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代山东戏曲中,出现了“姑娘腔”“巫娘腔”“柳子腔”“拉魂腔”“肘鼓子”“茂腔”等各种叫法.其中,“姑娘腔”即“巫娘腔”,前者因为“装姑娘”“姑娘戏”而得名(辽宁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山东戏曲中,出现了“姑娘腔”“巫娘腔”“柳子腔”“拉魂腔”“肘鼓子”“茂腔”等各种叫法.其中,“姑娘腔”即“巫娘腔”,前者因为“装姑娘”“姑娘戏”而得名(辽宁民香称“唱姑娘”,河南称“女儿腔”),后者因为仪式中扮演神婆(或称女神)而得名,所谓“巫娘”是指扮演者的神职身份,而“姑娘”则是附体于“巫娘”的“仙姑”.柳子、柳子腔即肘鼓子,是在清朝统治下,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关于山东诸声腔的归属问题,根据当下我国剧种生态的实际,本文认为不宜作腔系分类,应修正清代戏曲四大声腔的分法,只保留昆、弋、梆三个腔系的说法.
其他文献
伴奏,在一个层次上是音响,在另一个层次上是行为,在更高层面上则是处理主属关系的准则.戏曲伴奏的跟腔包调,钢琴伴奏的相对独立,维纳琴系列持续振荡的共鸣弦,形成三种声景.三
《出口外歌》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在丝绸之路北线流传的一部中篇民间说唱音乐作品,产生于清季陕甘人口大规模移民新疆的特定时期.作品以移民视角、民间语言和说唱形式,演述了旧
本文采纳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理念,借助“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方法,以表述声音与人之亲缘关系的“缘身性”概念为核心论点,通过论证“声音缘身而现”“人声缘身而生”“
本文为古代词乐流变系列考证之一,拟以《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录姜夔[醉吟商]曲谱为对象,分析音乐形态和曲牌原型,并将其与《白石道人歌曲》同名乐曲相比较,在综合辨析前人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十二音技术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及其理论研究为基础,来观察90年代作曲技术和研究发展概况.通过相关作品的分析以及理论的总结、归纳,力求厘清其发
孙继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学堂乐歌,以及黎锦晖、李叔同等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音乐史学研究,贯穿了以史料为本的音乐史学观、人本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音乐界围绕“电影音乐”的探讨,逐渐成为一个颇为重要的论域.本文对参与电影音乐理论探索的论述群体和话题进行梳理后指出: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