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舒古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学术实践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文字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而徐中舒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古文字学家,他在“破许疑端”问题上,对《说文解字》进行了理性的评价,诠解和纰缪传统“六书说”的概念和来源,并提出了大胆的看法。并且他视古文字为史料来补正和考索古史,主张在客观历史语境下动态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借助古文字探索古代社会的真相,为古文字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徐中舒;古文字研究;理论方法;学术实践
  作者简介:甄真,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2
  1925年开始,徐中舒追随王国维多年,形成了治古文字的基本方法和思维。徐中舒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电机相互印证,采用了王国维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运用古文字结合相关史料,在王国维和梁启超的指导下,撰写了《殷周民族考》、《徐奄、准夷、群舒考》,走上了系统研究古文的道路。1929年,徐中舒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担任编辑员,在此徐中舒思想上受史语所治学之风的熏染,坚持“多重证据法”和广泛的史料观,直接从书里到书外努力搜寻新材料,并且他更加有意识地把古文字视为钻研古史不可或缺的新材料。1938年,徐中舒到四川大学历史系执教,并从事科研和教学长达50余年。1987年,徐中舒继续为国家培养古文字学人才,相继主持编订了数部古文字字典,如:《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足见他对古文字学的深厚感情。
  一、徐中舒古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
  1.“破旧立新”
  对于《说文》研究古文字的基础地位,徐中舒非常重视,认为古今依据汉人古训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称赞许慎为代表的汉儒解字自有从成法。指出:“汉儒有家法,说法不轻易改动,有直接的传授系统,保存古代的东西很多;并且汉代与殷周时代距离较近,古人对文字所反映的社会情形比后人多;同时汉儒对古代经典解释比较严谨,比较重视,尤其是在许慎前后,贾逵、马融等很多人通儒博通群经,在文字解释方面较能观其会通,不限于今文、古文一家。”徐中舒清楚地意识到许慎未见过金文等,取材仅依靠当时经过辗转传抄之书。他明言参照汉人训诂的同时,要谨慎根据更古的材料来探寻古文字字义,指正《说文》编纂所依据的资料缺乏。另外,针对许、段撰著的失误,为了探求文字本义,徐中舒尽可能地大胆“破许”、“疑段”,坚持直视前代古文字学家的相因之失,跳出了《说文》的条例,他指出:“研究古文字,有很多局限性,但是要注意每个字的原意。几十年来,‘破许’还不够大胆。今天我们要打破旧框框,从多方面加考虑,如文字发生时期的社会情况、生活条件等。以后文字的发展,不管是那个时代都要参考这些条件。我们绝不要被许、段的结论所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了解每一个字的本义,才能有所创造和发明。”并且徐中舒在《古文字学讲义》客观纠正了《说文》数处错讹。
  2.补正“六书说”
  徐中舒批斥许慎六书说是不恰當的,“没有把文字构造的原原则与人们对文字的解释运用分开,而是混列在一起。”徐中舒理性纠正六书本非固有的造字之法:总结多年治学心得重释六书说的来源,他指出:“过去考释古文字的人,总认为古人造字有一定的方法、意义,应该按照六书条例,这是不对的。六书在造字之初是没有的,是文字大备以后人们归纳出的条例。”并且为了说明文字发生的途径,徐中舒随后列举一字多形的性情,以此推证六书说意旨的不完备。并且他多次述及不能讲六书说看作最原始的造字之法:“六书是由后人根据实际情况归纳出来的原则,是文字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根据它来造字,绝不是先有六条标准的。”另外,在前人的基础上,徐中舒深刻阐发了六书“转注”,在《古文字学讲义》中,他较早地诠释转注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文字“意义有所引申”。1984年,在《怎么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中,徐中舒又创造性地指出将六书分为三类,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举例说明凡声音相同之物不必另造他字,可共同使用一个字,以一字赅多义此为假借,为了使多义各有所属,增加偏旁转相注明,方便假借多了使用方便,即:转注。这种分类考察不但揭示出中国文字创造和孳乳的原则,其论多有前人不及之处,梳清了长久以来对转注意义的混淆。
  3.“系联考释”
  徐中舒在历史语境中,提出了对考证古文字进行系联考释。1983年,在《怎样考释古文字》中,徐中舒详述了“系联考释”的方法,将彼此有联系的数个文字横向分析,强调整理古文字不仅要考察某一个文字本身各期的演变,还要结合文字发生发展的时代、社会等历史因素进行纵向审视。并且还指出:“考释古文字,要联系一系列相关的字,一个字讲清楚了,要考察其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根据考古资料、社会学等情况,深入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来探索古代文字发生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然后对每个字的字源和语源进行探索。”徐中舒在“穴、复、丘”等文字的具体考证上,根据古代黄河流域穴居或半穴居情况,进行了举例说明。如:“穴”像以土覆盖梁木之上;“复”则像半穴居前后有两道出入之形;“丘”向穴居两侧出入处特高之形。徐中舒认为中国文字从象形字开始便有实物演化引申而来,因此,考释古文字必须要了解其风俗习惯,“要深入到古代”才能了解字源和语源。《怎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是对《考释古文字》观点的补充。徐中舒就文字随时间、地域的不同发生渐变性的现象,针对文字间的相关性,视为文字演化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注意不同时代嘉文、金文等不同载体的文字字形及其字义、字音的客观变化规律,重在到处不能孤立研究文字。他把互相有关的字、字形相近的字等联系起来,深入考察,穷其流变。同时,他批判历代古文学家默守成規之失,重点举出数例对回归历史语境考察古文字的方法再次加以诠解,意将古文字还原到它产生、嬗变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
  二、徐中舒古文字研究的学术实践   1.古文字所记是最直接的古史资料
  徐中舒用考古发现的讹古文字以补正古史文献记录的遗漏,古文字可以传世文献对读以补史书流传中的讹误,是最直接的古史资料。如:《陈侯四器考释》中,徐中舒以此作为“研究当时史事迹经典上最重要的资料”,用四器校订史籍中的年代问题,并且徐中舒还明言“黄帝之传说见于记载之可考者,当以陈侯因所载为最早”,根据陈侯因器为公元前375年所作,结合典籍考辨,徐中舒断定黄帝传说已流传于当时,其铭文称黄帝为高祖,而在当时之前或稍后的著述中黄帝传说仍不多见。另外,而徐中舒利用山西省博物馆禹鼎铭文订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啸堂集古录》摹写之讹误。其以205字的鼎文为“西周对南方用兵的重要记事”,弥补了历史记载的阙佚。
  2.用古文字的形义探讨古人对客观外界的认识
