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之退役的艺术工蜂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外表看,陆蓉之恐怕是策展人里最可爱的那一个,不仅仅是她的装扮,
  还因为她的感性、坦率,不爱讲套话、大词。年过花甲的她做了30多年的策展人,去过很多地方、
  认识很多人,惊心动魄的经验远多于平淡如水。尽管如此,她依然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到今天也没有搞清楚,“我对自己还充满了无知”。
  如果要以一句话来说明我此前一甲子的人生,那就是“每天从早到晚都非常努力地工作”,我很勤劳,因为我的兴趣很多、身体很好、意志力很坚强,最重要的是我热爱工作。我曾经开玩笑说过,我是一只非常认命的工蜂,因为工蜂的生存意义就是为了工作。我还特意为每天勤劳工作的这类人创造一个词:“Beeple”。
  今年我已经62岁了,有4个孙,我的父母亲都健在,老爸92岁了还能跳探戈,妈妈82岁,我老公也76岁了。有人奇怪为什么一个老奶奶还喜欢装萌,其实我本来就很萌,不是装的。我把帽子拿掉以后,你会觉得我长得很像我喜欢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
  我最近整理我的相片,自己都惊叹,我怎么会有这么多造型。与以前相比现在我实在是太正常了,染红发只是因为我有了一些白头发。年轻时我剪过朋克头,还有阴阳头,就是半边长发半边是完全剃掉的短发。有次家里聚会,都是长辈,吃饭时有个老先生坐在我一边,看到的是我的长发,吃完饭我给老人家奉茶,他看到我另外一边,老先生很惊讶地说,你们家什么时候有双胞胎姐妹?我把另一边转过来给他看,老人家差点昏倒。
  我刚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策划“未来通行证”大型展览,是我告别策展生涯的终点。汇集了100多个艺术家的作品,我刻意安排大量的绘画搭配雕塑塞满展场,想营造一个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我知道艺坛会有人因此而诟病我,认为我不够严谨,不知抉择,其实他们不懂我的心。我只是不断为大家去发现去发掘,不想遗漏任何一个有机会可以展示的艺术家。我说不明白,我没有功利的选择原则。你可以看得到我是一个很个体的人,我把这样的展览作为一个告别,其实也是一个开始,希望我以后有一段新的艺术人生。
  永远的上海南市人
  我应该算是相当纯血统的上海人。母亲的郁家是昔日上海南市的老家族,在城隍庙边上有个四开门面的“郁良心堂”中药房。从我外公的祖父辈开始,郁家办了六所义务小学,后来又增办了一家义务中学。抗日期间,上海的法租界许多无名尸都无处掩埋,郁家捐出法华乡下的花园,成了公墓。从前城隍庙有一条小街叫“敦惠路”(如今改名叫幸福路),就是以我外公的祖父名号命名的。
  我外公是学法律的,毕业后如愿成为上海律师公会会员。他生养了十七个儿女,其中有五个女儿在女画家李秋君的引荐下,都拜在张大千的门下,当时拜师事件还上了报纸,成为沪上艺坛的佳话。1946年,外公到台湾参加博览会推销郁良心堂的中药,只带了不会画画的我母亲和最小的儿子郁慕明(现在台湾担任“新党”党主席),结果不久后两岸之间交通就阻隔了,直至辞世他都没机会再回故乡。
  从小我是跟在外公身边长大的,他虽是一介布衣儒商,却坚持练书法,爱书成瘾。幼儿园时,一位老师认为我是天才小画家,激起外公的莫大希望,那之后他成了我的私塾老师,全心全力栽培我。很小我就开始画人体素描,经常给大人们“表演”当众挥毫。九岁时,外公安排我向海上文人画家刘雅农学习画山水。后来,外公听说张大千要来台湾了,格外兴奋,天天跑到古董店去寻找适当的拜师礼,终于通过友人约得与张大千相会了。那时爸妈与外公都盛装陪我去拜师,经过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张大千收下了拜师帖,却表示他已经是我的五位姨妈的老师了,所以辈分不能搞乱,将我交给当时也在场的弟子匡时(仲英)来负责教导。
  我13岁时,因为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公公的提携,我在台北植物园里的中央图书馆开了人生的第一个个展,成了一个小小的名人,但在学校里反而成为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在我记忆中,不但从小缺少同龄的玩伴,还天天与公公、婆婆一辈的老人在一起。
