需要的过程。在德育目标中应该体现个体的这种进取与追求的要求。
  其次,德育价值目标的确定还要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特别是个体的品德发展水平。德育目标应该具有导向性,要有超越现实生活的内容,旨在发展个体完善的道德人格。但是不能对品德发展水平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以高层次远距离的德育目标来要求,而是要有一个动态的要求,对于个体理想的发展目标与现实的教育引导要协调统一起来。可以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根据高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定不同的具有层次性的德育目标。
  再次,德育价值目标的确定还要考虑个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积极自觉地接受外部的教育影响,而且主动的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完善道德人格的过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仅仅表现在德育的过程中,还表现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在德育价值目标的设计中,应该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研究外部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观念在个体内化过程中是怎样经过认知、情感最终形成信念的。
  最后,德育价值目标中应强调个体的情感因素。德育目的不仅是要使受教育者遵守道德规范,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因而在德育目标中应多考虑个体的情感,注重培养个体自省、自励的能力,注重自我修养。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自我完善,有较高的自觉性,具有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等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正确的道德评价的选择能力。以意义体验为核心,激发丰富道德情感
  个体的道德意义体验是个体对道德规范以及道德体系的内含价值的领悟,是个体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巨大推动力,使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主体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意义体验是培养道德情感的核心力量,应贯穿于道德情感培养的全部内容与过程中。
  道德情感包含很丰富的内容,比如道德义务感、正义感、荣辱感和道德良心等。主体的道德义务感始于社会的外在规范,儿童的义务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儿童从对外界约束的适应以及与他人的相处中逐渐学会了自我约束,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促进了其义务感的形成。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意识发展初期道德义务感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培养过程中应多设置道德情景交往互动,使个体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通过意义体验理解道德规范,感受到道德责任感,激发其道德义务感的形成。
  正义感同样是道德情感中重要的因素。它能促使个体自我监督,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是形成社会公平的权利义务的重要保障。正义感既是人们在接受某一价值原则及其所规定的道德观念时所具有的情感倾向,又是对道德行为是否与自身的正义原则相冲突的道德判断,且希望通过合乎正义的行为来体现自己对这一正义原则的尊重和强烈渴望。在个体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着重培养个体的理性,使其具备辨别行为正当与否的能力,而且需要通过设置特定的道德情景使个体增加意义体验,在道德实践中巩固与强化这些原则。
  道德良心作为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体自律的突出表现。它是人内在的道德法则,能够促使人积极为善,对所做的事情积极反省。道德良心是道德信仰在个体心灵中的凝结。通过个体的意义体验与道德内化,社会的道德要求就不再是约束的力量而是个性内在的心理需求,反映的是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良心的形成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这其中包括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这一系列的过程。因此,在道德信仰教育中最主要的是为道德主体提供价值理想目标,在这个总的目标的统摄与引导下,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情感意志,使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道德信仰。以理性自觉为基础,磨练坚韧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对个体的道德情感起着调节的作用,通过道德意志可以使道德主体克服外部环境与内心诱惑对道德行为的阻挠,充分表现道德主体坚定的信念。在道德意志的培养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道德意志的形成是道德主体经过经验和习得,随着身心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要促进道德意志的形成需首先提高道德主体观念。道德意志是主体自觉自愿的对道德观念的选择,只有相应的意识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道德意志的形成。而且必须注意道德意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道德主体的认知发展水平与道德发展水平确定其意志培养的特点。
  其次,道德意志的培养须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体现道德意志的坚韧果断以及自我控制。对于道德意志的培养,必须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促进道德主体各方面意志品质的发展,使其积极提高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促进道德人格的完善。
  最后,道德意志的培养要在顺境与逆境中都得到磨练。顺境为个体提供好的环境,但是容易使人懒隋闲散,而且使个体人生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形成对环境的依赖,对道德人格发展不利;逆境虽然可以使人奋起拼搏,在生活中得到历练,但是容易使人消极悲观,对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发展同样不利。意志的培养需要在两种环境中进行磨练,使主体在顺境中也能积极向上,在逆境中亦不会悲观气馁。不论在何种环境中生存都能够践行道德,自觉地提高自我修养,追求人生意义的实现。
  以价值标准为依据。
  创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
  道德评价是使道德意识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杠杆,是促进内在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实践的巨大力量。道德评价既包括对行为动机的评价,又包括对行为效果的评价。对于学校道德教育而言,道德评价可以为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提供导向作用。在道德信仰教育中道德评价系统的设定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道德信仰应为道德评价提供超越性的价值目标。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可以从价值合理性的角度也可以从目的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评价,在道德信仰教育中主要是从价值合理性的层而来衡量。道德评价标准的设定应具有一定的高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理想性,给人以激励和导向。这种道德评价标准的建构所具有的超越性使人们放 弃单纯的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转而希望得到精神的肯定,使道德生活具有高于现实的理想性而给人以激励和引导。
