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科学家致敬“囊萤夜读”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古籍学习,中为洋用
  “囊萤夜读”讲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晋朝人车胤小时候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灯看书。夏天的夜晚,他就捉几十个萤火虫装进袋子,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自此学识与日俱增。车胤长大后知识广博,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法国生物学家桑德拉读到《晋书》上这段小故事,突发奇想,能不能直接用发光生物为城市提供夜间照明,代替电能点亮夜空。随后,她在实验室内通过将萤火虫的一个基因植入一种拟南芥体内,成功使拟南芥发光,她本人也成为了法国生物发光领域先驱之一。
  其实,很早以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开始使用能发光的昆虫光叩甲照明了。生活在16世纪的西班牙历史学家冈萨洛·费尔南德斯曾在著作中提及这些昆虫,他记载当地人把它们装在笼子里,用于室内照明。那么,为何等了6个世纪重新想到走生物照明的路呢?这是因为生物发光长久以来一直神秘莫测。人类很早便已记录了这一现象,无论主角是昆虫、细菌还是真菌。关于生物发光的化学解释出现在1887年,法国生物学家拉法耶尔·迪布瓦这样描述:存在于某些生物的细胞中或者直接存在于某些生物表皮中的一种分子(荧光素)在一种酶(荧光素酶)的作用下与氧结合释放出光子,于是产生了光。但研究人员仍然无法从生物学角度给出解释。为什么有些发光生物可以全天24小时发光而另外一些却只在黑暗的环境下发光?为什么发光的强度会因为物种的不同而不同?所幸,对生物发光遗传机制的研究,终于在最近2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部门开始认真考虑大范围使用发光生物进行照明了。
  发光基因,巧制“生物灯”
  夜幕降临、墨色弥漫,我们打开房里的灯,点亮我们城市的时候,是否该想想,怎样才能有效地限制光污染,并避免能源浪费呢?目前,在城镇中普遍的做法是使用低能耗的LED灯和可以根据时间及人流调整光照强度的智能灯。然而,对目前照明系统的改革完全可以走得更远!想象一下,灌木丛、隔离带和道路两旁的大树都变成了生物灯,在一直发光……人间仙境!不过,还有最后一道难关需要攻克:目前研究的生物灯尚不足以用来照明,或只能在无法大规模复制的试验环境下发光。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发光物种是海生的,生活在海中90%的深海种群都可以发光。由于深海中阳光照射不到,成了黑暗的世界,发光是海洋生物必备的生存技能。在海洋的200米深处,就伸手不见五指了,到1 500米以下更是一片黑暗。但在海洋深处也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水母摇动着透明的大伞,伞边与触手上的点点荧光,随着身体冉冉游动;盾状的翻车鱼,在深黛的海幕上下翻滚,绿、黄、蓝、白、红的光点,辉映出团团的彩虹;大乌贼像一支支火箭,腹部一对锈红的光柱,同腹部的青光、两眼的蓝光,闪烁成一个个火流星;金眼鲷打着电压不足的“手电筒”,发出一道道黄光;乒乓球大小的夜光虫,像一只只蓝绿宝石,在海水中来回穿梭,它们是深海鱼儿的美食;安康鱼顶着有倒刺的“钓杆”,刺上变幻着柠檬、红色、蓝色或白色的光点,在海水中左右摇动,吸引贪食的鱼儿上钩;夜光螺在海底缓缓爬动,贝壳边缘的绿光吸引着深海的小虫;海水中忽明忽暗如降落的烟花,又如同被踩碎的萤火虫尾巴,这是各种发光的细菌。发光是海洋生物的选择性适应,是大自然给海洋生物的奖赏,是海洋生物同深海水环境亿万年磨合的精巧。
  针对生物灯的研发,众多研究团队跃跃欲试,想要越过这最后一道难关。他们成竹在胸:合成生物学的出现让我们能够把某一物种的发光能力转移到其他物种身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并不发光但易于栽培的烟草属植物(从最常见的烟草到花烟草)做实验,在它们的动力工厂叶绿体中植入一段海生发光细菌的DNA序列。结果怎样?成功获得发光基因的植物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自主发光,并持续数月。
  但目前这类植物发出的光线仍然极其微弱:只有在黑暗中才能看見一星微光,亮度仅数流明,远不及一个40瓦白炽灯泡亮(400流明)!但这无妨科研人员积极调整方案,毕竟生物灯的原理已经掌握明晰,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实验室所得植株的发光亮度也会越来越高。由于目前仍处于保密阶段,外界所知甚少。但相信未来四到五年内科学家将会培育出可用于照明的植物,甚至足够照亮街道的大树!虽然技术方面还存在挑战,但科学家认为在这方面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如前文所述,法国生物学家桑德拉团队已经通过将萤火虫的一个基因植入一种拟南芥体内,并成功使其发光。
  10年之内,取代传统照明?
  针对能在10年之内研发出可以大范围代替电力进行照明的植物,科学界还持有怀疑态度。在使用生物发光进行户外照明这一点上科学家表现得十分谨慎,因为目前提升亮度的瓶颈还无法解决,但生物发光的确存在一定的商业前景。另有一条研发路线中期来看似乎是可行的,就是可以将这些植物用于需要长明光源但对照明亮度要求不高的地点或室内。说白了,就是开发生物夜灯或其他基于生物发光的补充照明设备。这一思路启发了两支欧洲研究团队,其中一支主攻发光真菌,另一团队则致力于发光细菌的研究。前者从2011年起测试了多种真菌菌株(已知有60种天然真菌菌株可以发光),直至发现一种单株样本能够发出与一支蜡烛相当的亮光,这实在令人吃惊。法国里昂大学真菌学研究人员负责该项目,该团队已经开始畅想未来几年后,生物发光系统将可提供环保且无需供能的光。对于需要视物但不必灯火辉煌的照明场合,这应当是十分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目前还无法用生物发光代替所有路灯,因为亮度不够。但在不远的将来,可用之点亮橱窗、公交车站、广场、楼梯扶手、人行道甚至警示牌。生物学家桑德拉已经成功研发出一种贴片,将70张这种含有发光细菌的贴片粘在墙面上,能令一片漆黑的房间亮到足以视物。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尚待改进,尤其得大幅提高照明亮度,并延长生物灯的寿命,需以最优的解决方案,令“饲养”的这些生物变得容易且可持续——还要拓宽它们能发出的色彩,毕竟当下仅局限于绿色和蓝色。而这个理念本身已经让众多照明设计师激动万分:没有人能够否认在发光树木照亮的小路上散步是一个相当迷人的想法。可以肯定,光线柔和、简单且寿命长的生物照明将会推广开来。这不仅能营造出一派梦幻氛围,还将进一步降低能耗。未来,传统路灯就要退场了,发光生物或将很快取代传统路灯照亮街道。
其他文献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在抽象数理学习中需要合理转化、提高包括空间想象能力在内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数字化进校园,多媒体辅助手段广泛运用的当下,小学数学找规律、解决问
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学科,在小学阶段对于数学的学习还没有涉及更多的相对来说复杂的问题,基本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主要是为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小
期刊
通过对13个中间尺度云团的分析,给出了其中各阶段的典型云型发生发展时对流层低层流场模型及成熟时的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高原东部较低纬度地区的暖季中,也存在着与美
学生的课堂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不断地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回答问
期刊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吸引着每位学生走进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平等地接收同等质量的教育,这就是一种民
期刊