  父亲对我的期待也不亚于外公。高中时有一年暑假,他安排我参加了台湾中部横贯公路的徒步旅游团,到了终点后又将我送到台湾电力公司谷关招待所闭门作画,整个暑假里我就以此经历画出一幅四十公尺的长卷。1971年,我刚满20岁那年,又被家里人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留学。可以说懵懂无知的我是随着家人的安排起步的,当然这些步子走得很好很稳。
  因为我是长女,所以得到了家里最好的资源。只要我愿意画画,就会得到赞美、得到奖励,就像家里养的小狗,做了可爱的动作就有狗饼干吃。外公在我每次完成作品时,就带我出去吃江浙小点心或者看场电影。回忆起来,自己一直生活在备受疼爱与肯定的氛围里。
  教育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我们家庭最重视的价值,为了让我们念最好的公立学校,父亲伤透脑筋,迁户口、转学校,最后还花了大钱送我们姐弟几个上私立学校。这其实是亚洲人共有的价值观,美国的亚裔家庭几乎都很重视儿女的教育,也很舍得将金钱、精力投在儿女教育方面。我在20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同时还把我所有家人都移民到美国了。我们家五姊弟的下一代,全都在美国出生、长大、受教育,再下一代全都是混血儿了。
  结缘台北故宫
  我能进入艺术的天地,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是引领我的大贵人。我从小尊称他为“蒋公公”,他与我们一家三代都有交情。
  当年我画完那幅徒步横贯台湾中部公路长卷图,抱去故宫请蒋公公指点,他看了之后大喜过望,让我把这幅长卷留在他的办公室,有机会便拿出来给人欣赏。蒋公公退休离开故宫时,因为我人在布鲁塞尔留学,画作也就在他的安排下捐赠给了故宫。
  高中三年的寒暑假我也总到故宫当工读生,从服务台的导览训练,到书画处沏茶打杂,中午经常去蒋公公的宿舍跟他一起吃饭聊天。当时我很能体会蒋公公栽培我的用心,也很努力学习。就算后来有段时间我曾经弃艺从商,他也不减对我的信心。从1989年起,我经常回台,偶尔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演讲,蒋公公都会光临捧场,坐在第一排为我鼓掌。那时我已经不画画了,我想他心里一定有某种程度的失望。所以我的第一本书《后现代的艺术现象》出版时,我特地将那本书献给外公与蒋公公。   我在比利时求学不到三年的时间,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吸收不是在学校,基本都是在旅游当中得来的。用学生票的优惠条件无目的到处漫游,看到火车窗外有大教堂的地方,就在那一站下车,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不分古今,逢馆必入。日后即使我移民美国、返台定居,或到大陆工作,只要一有机会我还是会飞到欧洲,用欧游火车券无目的的漫游,这是我结合游览、学习与工作三合一的“秘方”。
  这样的旅程也激起了我提笔写作的欲望。从70年代初开始,我写了很多亲临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和艺术评论,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艺术。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根本没有华人参与国际当代艺术的舞台,即使有些日本的艺术家像草间弥生等人突破了限制,但也往往只是单一的个别事件,根本无法形成亚洲的气候。那时亚洲人在欧美的艺坛不是零星的点缀,就是非常边缘化的处境。
  初到欧洲和美国时,虽然感到新鲜和惊喜,但我也不觉得谁比谁了不起。我受中国教育影响很深,我一直觉得到西方学习是一种补充,而并不会觉得我是去朝拜的。
  那时我继续在加州州立和城市大学系统里的艺术系进修绘画,先后一共念了十多间学校。原本我也一直相信自己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直到32岁那年,我赔掉了三年的积蓄,关闭了开在加州的画廊。那是1978年,我在橘郡(City of Orange)开办了“新一辑画廊”(Stage One Gallery)。我的策展路线除了支持观念艺术,就是力挺女性艺术家。70年代时,刚好是西方观念艺术崛起的时候,当时我的Stage One Gallery是很前卫的空间,每次开幕都非常热闹,有时我还会邀请New Wave的乐队,或举办行为艺术的表演。忙了两年,眼看Stage One经营得蒸蒸日上,画廊的租约到期后,房东却要涨5倍的房租,这让我根本无法存活。最后,我决定结束画廊的营运,改行进入房地产投资和买卖。