  徐中舒用古文字本身之形義来探讨古人对客观外界的认识。1944年,徐中舒以古文字为史料,精辟概述了用古文字探索古史的重要意义,并发表了《井田制度研究》。指出:“古文字可以大大地丰富我国古史内容,可以使我们对古代史得到更多的了解,这是象形文字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贡献。”在学术实践中,徐中舒受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的影响,他以古文字学为史料,以“向下看”的眼光,透视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日常生活等,打破了对于上层建筑和个人主义的惯性审视,以字考史的探讨范围早已轶出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之外。
  徐中舒考察先秦历史主要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管理,古人的日常生活等入手,早期他撰有《耒耜考》一文,专论农业工具在先秦时代演变和功用。旨在“从一两件农具上试探农业严谨的消息。”徐中舒利用有款识的铜器等来考辨耒、耜的字形、形制等状况,对先秦社会的农具使用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细微观照。1977年,徐中舒从古文字的角度出发,撰成了《古井杂谈》,以象形文字及地下发掘的资料加以补充,再现了古代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考索古井的井上形制、井下状况。另外,徐中舒还将古文字运用于考证古代的阶层划分和文化源流之演变上,从甲骨中关于需的三十余条卜辞入手,为探明儒家文化起源和丰富儒的知识进行了铺垫,证实了春秋孔子以前儒家职业性的活动。徐中舒哪找《北史·高车传》所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从文字的音韵推论高车族以乘高轮车得名。并且徐中舒根据铜器与两轮大车之外来输入,推知中国文化在远古既有撷人之长融汇贯通之趋势。
  参考文献:
  [1]彭裕商. 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J]. 中华文化论坛. 1998(03).
  [2]陈炜湛. 读《甲骨文字典》兼论甲骨文工具书之编纂——为纪念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而作[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其他文献
45钢采用常规热处理,不能满足高硬度高韧性的技术要求,经工艺改进,采用亚温淬火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减少了淬火裂纹和淬火变形.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些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
摘 要:东方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现代舞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分析两者的文化可以从中探索出发展西方现代舞的契机,因此,我们要从深入研究西方现代舞对东方文化的吸收和运用的角度出发,并从中正确认识到中国现代舞在本土文化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舞;东方传统文化;吸收;运用;中国现代舞  作者简介:赵瑞雪(1990-),女,山西垣曲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艺术教学研究。  [中
摘 要:比喻修辞手段,能使语言从晦涩难懂变得丰富多彩,易于理解。比喻辞格关注相似性,由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构成。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同心理认知内在的理据性关系,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就蕴含着这样的有契性关系,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比喻修辞进行认知解释。  关键词:比喻;本体;喻体;认知距离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光辉灿烂的一抹,它包括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姿、源远流长、延绵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汉语言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已有3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文化的体现。汉语言发展至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广博、厚重的内容和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
摘 要:本雅明的众多编纂类作品构成了他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拾荒人的身份,表现了他独特的微观史态度。作为此类作品之典范的《德意志人》活现了18-19世纪百年间德国中产阶级的伟大代表的精神和心灵,通过对真实人物身上的人性与诗性的重审,回应了时代中的政治狂热主义与文化中的现代性浪潮。  关键词:本雅明;德意志人;人性;现代性  作者简介:王广州,男,江苏东海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為美学与文艺
摘 要:我國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家,已出土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銘中存在著大量委婉語,這些委婉語來源多樣、形態豐富而且涉及社會文化禮俗等許多方面。本文以漢魏南北朝墓誌中使用的委婉語為研究對象,將這些委婉語按照內容分為四類,分別是:喪葬委婉語、婚嫁委婉語、年齡委婉語、謙敬委婉語。  關鍵詞:漢魏南北朝;墓誌;委婉語  作者簡介:李璐瑤(1992-),女,漢族,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 
动词和构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一些人认为动词和与其意义相近的构式一起搭配使用。这种说法是存在的,但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本文将通过动词write来阐述动
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可以说它是一个核心的地位,有人将这两个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认为生命是生的全部内涵,并将其与中国哲学进行融合;也有人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论
摘 要:程度副词是表示各种程度的副词,现代汉语对程度的表达也主要借助于此。程度副词“老”在孟州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大,不仅可以修饰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还可以修饰动词性成分,另外,还存在“老 形容词重叠”以及“老 形容词 的”的特殊语言现象。因此,孟州方言中的“老”与普通话中的“老”存在差异,其功能及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同时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孟州方言;程度副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