  其次,道德评价应将动机与效果综合加以考虑。我们认为在道德评价中应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行为效果是主体动机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动机也反映了主体对于行为效果的期待;另一方面,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追溯到其动机。两个方面涉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来判断行为是否道德,而应该综合加以考虑。
  再次,道德评价中应坚持社会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道德评价主要通过外在的传统习惯与社会舆论与个体的内心信念来进行。社会舆论所起的道德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符合特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肯定,二是对于违背特定道德规范的行为予以否定,通过影响人的荣誉、尊严等方面使个体接受特定的道德价值体系。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注重社会舆论对于个体道德评价的作用,通过其正面的引导使个体依循社会的道德价值规范,维系社会秩序的良性运作。
  道德的自我评价是道德个体根据内心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或者行为动机所做出的道德判断。个体内心的道德信念是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主要依据。道德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因而自我评价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道德评价中应重点培养个体的自我评价能力,可以充分体现道德个体的自觉性、主动性,也能反映出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自我评价是构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评价的基础,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最后,对于道德个体行为的评价应考虑个体道德水平的差异性。对道德个体的评价不仅要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以及其他道德个体进行横向比较,而且要从个体道德发展的纵向方而进行比较。对不同的道德个体应坚持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根据个体的纵向发展进行比较评价,才能更好地调动其道德自觉性,促进不同道德个体的道德个性与道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要充分发挥道德评价系统在道德信仰教育中的反馈调节功能与激励导向功能,既要从客观的道德标准出发分析个体的道德行为,又要具体地分析不同道德个体的发展状况;既要看到道德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与偏差,又要看到其纵向的发展与提高以及道德发展的潜力。以和谐交互为旨趣,构建系统德育环境
  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道德环境的构建。个体道德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对影响个体行为的伦理环境综合考察才能为个体提供良好的道德发展与完善的环境。因而在道德信仰教育中应为个体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这其中既包括社会道德环境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又包括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只有使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对个体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首先,应构建完善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道德原则规范是构成社会道德文化的基本框架,正是通过道德原则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它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根据。道德规范是道德信仰对象的具体化,道德信仰所确立的价值目标需要通过道德规范的引导评价和约束才能起作用,才能使道德信仰的功能得以发挥。因而要在道德信仰的价值目标统摄下对道德原则规范予以完善,应注意吸收各种优良的合理的道德规范,要体现时代特点和个体的道德发展的需要,以建立起有利于人类社会与个体道德发展的机制。
  其次,发挥传统习俗的引导与调节作用。传统习俗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具有规范的特性,可以支配与评价个体的行为。但是传统习俗本身也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给人们提供稳定的行为方式与无形的监督,通过前人的积累给后人提供基本的指导,其所形成的一套道德规范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传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固守与惰性。不利于满足新的需要和发展新的行为方式,不仅对社会的发展不利而且阻碍个体的道德人格的完善。因而我们在力求发挥传统习俗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作用的同时应注意摒弃其保守的一面,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保存有价值的内容,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尽量避免给个体造成心理的惰性,建立更符合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生活秩序与伦理风尚。
  最后,是社会舆论的引导与调节作用的发挥。社会舆论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重要力量会在无形中影响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它对个体具有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但它也具有其消极的一面。不良的社会舆论会破坏正常的社会道德规范,泯灭个体的道德个性,挫伤人的积极性。因而,要发挥社会舆论对个体道德的引导与调节作用就必须提高个体的辨识能力,对于消极社会舆论的影响应冷静地进行分析。
  此外,学校与家庭也是至关重要的道德教育力量。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能够通过周密的计划、丰富的内容和强有力的措施集中对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是三方面共同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关键力量,而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对个体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抹煞的影响。父母应和学校与社会紧密配合,共同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
  总之,道德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坚持全面性、渐进性、迁移性与长期性的教育原则,才可能实现对青少年的道德信仰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介绍了膳食纤维的组成成分和对人体的生理健康功能,简要阐述了目前流行于中老年人的非传染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以及膳食纤维对预防和辅助治疗这类慢性病发挥的作用.改
红景天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主要成分是红景天甙、甙元酪醇,它还含有17种氨基酸、21种矿物元素和多种微生素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微量挥发油等,卫生部于1
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含有铁离子和铈离子的溶胶,并用浸渍一提拉法和热处理工艺在玻璃表面镀制了Fe/Ce氧化物薄膜。测试了镀膜玻璃从紫外光到近红外光的透过率和反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