  MOCA Lady
  有一天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做生意?我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呢?我呆呆坐在办公桌前,觉得打心底里我还是想回到艺术,回去做策展的工作。我不是那么爱财的人,这个世界有无数像我这样不够精明的生意人,也不缺我这一个。这之后,我决心努力写艺术评介的文章,努力争取做展览。我想要发掘有才华的艺术家,只要有机会策划展览,一个可以容纳5个人的展览空间,我会邀请10个人;可以容纳20个人的展览空间,我会尽力挤进60个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多半时间都留在台湾,我和谢素贞(现为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策划了《复数元的视野》台湾当代艺术大展,集结了四十多位艺术家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至今仍是两岸交流最大规模的台湾当代艺术展。
  2005年夏天,在上海一个饭局上,我与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主席龚明光相识,我以过去不存在于美术馆系统的“创意总监”名义,正式加入了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团队,给他们当了六年的义工,帮龚馆长打造了中国第一间民营当代艺术馆。有些人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的,怎么可能白白做一件事情。我不拿钱的原因是因为我在台北的实践大学是全职教授,合约注明了是不能兼任何副业的,但没有条款禁止担任义工,所以我坚持不接受工资。
  我常和朋友们开玩笑说,我是华人世界的MOCA Lady,因为此前在台北,我协助了龙应台局长成立了台北的MOCA;到了上海就忙着帮龚馆长打理他的上海MOCA;2007年底,我又被动员到北京月亮河,尝试为月亮河城堡的地产专案建立月亮河MOCA。我还担任过上海外滩18号创意中心艺术总监。我的中国当代艺术馆之旅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我起步的那个时代,想做一个女性艺术家仍然很不容易,华人的艺术世界里,根本还没有策展人的概念。想要当一名女性独立策展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从我做的第一个展览开始算,三十一年过去了,我认为“策展人”这个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个新的云端时代,会有不同的角色可以帮助更多的艺术家。
  让我再次想退出策展生涯的原因,还源于一次来自于我的学生的伤害。2009年,我着手准备“动漫美学双年展”,这次我将展览的规模扩大到北京今日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广东美术馆,跨海峡两岸联合举办。却因为我错误信任了自己一手提携的学生,她处心积虑的私心,破坏了这个合作计划,在开展之际、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毫无预警地被迫退居幕后。虽然展览最后还是在四个馆分别举办了,但却促使我下决心退出策展人这个行列。
  原本是我将“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这个称谓,然而同时我却目睹了这个行业因为名声与金钱所带来的腐败,我非常痛心,想要告别这个我曾经衷心付出也热爱过的领域。
  一起慢慢变老
  我离过两次婚,和我家“老爷”傅申的婚姻是我的第三次婚姻,终于给了我温暖、宁静、稳定和幸福的生活。原因是我们都经历过巨大的婚姻变故,彼此更懂得宽容、感恩与知足。
