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钝伤致心肌及室间隔破裂1例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IND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观察羟基铬(HC)改性牛心包瓣片以血管架桥的方式(腹主-髂动脉)植入犬循环系,在与血液直接接触并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的抗钙化作用。经植入4个月后的组织试片形态学观察和原子吸收法组织钙含量测定,结果发现HC改性的组织瓣片在犬循环系植入4个月的模型中仍具较好的抗钙化作用(P<0.001)。这一结果与小动物皮下模型结果一致。
期刊
期刊
为探讨一种更好的小儿重症法乐四联症姑息手术方法,1984年10月至1994年12月在体外循环下应用右室流出道——肺动脉改建术治疗18例重症法乐四联症病儿,平均年龄5.3岁,平均体重14kg。结果住院死亡1例(5.5%)。随访2个月~3年,平均随访1.5年,病儿青紫改善、左室及肺血管均发育良好。作者认为改建右室流出道——肺动脉是姑息治疗小儿重症法乐四联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期刊
分析了解导致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围术期死亡的某些相关因素,以期降低围术期死亡率。收集自1976年5月~1991年12月共2218例原始病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主要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人工瓣心内膜炎、脑部并发症和肾功能衰竭。围术期死亡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心肌保护不满意、施行手术年代、心脏阻断时间≥120分钟或体外循环时间≥160分钟、既往
总结1981年10月至1994年12月60例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再次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病人年龄16~62岁(平均36.1±7.3岁)。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26~168个月(平均102.9±24.6个月)。手术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11.7%。前期(1981年10月至1985年12月)死亡率57.1%(4/7);后期(1986年1月至1994年12月)死亡率5.7%(3/53)(P=0.0001)。结论
期刊
报告1985年4月至1993年12月46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远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因素进行分析。手术死亡30例(6.5%)。420例随访6个月~8.4年(平均2.97年),随访率97.7%。术后1、5年实际生存率90.3±1.21%、81.1±6.76%。远期死亡33例(2.64%/病人—年),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衰、人工瓣感染、出血或栓塞。远期生存387例中心功能Ⅰ级172例,Ⅱ级1
为了解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作者选择21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用放免法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2、24小时测定其血浆T3、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反T3(r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结果发现T4、FT4术中降低,术后2小时恢复正常(P<0.05)。T3、FT3呈下降趋势,术后24小时降至最低(P<0.01)。rT3进行性升高。TSH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