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c59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深入剖析了语用学的本质和翻译的本质,建立语用学理论和翻译之间的关联桥梁,寻找应用语用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途径,探讨了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应用语用学提高翻译质量,丰富翻译实践中的理论指导依据。
  关键词:语用学 翻译 理论研究 关联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语用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和R·卡纳普在1930年左右提出来的,后来又在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和J·塞尔勒的基础上发展延伸,丰富了对语言行为的描述和分析,之后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从语境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语用学的内涵。目前,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以语言的意义为研究对象,即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语境,只有在特定语境环境下去研究语言所表达的内涵才是有意义的,随着语言出现的语境不同,相同的语言所蕴含的潜在涵义也将不同。这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角度以语言的内在意义为研究对象,强调语言的意义一定是在一定的语境环境和上下文关联情况下才具有其特定的语言意义。目前对翻译这个概念有很多的相关定义和解释,不同的学者对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提出了很多观点。然而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观念,即翻译的核心应该是让读者或者听众能够以其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另一种语言背景下的会话内容,翻译最核心的是思想和意义的传递而不是语言形式的一种转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翻译自然而然会形成千丝万缕的关联。然而目前对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相关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对语用学和翻译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应用语用学理论指导翻译的实践应用相关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挖掘,因此本文将针对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辩证关系和实践应用开展深入的研究。
  一 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的辨证关系
  1 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的目的一致性
  语用学和翻译理论都是以某一特定语言意义的传递为研究对象,语用学力求从一个给定的会话单中提取出会话最真实的意义,而翻译则力求从一种语言环境下所表达的完整涵义传达至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因此从语用学和翻译的共同目的而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翻译实践在实际的应用操作过程中,通过遵循上文所提出的语用学翻译理论适用的场合可以极大提高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翻译的针对性,从而既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等效性,又可以保证语言翻译的效率。
  2 语用学理论与翻译本质是辨证统一的
  语用学在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时,是以语言的背景为研究前提和基础,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来确定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而关联翻译的理论也特别强调语境的作用,应用关联翻译理论进行语言之间的内容翻译时,特别强调在一种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下所表述的内容应该准确无误地转换到另外一个语言环境中进行表达。要准确地进行一段语言内容的翻译,必须要对该语言内容的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语境和原文表述之间的最佳关联,而这种最佳关联既来源于原文所表述的上下文逻辑关系,也来自于原文的语言背景和译者自身的知识背景。由此可见,语用学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应用语用学指导和实践语言的翻译是一种完全可行的方法。
  3 语用学理论可以保证翻译的等价性
  根据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思想,其在研究语言的意义的时候是基于语言背景和语言的上下文关系来进行分析,因此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语言的翻译则必然需要对语言的语境、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语言所蕴含的上下文逻辑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之后,才能够进行语言的翻译。从这个角度分析看,以应用语用学开展语言的翻译是实现语言等效翻译的一个有利的指导工具,而且在实际的语言翻译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语言重构形式的难题,有的时候为了满足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原文的表达形式接近或类似,一些译者对语言的内容进行了修改。然而,应用语用学理论来看待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所有的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应用语言学是实现等效翻译的重要途径。
  二 应用语用学理论翻译的原则
  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语言的翻译及实践的难度和工作量势必比我们传统的一般的语言翻译要更为复杂,周期也更长。为了提高语用学理论在语言翻译中的实践价值,提高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语言翻译的可操作性,本文研究了应用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一、语言表达过程中违背语言表达规范的应用场景。任何一门语言在进行表达的时候,都必须遵循一些约定俗称和一些语言环境、语言背景所具备的特殊的语言表达规范。在这种语言表达规范的约束下,所有使用这一种语言进行语言表述的时候,都必须遵循这一公认的语言表述规范。如果在正常的语言表述过程中,突然出现某一段或某几句违背语言表达规范的场景,则这种情况必定是语言表述者在表达含义时另有所指。比如语言表述者表述一句“什么就是什么”,这句话按照正常语言表述规范,其表述内容信息量为零。在正常的语言表述过程中,这样的表述行为违背了语言的表达规范,然而在实际的语言表达过程中这样的表述却时有出现,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时候,读者就不能够仅仅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因此应用语用学进行语言翻译的实践时,应该特别注意这种违背语言规范的表述形式,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而必须深入地去挖掘这样的表述内容在其表述者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并结合语言的上下文关系,最终确定出语言表述者真实的表达含义。
  第二、违背语言表达常识的表达场景。在语言表述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内容或者语言表达的预期形式往往可以进行一个预测和推理。但是有的时候,一些语言表达者故意违背一些正常的表达常识。这种情况,语言表达者往往是希望利用违背语言表达常识的方式来突出其某些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涵。如提问者问到“听说约翰跑得很快?”回答者回答“约翰最快的百米速度曾创造了9秒92”。在这两句的对话中,其表达形式实际上是违背了正常的语言表达常识的。因为提问者仅仅是问约翰是否跑得很快,那么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其回答者应该是回答快或者不快。然而在这段对话当中,回答者直接给出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跑步速度,这样的一个表述形式显然不能够仅仅按照这样一个数值去理解,而且在这个对话当中,回答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是,约翰是曾经的地区百米冠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通过违背语言表达常识来表达语言表述者想表达深层次的语言内涵。   第三、违背语言前后逻辑关系的场景。这种逻辑关系是指语言在表述过程当中往往会有一条完整的、清晰的语言逻辑。这种语言逻辑是引导着语言交流者继续完成和开展后续的对话。然而有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语言现象会出现突然在正常的对话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违背正常逻辑的对话内容。对于这种应用场景同样是需要运用语用学理论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因为这种违背语言常识的表达形式其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同样是表达者希望通过这种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或者以一种跨越式的方式去表达一些超前的内容;或者是以一种突然性的视角转移来表达另一个方向的相关内容。对于这样的表达形式,译者需要特别注意去分析语言表达者所具备的知识背景、语言文化及发生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所处的语境环境,再结合语言的上下文关系推理出在表达过程中其真正蕴含的表达内容。