  傅申是我从小就仰慕的才子,但是年轻时无缘相识,两人各自经历了二次婚姻后,幸运之神才向我们伸了手。可是能结成夫妻,更多的是我的努力,我的女追男的成功故事,当年还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傅申与我都是蒋复璁公公最疼爱的晚辈,因为蒋公公,我对傅申耳熟能详,他经常说起傅申在故宫跟随他工作的种种回忆;而傅申对我则是全然陌生、一无所知,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分别在美国的东、西海岸发展,年龄与时空的差距,并未在当时形成的交集。我和傅申第一次正式交谈,是他回台参加一个研讨会,我特意通知他去探视病重的蒋公公。
  当我在1995年听说傅申要订婚了时,我马上打电话给他,要求和他喝咖啡见面谈。那是我们第二次见面。我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他表明心迹。我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说,“听说你要订婚了,请你在结婚前一定要给我一个机会,先和我交往,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因为只有我配得上你,我了解你的学问和历史地位。”
  当时已年近六十岁的他听到我的告白当场就愣住了。为了追求他,我还辞掉远在台中东海大学的教职,拜托实践大学的教授帮忙推荐我到他们学校的台北校区教书。然后我又租了一间套房,干脆搬到他家的楼下,每天煮家乡菜请他下楼来吃,饭后就和他看电视、聊天。后来还借口帮他洗衣服,拿到了他家的钥匙,这样随时会出现在他家,他也就不方便邀请别的女性朋友来家里坐坐了。
  这样还不够。在我们交往时,他的第一个生日,我写了一篇《生日快乐》的文章投稿给《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并请他们在傅申生日那天刊登。文章如期刊出,我欢天喜地把报纸拿给傅申看,没想到他看了后勃然大怒,怪我不该把私事昭告天下。我也没申辩,因为我真正的目的,是让其他竞争对手知道我已经进场。
  我们结婚十几年,在同一楼层,各有各的书房与工作空间,夫妻间保持一种距离就不容易有摩擦。婚后有八年的时间,我经常在外工作,有朋友替他打抱不平,说我怎么可以追到了他却经常离家工作,把他抛在一边。傅申告诉他的朋友,因为我比他年轻很多,也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所以他要让我尽情发挥所能,然后再一起慢慢变老,我以后才不会埋怨婚姻阻碍了自己实现梦想。
  离开策展人这一行,是因为我想要更有效率、为更多爱好艺术的人群服务,而不只是艺术圈而已。我留下最大的遗憾,是一直想在中国策划一个大型的草间弥生作品展,但最终都没做成。每次看到她的个展,都会有好多想象,她是我心目中的女巨人。还有一些心里的不舍,比如计划要在艺术馆做李安的展览,至今也还未实现,因为实在想不出如何做一个展出李安电影的展览,一个不用道具或相片的视觉展。
  我家“老爷”知道我不再做展览了,非常开心,他说我当策展人就是当轿夫,每次忙着为别人抬轿子,别人还可能嫌你的轿子太破,装潢得不够漂亮,嫌你跑得太慢了。现在好了,从策展的领域退下来,这样就不必东奔西跑,不必经常离开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台湾照顾年迈的父母,也可以专为我家“老爷”抬轿子了。
其他文献
《环形使者》  吐槽完毕,留点念想  基本上每个穿越大片上映后都会引发影迷对其时空关系的探秘和吐槽,  《环形使者》亦是如此,如果抛开科幻与伪科幻的争论,  《环形使者》算是讲了一个有情怀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记得年轻和年老的两个Joe坐在一张桌子的两侧,和相隔了三十年的自己谈谈。他们一个以杀人为工作,形容淡漠;一个以杀人为当下使命,力欲充沛。但电影在最后时刻追问:杀人到底有什么用?处心积
期刊
蔡依林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时尚教主,她对护发也有自己的一套独门妙方。蔡依林的回答是-发膜,因为它就像护肤品中的精华素,在洗发之后用发膜轻轻地按摩头皮和头发,能将高纯度的营养成分注入发丝。这样才能保持头发的质感与光泽。  萧亚轩  身为艺人需要不时变化造型,根本不可能避免吹整烫带来的伤害。萧亚轩认为常吃蔬菜、水果、花生、红枣、核仁、瓜子、葵花子等食物可增强头发色泽,使头发能变得更乌黑柔亮。此外,她不吃肥
期刊
