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感染的防治护理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ong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严格管理和优质护理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关键。结论:加强对透析患者、透析环境等全面管理是杜绝和减少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关键,重视感染控制措施,能够预防并大大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和医患之间的传播。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 治未病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6亿人感染了或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约有1.2亿人为HbsAg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的年发病率约为40/40万;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的年病死率约为13/10万。可见HBV感染和乙型肝炎是影响到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工作生活乃至家庭及社会安定的重大卫生问题[1]。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方法之一,但是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和慢性肾病非透析患者,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健康状况关系到患者和自身,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的护理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状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着细胞免疫缺陷,对外界抵抗力减弱,这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同时与透析时间的长短、操作消毒不规范及医院管理不善有关[2]。检索发现,国内尚无大样本的有关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情况的调查。部分透析中心报道的发病率在27.1%~55.6%之间,杨慧芳等[3]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HBsAg检测,阳性率为15.1%;陶蕊等[4]对226例血液透析患者调查显示,其中10例在来透析前已被感染,216例患者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无一例新发病例,透析室工作的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陈涛等[5]对2426名医院职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19人HBV存在异常,检出率为9.0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的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在治疗过程中预防措施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
  护理措施
  一般措施:①隔离措施:对乙肝感染患者应单间隔离,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对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室内物品消毒,空气净化,透析器、血路管均一次性使用,并按照规范操作。②穿刺部位: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操作前后,严格按照规范洗手;留置导管及更换敷料时,使用5%络合碘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待消毒液自然干后,再行操作;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或透气的专用贴膜,每天更换1次;敷料若出现潮湿、松动或沾污时及时更换。③职业暴露防护:直接接触患者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应及时洗手消毒;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及时使用防护用品;定期监测患者HBV免疫情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异常并接种疫苗。④患者用物及医疗垃圾处理统一打包消毒处理;床单位用物、治疗车、血液净化机专人专用,按时消毒液擦拭;医疗垃圾随时收集,及时分类处理,医疗废物袋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心理护理:现代医学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式转化,多因多病的整体医学理念得到医学界公认,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血液透析患者本来心理上就有一定的创伤,若再感染HBV,易使其产生压抑、焦虑、孤独、恐惧等精神障碍。段炬萍[6]对94例乙肝患者采取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并针对性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若积极探讨分析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使其存在的负性情绪趋于好转,激发内在潜能,使患者的生活能及时纳入正常轨道,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未病思想的运用
  《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在临床实践中,在“见证”的现状下,为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内涵可作为乙肝防治和护理的切入点。就现有医疗水平而言,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所以“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乙型肝炎护理中,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预防肝脏癌变即是贯彻了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透析患者正气虚弱,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则有利于疾病康复。
  讨 论
  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最严重的传染病,因其病程长、易反复、预后差,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转化,多因多病的整体医学理念得到医学界公认。医学的目标就是治病和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预防医学,所以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运用治未病思想不但能够有效预防HBV在医患之间的传播,而且能有效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祖湖,李军.慢性病毒性肝炎现代诊疗[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6.
  2 杨桂平.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463.
  3 杨慧芳,俞建芬,张娟.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调查[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15(2):105.
  4 陶蕊,李春明.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516.
  5 陈涛,翟巧玲,孙晓东.医院职工体检HBV标志物结果及“治未病”防治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22.
  6 段炬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及其护理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3-24.
其他文献
低血糖严重可引起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尤其老年人突发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时,常先考虑到急性脑血管病。收治脑梗死低血糖昏迷患者32例,现就资料进行总结。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2~83岁,平均62岁;其中有糖尿病史28例,应用胰岛素12例;服用格列本脲6例;服用消渴丸10例。
期刊
病历资料  患者,男,76岁。以“发现右大腿外侧肿块1年,近2个月生长较大”为主诉来诊。患者原有脑梗死病史4年,遗留有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有陪护协助下可缓慢行走。1年前发现右大腿外侧有一2cm×2cm大小肿块,无痛,未在意。近2个月,肿块明显增大约拳头大小,来院要求近一步诊断治疗。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下肢肌力3~4级,肌张力较弱。右大腿外侧股直肌外缘可见一约6cm×8cm大小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临床防治对策。方法:使用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鉴定和药敏。结果:1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高产β-内酰胺酶88%,MRSA检出率64.5%;呈低度耐药的抗菌药物有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的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等,目前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菌株。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多重、高度耐药性,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肺出血X线表现,对指导新生儿肺出血的治疗提供临床意义。方法:采取床旁摄片,动态观察典型的2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动态监测各阶段均不一致,且进展迅猛,数小时内即可产生完全不同的X线征象。结论:动态X线观察严重病例数小时复查1次,这是诊断NPH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早诊早治、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生儿肺出血 X线表现 临床应用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AECG)检测,了解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对CT检查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分析各类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同时比较AECG异常组与正常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检出12例AECG异常病例,其中ST段改变17例(21.5%),各种心律失常均有检出,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最高9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有效救治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收治百草枯中毒患者34例,对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8例,死亡26例。结论:对中毒患者给予及时彻底的洗胃、导泻,血液灌流并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是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急救 护理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了解这起突发事件原因,为更好防控炭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标《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T17015-1997对患者血液、渗出液、病牛肉、及污染的泥土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及生化、血清鉴定。结果:从患者皮肤渗出液、牛肉中检出炭疽芽孢杆菌。结论:这起突发事件是由私自屠宰病牛引起的皮肤炭疽。  关键词 流行病学调查 炭疽芽孢杆菌 分离鉴定
期刊
关键词 炎琥宁 成分及作用 过敏反应 用药分析
期刊
讨 论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一组无论病理形态还是临床表现都高度异质性的肿瘤[1]。按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我国,NHL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0%左右,并且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未完全发现淋巴瘤的明确病因,较为公认的是感染因素,比如EB病毒、HTLV-1、HCV
期刊
摘要 目的: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患者的日常活自理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命。方法:通过对38例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运用适当地护理措施及心理护理来应对老年痴呆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结果:老年痴呆患者较入院前各症状发展速度得到明显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通过适当的护理,对老年性痴呆患者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能获得较满意效果。  关键词 老年痴呆 护理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