  三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实践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种翻译实践过程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相关的翻译理论往往是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指导理论。本文研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深入分析语用学理论的本质和翻译现象的相互关联特性,对语用学理论如何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进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研究发现,应用语用学研究理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具体的实践原则:
  第一、忠实原文语意的表达为核心目标。根据翻译的基本要求和翻译现象本质的认识可以知道,开展翻译的实践过程,其最基本的原则是要确保原文表达的内容经过译者的翻译之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所蕴含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思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实际需要做两件工作,其一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其二将所理解的内容按照读者所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传递给他,使读者最终接收到和原文表达内容几乎一致的信息。无论是译者去对原文的理解或者是译者将所理解的内容转换给读者的接受形式这一过程,都必须要遵守忠实原文这一基本要求,这也是对翻译这一行为所提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
  第二、有助于语言理解为语用学在翻译实际中的应用目标。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为了让原文作者和译者读者之间的思想能够得到更准确更有效的传递,则需要对译文的表达形式和表述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降低译文的理解难度,使得译文的读者不需要付出多大的认知努力就可以准确无误地理解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语言内涵,而降低译文读者对语言的认知难度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是将一些隐含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潜在涵义以及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的一些内容,以更直观更准确的形式传递给译文的读者,因此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翻译实践,需要充分发挥语用学对语言背景、语言逻辑关系和语言文化的分析推理和降低认知难度等方面的优势。
  第三、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是应用语用学在翻译实践中的最高要求。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是语言的意义,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去发现和认知语言中所蕴含的真实意图,应用语用学指导语言的翻译其研究的核心工作都是如何降低语言的认知难度,如何将语言中所蕴含的一些潜在知识给挖掘出来。因此,应用语用学进行翻译实践过程中在强调对语言内容、语言意义的分析和研究的同时,在保证了语言内容一致性的基础上,应把握原文的行文风格和文学艺术特征。例如,对汉语中古诗词的翻译特别强调这一点。汉语的古诗词其表达的内容理解并不困难,但是所有的古诗词在押韵、句式等方面都有很特殊的要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确保应用了语用学理论指导翻译,仍然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和蕴含的文学艺术特征是翻译实践的最高要求。
  四 小结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上下文关系和语言背景对翻译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有的时候直接决定着翻译的正确性,因此,对翻译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重视对语境的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对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引入语用学的核心观点指导和促进翻译的理论发展和延伸,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促进人们从一种语言认知环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种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意义。而且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出,由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抓住了翻译这一过程的本质,因此应用语用学指导翻译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操作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孙华祥:《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2] 阎玉涛:《语用翻译策略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张耘:《翻译语境的关联理论视阈》,《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 顾韵:《从关联理论解读翻译策略》,《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 王青:《语用等效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作者简介:宁敏,女,1978—,广西灵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教学论,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为了解浙江省宁海县食源性寄生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于2015年5~9月在宁海县4个乡(镇)采集溪蟹检测并殖吸虫感染情况,在8个乡(镇)捕获蛙类检测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情况。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9月6日 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本书中发现了一片残缺的叶子。  受风的影响,叶子被吹到了地上。我走上前去,拾起叶子,捧在手心里,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凉意从手心处传来。  叶子已经很老旧了,整体呈深黄色,一些点缀在叶片上的深黑斑点盖在了叶脉之上,若不细看,很难发现斑点之中还有其他东西。叶子很老旧,因此恐怕无法再次经受风吹了,我能感受到,如果再次将叶子移动,存放到另一处地方,它便会瞬间散开,化作
摘要:成长小说是一种描述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小说类型,起源于德国并逐渐成为西方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英国文学界涌现了不少成长小说的优秀作品,与德国成长小说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格局。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历史起源、主题思想、形式与叙事以及发展等各个方面分析英国、德国两国成长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德国成长小说 英国成长小说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成长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德
如何实现动漫这一新兴朝阳产业与民俗艺术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一直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江苏动漫产业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本地区民俗艺术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但
在经典叙事学领域,诸多理论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都值得我们探究。本文试图以以色列女教授里蒙·凯南的《叙事虚构作品》的一书为例,来探讨一下隐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
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说,也就是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编辑学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始于80年代中期,然而对编辑行为内在规律的关注与探讨,则应追溯到民国时期。著作的出版情况,大体可以反映出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概貌。在新世纪到来
在当今全国图书市场占七分天下的中小学教辅读物 ,多少年来一直是各家出版社必争之地。素有无教辅不富的编辑理念 ,确实导致了全国图书市场中小学教辅读物的过分兴旺。看中国
9月7日 晴  去年冬天,我清理床被卫生,扫视了一下那又矮又瘦的枕头,顿生怜悯之心。多少个日日夜夜,它陪伴我,让我入眠,让我休整。老朋友,它劳苦功高,它无怨无悔。拆开枕头套,露出了又黑又碎的荞麦皮,因为多年枕它,有的碎裂成了几瓣,有的成了粉末。倒入箩中,筛一筛,滤去其中的尘土,又一点一点地倒入枕头套中。看着荞麦皮还差一截,于是将新买来的荞麦皮填入其中。只见新的荞麦皮色泽鲜亮,皮质饱满,让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