不是每一个花样美男子都能在娱乐圈取得理所应当的成功。  如今的严宽也还在努力,过着平实普通的生活,  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不再演浪子燕青,而是成为宋江。  看见严宽,最放心的是摄影师,“怎么拍怎么出片儿。”  作为众人口中的“古装第一美男”,严宽其实不是个太讲究的人。格子衬衣一脱,就是件背心,接下来去央视录节目,还忘了带西装。他自嘲说,有段时间不拍戏,就像是一个白胖子。最让人有点不解的是他的手机,在绝
期刊
跨界娱乐是时尚圈最热衷的经典游戏之一,  时计领域的跨界案例亦是层出不穷。  从最容易想到的汽车品牌,到足球、飞行员、潜水爱好者、  珠宝巨匠、时装设计师、建筑、电影明星,  总有一个领域是你感兴趣的。  两者都是男人至爱的玩具,由此汽车品牌与腕表时计的合作渊源已久。TAG Heuer豪雅与Mercedes-Benz奔驰、Breitling百年灵与Bentley宾利、Panerai沛纳海和Ferr
期刊
演员,在《篱笆女人和狗》《湘西往事》《中国兄弟连》等影视剧中有精彩表现,最近参与了张元电影《有种》,在其中饰演一个女白领,绝望之中把上司兼情人的衣服扒光。  {F= FAMOUS 韩=韩雯雯}  F:据说你最近在拍现代戏?有没有觉得现在的现代戏剧情都很狗血纠结。  韩:会有纠结,但对演员来说更有能够感受和体会人物内心,还是挺开心的。  F:你在戏里的纠结之处是什么?  韩:没有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
期刊
我的生命需要文学浪费  苗炜和杨葵,出生于1968,相识于1984,他们在两个不同的高中同时创办着“地下文学刊物”。  用今天的话说,当时的杨葵是“高富帅”,苗炜则是“屌丝”。  他们曾想合伙,因为文学理念不同未能联手,但友谊保留至今。  他们交流球技,分享美食,也依然会聊起文学,也都在尝试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找回文学曾经的尊严。  想象比经历更重要  总有人说年轻一代作家的作品不够厚重,因为他们的
期刊
5万元档的基础奢华腕表  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这是消费行为下的黄金定律,  作为具有收藏价值和升值功能的腕表,顶尖品牌的表款无论从设计、  工艺还是品位上都无可挑剔,只是难免关键时刻感叹囊中羞涩。有个办法或许能两全其美,再奢华的顶尖品牌都有基础系列,稍稍垫下脚,买块顶尖名表并不是梦。  为什么是5万元?  5万元几乎是劳力士、欧米茄、万国、积家等众多顶尖腕表品牌基础表款的“统一零售价”,看似
期刊
去哪里吃顿正经靠谱的意大利餐,这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酒店里的星级餐厅自然值得信赖,但长年如此奢侈自然也吃不消。不过还是有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地道厨师和地道店长存在于街头巷尾,好让你看着街景伴着晚风满足一下味蕾的冲动。  意式家常菜 藏在北京地安门十字路口旁胡同里的Eatalia是纯正的意大利餐厅,本来的一个小杂院被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用餐区域,中间还有一个天井供你透气淋雨。二层的露台才是这里最好的风
期刊
电影制片方和盗版的搏斗由来已久,但在这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行业,  正版还从未获得完胜。有人说,盗版商太狡猾,这是一盘很大的局。  最近华谊兄弟因为《画皮2》盗版诉马鞍山一家影院,通过科技手段追究盗版的源头,为反盗版战役开辟了新战场,但结果如何,目前难料。  得不偿失的官司  暑期热映的电影《画皮2》收获了7亿票房,但制片方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华谊兄弟)却说,因为盗版,损失的起码有6.6
期刊
郭富城  把偶像的衣服脱掉  他用了很多精力去丰满一个职业偶像的形象,又花了更多时间去打破这个形象所带来的束缚。  在新旧交替的名利场,郭富城的锋芒却从未消退,你只看到他总是在刷新自己,  体验着突破与冒险带来的极限快乐,直到迎来自己最好的时光。  拍摄前他在酒店的套房里换装,当着众人的面脱下上衣,丝毫没有要人回避的意思。当郭富城露出晒得很均匀的小麦色肌肤,现场一些不淡定的女孩子们开始花痴道:“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